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地村

齊魯地村

齊魯地村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大田莊鄉鄉駐地西南4公里處。齊魯地村的東面是小山的丘陵和西面是條南北走向的丘陵,俗稱“土龍脊”,春秋戰國時期是齊、魯兩國軍事對峙的分界線,南為魯軍,北為齊軍。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有些原齊魯兩國士兵留戀此地,便在土龍脊兩側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村落,稱齊魯地村。

由來

該地東面是小山的丘陵和西面是條南北走向的丘陵,俗稱“土龍脊”,春秋戰國時期是齊、魯兩國軍事對峙的分界線,南為魯軍,北為齊軍。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有些原齊魯兩國士兵留戀此地,便在土龍脊兩側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村落,稱齊魯地村。

傳說

相傳宋朝一雲遊道人路經此地,認為風水奇佳,便留駐於此,廣募善金,北宋元祐年間建成一處關帝廟,茅草為頂,廟內僅有壁畫及關帝牌位,後香火漸盛。明永樂年間,附近村民集資大修廟宇,擴建至30餘間,占地18畝。因關羽“面如重棗”,建廟全用棗木為材,塑關帝金身,一時香火很盛,轟動附近州縣。鄉民前來頂禮膜拜,上香許願,有“齊魯地有金身,拜完關帝別無神”的說法。

明萬曆年間,沂州府遭遇到百年不遇大地震,死傷數十萬人,毀壞房屋無數,齊魯地村幾乎被夷為平地,只剩這座廟宇,四方百姓都到廟中棲身。明清之際,朝廷先後從山西洪洞、大同等地遷來賈、范、王等姓移民。

關帝廟

寺廟始建於宋代,是費縣現存最早的古建築,距今已經近千年歷史了。過去廟很高,現僅存主殿三間,原來還有兩間東屋,一個鐘樓。

寺廟的所用的木材全部是棗木,大起架,即先搭好架子,再砌牆,類似我們現在的框架結構。明代、清代、民國時期幾次重修,我們現在看到的磚,很多都是明磚。門口的石條,已經磨去了二三厘米。在大門兩邊還曾經有兩個石鼓,被人磨去了一半,重修關帝廟時,村民用水泥安在門口,可還是被人盜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齊魯地關帝廟第六次大修,建鐘樓一座,鑄2000餘斤大鐘一口。鐘上銘文“康熙二十四年,山西金火匠鑄”。1944年,大鐘被當地民兵毀掉鑄造土炮、手榴彈等武器,支援抗戰,從此鑄造技術在當地流傳下來,成為特色產業。村里現有鑄造廠四處,所鑄鐵鍋是遠近聞名的“搶手貨”。

2004年,齊魯地村的退休教師賈永久等人募捐對關帝廟再次進行整修,成為費縣保存完好的古宗教建築。

傳統工藝

齊魯地還有一項傳統工藝,就是翻砂。翻砂是歷史悠久的工藝方法,也是套用範圍最廣的工藝方法。掌握這項傳統工藝的是趙姓和任姓兩家,現在,兩家的後人仍在從事這項產業。

“翻砂”也稱為鑄造,砂是用膠泥做成模型,上下兩頁,稱之為上翻和下翻,翻砂就是將熔化的鐵水澆灌入模型的下翻空腔中,再用上頁進行壓製成型,冷卻凝固後而獲得產品的生產方法。

過去,當地黃崖村就出產做模型的泥土和沙子。現在黃崖修了水庫,當地沒有這種材料,因此,現在翻砂的沙子、膠泥則從外地購買。

翻砂要把鐵用高溫化成鐵水,用的風箱也比普通風箱大很多的。拉風箱也是體力活,四個人共同拉一個風箱,前後各兩人。村幹部老趙告訴我們,他們家是跟著村裡的吉家學做翻砂,爺爺曾經在蒙陰縣做翻砂,掙了不少錢。後來爺爺在蒙陰去世,別人把他送回來時,還送回了八個大風箱。爺爺去世時,老趙父親才七八歲,兄弟四人每家兩個風箱。如今趙家還有人在繼續從事翻砂,不過已經不用這種大風箱。老趙父親的大風箱,現在已經當作櫥子使用,裡面放四十五個餅,二十個多個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