龍城畫派

“龍城畫派”——形成於清代中期,發展壯大於清末民初。《清書畫家名錄》記載:晚清時袁塘的蝴蝶、寶池和尚的牡丹、孫雲江的黃牛、王為翰的墨竹、路蔭南、侯子安的山水等等都在畫壇上享有一定的盛名。他們不僅在藝術上競相創新,而且立壇傳藝,舉辦書畫講習所,建立書畫研究會,廣為傳授技藝,為民眾性的書畫活動奠定了基礎。
本縣書畫藝術之所以能夠走出去,其創始者、奠基者應首推當代畫壇高手王子云。王子云早年入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學習,民國6年(1917)即在本縣高等國小教授美術,在“五四”新美術運動啟發下,先後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從事美術活動和任教,後自費去法國留學6年,走中西結合的道路。在他教育、影響和推薦下,蕭縣一批有才華的學生始得以進高校深造。僅二、三十年進入北京、上海、杭州以及蘇州、徐州等美術專科學校學習的就有27人,其中女生3人。這批進入藝專學習的學生,以傳統的國畫為基礎,進而吸收西洋的技法,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藝術道路,在諸多畫種中自成一家。從而走出蕭縣,成為當今畫壇風雲人物。如雕塑大師劉開渠、水彩畫大家王肇民,巴黎先鋒派主將朱德群,而美學界的前輩王子云,則以美術史理論家、雕塑史理論家稱著於世。長期在家鄉從事教育工作的百歲老人蕭龍士、書畫兼擅的歐陽南蓀、劉惠民等則對“龍城畫派”的繼承和發展承先啟後。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著文論及蕭龍士丹青生涯時曾說:“自同治末至民國肇造,龍城畫派,名震徐淮”。“龍士故里蕭縣,為該派中心腹地”。
解放後,在前輩藝術家的薰陶下,一批中青年畫家迅速成長起來。,他們從老一輩手中接過傳統的畫筆,而又是各展所長,以獨特的風格活躍於畫壇,諸如天津畫院的吳燃、北京藝苑的卓然、安徽畫院的郭公達、葛慶友、安徽藝術學校的張翰、蕭縣畫院的歐陽龍、薛志耘、鄭正、壽縣畫院的朱寶善、徐州畫院的宋德安、朱沛然,他們之中有家傳、有自學、有畢業於高等藝術專科學校,入門的道路不同,但都在繼承“龍城畫派”的基礎上,勇於創新和突破,或山水,或花鳥,或人物,都有一定的造詣,有的已名噪當今。
隨著書畫的普及,人們的審美觀念也開始改變,從工廠到種田的農民,從機關幹部到學校的教師,
以及商店的營業員,理髮店的理髮師等等,愛畫者日盛,學畫者日眾,他們種棉花的畫棉花,種葡萄的畫葡萄,種蔬菜的畫蔬菜,養家禽的畫雞鴨,建築工人畫樓房等等,風格樸實無華,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的真實感,他們的作品已當之無愧地登上各級展覽的大雅之堂。上海書畫評論家茅子良譽贊:“蕭縣無處無書畫,書畫代代開新花”。
“龍城畫派”歷經二百年的發展史,逐步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人品與畫品混為一體,為其特徵一。蕭縣與齊魯同俗,性格“敦樸而純茂,質直而好義”,所作書畫亦質樸無華,堅勁、秀雅而率直,豪爽、灑脫而誠懇。深厚的文化素養和濃郁的鄉土氣息交融,是其特徵之二。“龍城畫派”的代表人物多為書香門第,書畫兼擅,詩文亦見長,在他們的筆下物與我、景與情、詩與畫、意與法得以融會與統一,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經他們的藝術加工和提煉無不栩栩如生,繪聲繪色,賦予無限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魅力,令人玩味無窮。師古而不泥古,既重傳統的章法布局,又在運筆構圖上多有創新,為其特徵之三。當今,蜚聲海內外的老一輩,都是以傳統的潑墨畫為基礎,汲收他國、他地之長,另立門戶,獨樹一幟。而剛剛崛起的新秀,既博採眾長,又刻意創新,自成一體。
“龍城畫派”,師承“青藤”、“八大”、“八怪”,受“揚州八怪”影響尤深。早在清代乾嘉年間,蕭縣不少畫家就與“揚州八怪”交往其密。據嘉慶十九年版本的《蕭縣誌》記載:吳作樟,字文潔,本邑古尚村人。幼即工染翰墨,長益涉百家,皆能得其意。尤善書,亦善畫。其從弟吳作哲,時任杭州太守。一次作樟應邀赴杭,在杭城與鄭燮(板橋)相遇,燮故傲,睨然獨善,作樟嘗醉後屬書擘窠大字,燮甚欽服。作樟書金陵佛寺“大雄寶殿”四字,徑數尺,觀者悚然,遂與鄭燮結為至友。吳作樟三個兒子,鳳書、鳳詔、風祥,均能書善畫,尤其三子鳳祥,字柳庵,以畫竹出名,友人曾贈詩“醉來橫抹無章法,錯認揚州鄭板橋”。現僅存其墨竹一幀,酷似鄭板橋之手筆。吳作樟表兄張太平,功;師承“八怪”,書畫兼擅,與作樟齊名。當時蕭縣曾流傳一首民謠:“一進屋門亮堂堂,中堂字畫掛滿牆吳作樟坐中堂,張太平列兩旁”。
“揚州八怪”中的黃慎,曾流寓蕭縣,不僅留下藝術珍品,也播下藝術種子。龍城西關有個開茶館的薛鐸,受黃慎的影響學畫人物,茶館四壁掛滿了他的作品,人們常到這裡品茶賞畫,茶館倍加興隆。書畫兼擅的路蔭南,曾得黃慎一幅《聽琴圖》,上面題跋較多,路蔭南反覆研習,甚得其力。
乾嘉年間,龍城畫壇以書畫兼擅的吳作樟、張太平、吳柳庵、路蔭南為代表,加上山水畫家袁汝霖、劉雲巢,人物畫家薛鐸,一時人才濟濟。因為他們的思想、藝術傾向一致,技法、趣味相同,文人氣息與鄉土氣息交匯,以強烈抒發個性的闊筆寫意,以潑辣豪放的筆觸寫實,又因其活動中心在縣治所在地龍城,故曰:“龍城畫派”。乾嘉年間,“龍城畫派”已名震徐淮。清末民初,蕭縣書畫廣為發展,如善畫水墨牡丹的寶池和尚,善畫山水的侯子安,善畫牛的孫雲江,善畫墨竹的王為翰等,龍城藝壇一時高手林立。此時,龍城畫派舉辦書畫訓:習所,建立書畫研究會,侯子安、王子云紛紛登壇教授畫技。這為後來一批學生進入高等藝術學校深造,使人才、作品走向全國打下了基礎。
龍城畫派的發展,最主要的標誌是分為幾個不同的藝術層次:
一是,一批領銜人物,已經自成一家,蜚聲中外。
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西方繪畫經徐悲鴻、劉海栗傳入中國後,京、滬、杭及徐州等地均創辦藝術學校。當時蕭縣進入這些學校學藝者有二十七、八人之多,其中有女生三名。曾在龍城高等國小堂教繪畫的王子云教師,當時應聘到北平國立藝專任教,後轉杭州藝專任教。由他引薦,蕭縣一批學生赴兩地學畫。此時,在杭州藝專學習的江北學生六人,除李可染是徐州人外,其餘都足蕭縣人,即王肇民、劉夢筆、歐陽南蓀、朱德群、盧致遠。蕭縣人劉開渠已先期畢業同王子云一起在杭州藝專執教。他們中西兼學,融為一體,造就一批當今畫壇的風雲人物。
劉開渠在當時主持杭州藝專校政的蔡元培先生支持下,赴法國深造,是當時去外國學習雕塑的第一個中國人。後來成為當代雕塑大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國城市雕塑領導組組長。王肇民,長期潛心研習水彩畫,把東西方繪畫藝術巧妙地結合起來,獨樹一幟,具有潑辣、豪放、樸素、淳厚的畫風,人們評論他的水彩畫有四絕兼得之妙:國畫的筆法,油畫的色彩,素描的基礎,詩的境界。1980年他去法國舉辦個人畫展,被稱為“巴黎畫壇盛事”。現任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旅居法國三十餘載的朱德群,以潑墨畫為根基,把西方技巧和東方情感結合起來,成為巴黎著名“先鋒畫派”的代表畫家。他的畫曾二度參加“春季沙龍”均獲獎。法國著名文藝評論家宇白·儲安認為,他的畫具有東方藝術的細膩和西方繪畫透明濃厚的色彩,是把東方和西方融匯得最成功的畫家。他們的老師,前西安.美術學院教授王子云,既是著名的畫家、雕塑家,又是美術史研究家,美術理論家,美術論著幾可等身。他的油凾和雕塑作品曾三度參加巴黎沙龍展覽會。有了這批叱吒風雲的畫家,為畫鄉人才走向全國、飲譽海外鋪平了道路。
二是,國畫藝術回到民間,把傳統藝術引進到現代生活、生產中去。
勞動民眾本來就是文化藝術的創造者,但水墨畫卻長期局限刁:有閒階層。建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的審美觀念開始改變,愛幽者口盛,習畫者日眾,一些土生土長的畫家應運而生。其中有建築工、屠宰工、裱糊匠、油漆匠、教師、營業員、理髮師、機關幹部和農民。這些被稱為鄉俗人物的作品,已毫無愧色的登入各級展覽的大雅之堂,成為畫壇崛起的一支新軍。據約略統計,全縣可施丹青之技者1800餘人,達到創作水平者500餘人,參加縣以上展覽者300餘人,作品被專區以上刊物選用者140餘人。蕭縣劉套鎮就是“國畫之鄉”的典型代表,書畫活動遍及農家院落,普通人家也是滿牆書畫,四壁生輝,書畫已成為人們交往的珍貴禮品。農民畫家既繼承龍城畫派的優良傳統,以畫會友,又另闢蹊徑,在商品經濟領域中大顯身手。他們把書畫帶出了有閒階層的書齋,打破了“君子固窮”的戒規,把傳統藝術移入現代生活,又開創了一些工藝產業。如蕭縣近年辦起了貝雕廠、根雕廠、磨花鏡廠、磨花玻璃器品廠等,都足以水墨畫為特點,製作出精美的工藝品,投入市場後,供不應求。
三是,當前龍城畫派人才輩出,起著承前啟後,繼往開採的重要作用。
當今龍城畫派的旗手,首推百歲老人蕭龍士。他跨越幾個歷史時期,在蕭縣執教多年,博採眾長,既繼承優良傳統,又刻意創新,自成一家。他的墨蘭,曾被李苦禪大師譽贊為“全國一枝蘭”,早在三十年代,就被選送英國展出。在蕭老等老一輩畫師的帶動和指導下,新秀崛起。目前,外地蕭籍畫家近四—卜人,在蕭縣有名氣的畫家十多人。他們都是以傳統的潑墨畫為基礎,汲收他國、他地之長,另立門白,獨樹一幟。而剛剛崛起的新秀,既博採眾長,又刻意創新,自成一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