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關村

龍井關村

龍井關村是遷西縣一個行政村,風景很秀麗。村北有一道險要的長城關口,名叫龍井關。 龍井關位於河北省遷西縣。龍井關向西南的長城多為石結構,砌築堅固,保存較好。龍井關向東的長城大部分為石砌,坍毀較嚴重。

地理

龍井關位於河北省遷西縣。龍井關向西南的長城多為石結構,砌築堅固,保存較好。龍井關向東的長城大部分為石砌,坍毀較嚴重。
現在的龍井關村就是原來的龍井關城。村東是一條河,河東岸陡峭的懸崖,河與山崖之間有公路南北貫通,因東山頂山勢較險,故上看不到長城。關口西面的旗山有三道深不見底的天然水井,稱為龍潭,龍井關即由龍潭而得名。

傳說

在遷西縣與興隆縣搭邊兒的地方,有一個名叫龍井關的村子。這個村依山傍水,風景很秀麗。村北有一道險要的長城關口,名叫龍井關。村子因關口而得名,關口因西面的旗山上有三道深不見底的天然水井得名。這三個水井為什麼叫“龍井”呢?說來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呢!
很早以前,有一年夏天,日頭火辣辣的,曬得人直冒油兒,大地熱烘烘的,烤得人喘不過氣來。接連一個多月沒下一滴雨,地都裂了大縫子,莊稼黃了尖兒。莊稼人可愁死啦,本來就吃了上頓沒下頓,要是再大旱下去,顆粒不收,還不得餓死!那時人們都信奉龍王,大家便定了日子,準備到龍王廟裡求雨。
龍王廟就在現在的龍井關村東,灑河岸邊。這一天,求雨的人可多啦!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從四面八方匯聚成了一千多人的隊伍。前邊兒銅鑼開道,牛皮大鼓擂得山響,兩個壯小伙子抬著龍王駕。龍王駕是啥樣的呢?就是一把椅子上扎個柳條圈,柳條圈裡寫著供奉龍王的牌位。求雨的人腦袋上都戴著柳條圈,光著膀子,肩上扛著柳樹枝子,把褲腿挽得高高的,赤著腳。嗬,那陣勢可熱鬧啦。
求雨的隊伍一直走到村東的龍王廟,廟裡外跪滿了人。一位年歲大的老漢點著了整股的香,雙手舉著插在香爐里,領著大夥一邊磕頭,一邊訴說旱情。他許願說:“如果三天之內下場透雨,一定殺豬宰羊,唱影唱戲。”然後,人們又端來滿滿一大盆水,放在龍王泥像面前。據說,這盆水如果在三天之內自己往外流,就是龍王要下雨了。可是,等了三天,盆里的水不但沒往外流,還越來越少了。這下人們更愁啦!又結成大隊,敲著鑼,打著鼓,抬著龍王駕,到西旗山西面的大河溝里求雨去了。
為啥到那兒求雨呢!都說那兒住著龍王。這個大溝可兇險了!兩邊的山就和刀劈的一樣,又直又高又陡,溝底又深又窄,平常人們很少進去。就在這個大溝里有三道深不見底的天然水井,也不知啥年啥月形成的。據說有個放牛的割了一天葛條,把葛條接起來,一頭繫上石頭往下探,把葛條放完了也沒探到底。不管怎么旱,這三道水井總是朝外流水。人們說,這井通著海,龍王就住在這井裡。
求雨的人來到這條溝,都跪下燒香磕頭,嘴裡不住地哀求龍王爺下雨。說來也巧,有一條二尺長的小白長蟲,從第一道水井裡鑽出來,昂著腦袋往人多的地方游。一位老頭忙跪著把鑼翻過來,舀滿水,磕著頭說;“是龍王爺顯靈吧?那您就屈尊進鑼里來,請上駕吧。”那小白長蟲真的爬進鑼里,一點也不怕人。人們又是磕頭又是燒香,恭恭敬敬地把盛著小白長蟲的鑼放到龍王駕上供了起來。人們高喊:“龍王爺顯靈啦!龍王爺顯靈啦!”到各村的大街小爸報喜。家家戶戶都在門口放上高桌,桌上放一盆清水,求雨的的隊伍一到,人們就捧起一大捧水往天空中一揚,高喊叫:“下透雨嘍!”就這樣,人們在大溝周圍的幾個村子鬧騰了三天,又把小白長蟲抬到龍王廟裡供了三天,這才讓幾個人抬著龍王駕里的小白長蟲往那個山溝里送。可是抬到半路上,小白長蟲就不見了,回去一找,小白長蟲還在龍王廟裡呢。一位花白鬍子老頭兒說:“龍王爺準是嫌咱們送的人少哇!”於是又聚齊了求雨的人們,敲著鑼,打著鼓,熱熱鬧鬧地把小白長蟲送了回去。
果然,三天后下了場透雨,井水滿了,莊稼綠了,人們都樂壞了!大伙兒又是殺豬宰羊,又是唱影唱戲,家家供奉“龍王”。從這以後,人們便把那三道水井叫成了“龍井”(也叫龍潭),把那條溝叫成了“龍潭溝”,關口因此也就叫“龍井關”了。

歷史

2013年龍井關村建成了設施完備的3000平方米中心文化廣場,為民眾提供了休閒娛樂的良好場所。

龍井關戰鬥發生於1938年元月24日-7月5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皖西一帶。是抗日戰爭主要戰鬥之一,交戰一方為守軍之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199師、41師,指揮官徐源泉;另一方則為日軍之中國派遣軍6師團、4師團。最終國民革民軍199師及41師受到日軍攻擊,國民革民軍傷亡殆盡,日軍十三聯隊亦有一定損失。

明末軍事家袁崇煥(1548-1630祖籍廣東東莞),天啟七年苦戰寧遠、錦州,擊退皇態極所率後金大連。因受宦官魏忠賢黨徒誣陷,辭官歸。崇禎元年(1628)起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次年斬殺皮島守將毛文龍。天聰三年,皇太極率後金軍避開寧遠、山海關,繞道自龍井關下長城,入明邊,直趨北京。崇煥率軍入京拒敵,崇禎帝誤中皇太極反間計,以為袁勾結後金,引敵脅和,遂下詔獄。崇禎三年八月以謀逆罪磔死。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磬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為可憫。袁崇煥系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曾否出仕,著傳諭尚安,詳悉查明,遇便覆奏。”並找到了袁崇煥五世孫袁柄,受與官職。

崇禎帝輕率疑臣,自毀長城,致袁崇煥忠心報國卻含恨九泉;清乾隆下詔平反,意在取信,另眾漢臣輔佐天下使江山一統。如此種種,爭議多多。非為學者,何必深究,趕路巡關,僅此留言而已:
繞過雄關過此關,
太宗謀取用離間。
忠臣一去關何在?
直下京城易江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