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文
龍住院村舊屬寧德縣管轄,舊稱福建寧德縣東洋里十六都靈鷲院村(現龍住院村)。五代後晉開運三年(946年),吳至道從浙江省慶源縣舉溪村遷入拓居。裔孫宋統兵大使吳仁部於北宋太平興國怨念(976年),攜眷循即遷入。雍熙元年(984年),吳仁部舍天地產建靈鷲寺,次年攜眷屬遷端源,復遷東洋雙峰下(今吳山底)。端拱二年(989),遷居南源(今南莊)。明萬曆中葉,吳達七從南源復遷龍住院定居。明、清至民國初,龍住院村隸寧德縣青田鄉東洋里十六都。民國24年(1935年)6月,隸周墩特種區龍亭聯保。民國34年8月,隸周寧縣獅城鎮龍鷲保。1950年4月,隸周寧縣第一區(端源區)龍亭鄉。1958年9月,隸龍亭公社。1959年1月,建立端源公社設龍住院大隊。1960年,併入龍亭大隊。1961年,析出龍住院大隊。1963年3月,隸浦源區龍亭鄉。1966年8月,隸浦源公社紅亭大隊。1979年6月,析出龍住院大隊。1984年8月,隸浦源鄉設龍住院村民委員會。1995年,全村151戶、833人,設村民小組7個。
龍住院村民深居山坳,田地少,經濟匱乏,生活貧困。土地改革後,貧苦農民分得天地,生產發展,生活有所提高。1958年,創辦初級國小。1976年,建成馬坑水電站,發電量20千瓦,解決生活照明和碾米加工。1978年,創辦周山集體林場,栽杉木90畝。1982年,建土木結構國小校舍400平方米。1984年,建村中、水尾石板橋2條,各長3米。1991年,村民投義務工2000個工日,建成鐘山橋至龍住院機耕路4.76公里,初步解決運輸難的問題。1992~1995年,全村種油奈110畝,年產果2000公斤。改革開放以來,外出勞力90多人,在省內外辦企業11加。村內有私營茶葉初制廠1家、碾米加工廠2家、醫藥店2間。
該村毛竹較多,相傳在140年前有位祖婆編斗笠,工藝精巧,代代相傳,男女老少常利用夜晚或雨天及農事空隙時間編制斗笠,50~60年代,由供銷社收購。改革開放後,均屬個人自產自銷臨近數縣,年產值6~7萬元,成為傳統家庭副業。
境內靈鷲寺始建宋雍熙元年(984年)寺宇寬敞,香火繚繞,僧侶多人,原有寺田281畝9分。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被召佃31.778畝充餉。民國時寺村,天地失管,解放後寺廢。可見當時靈鷲院的規模的田產,被舒縣令查出充餉,民國年間寺院日趨下滑,佛塔匐然倒下,至五十年代已無和尚居住,文革期間寺倒荒廢。周寧最大的寺廟永遠告別了歷史。現村遺有十多塊雕工精緻的刻石,“歲寒三友”、“獅子戲球”、“松鶴鹿竹”、“雙蓮並蒂”等工藝精細,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