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溝
溝名由來
龐涓溝,又名獨龍澗,一條東南至西北走向的山澗.由九條沖溝匯成整個澗溝,尖子山環繞一周,形似葫蘆,又稱葫蘆谷。溝內道路彎彎曲曲,路兩旁懸崖峭壁,谷深林密。全長六、七華里,有進口無出口,易進而難出,是真正的隘塞死地,極適合進行伏擊戰。公元前341年,齊魏馬陵之戰的中心戰場,孫臏戰龐涓的地方就在這裡。二千三百多年前,魏國太子申和大將龐涓統帥的十萬大軍,被孫臏採用“減灶”的辦法,誘敵深人到這片山嶺之上,鑽進了孫臏設下的圈套——獨龍澗里。當年孫臏施計射殺龐涓於此澗,故名龐涓溝。
溝內景點
該溝內與孫、龐大戰有關的地名很多,有孫臏營壘、伏兵崖、恨古崖等戰場遺蹟。孫臏養馬的馬場,齊軍射龐涓的“射子”(今稱“社子”)、掛箭區、卸甲營由此得名。。其中較有名的為卸甲營村,相傳是龐涓中箭死後,孫臏在這裡安營,讓士兵卸甲休整而得名。在馬陵山區古道沿線,與齊魏馬陵之戰有關的地名、村名有數十處。龐涓溝附近的樣山,山頂有龐涓墓,墓下,山前古有“安子廟”,傳系孫殯念與龐涓同學為龐而建。廟北還發現一無字紅石古碑,意為千秋功過任憑後人評說。
百將碑林
百將書法碑林廣場是進入龐涓溝的第一個廣場,設有景觀平台,同時也可兼作解說休閒平台,可以使遊人更全面了解相關人文歷史。不僅展示了古碑的風采,同時展現了百名將軍儒雅的一面,增強了整個園區內濃厚的文化底蘊。
木製棧道
在龐涓溝原有地形的一側建有木棧道,既保護了現狀又對遊人提供了一條宜人的觀景路線。沿途有天沼、天宛、天隙和天井四處要地,既是景觀平台也是休憩平台。途中經有:恨谷崖、千層崖、上馬石、二次上馬石、龐涓被射處等景點。
遺址文物
龐涓溝附近馬陵山區古道,出土了大量的與齊魏馬陵之戰相關的文物。這些文物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兵器與鍋灶炕,二是墓葬。自1958年,在修水利工程,出土了400—500枚銅箭頭起,龐涓溝附近馬陵山出土了幾十個鍋灶炕和數千枚銅箭頭、三棱式銅簇,數百個鍋灶炕,以及青銅劍、青銅刺、青銅戈等戰國時期的青銅兵器。 一件帶銘文的銅戈,名曰:“谷氏左”。據先秦史專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考證認為,該戈是魏軍的兵器,年代也能與馬陵之戰相吻合。
其他景點
濱水廣場
在古戰場遺址公園入口的開闊水域區,建設濱水廣場,一座現代的橋樑將跨越河岸,將遊人由此進入馬陵古戰場遺址公園。
孫子孫臏紀念園
位於濱水廣場的另一側,幾何的塊狀線條分割著地面肌理,將場地分割為兩大部分,孫子與孫臏的雕塑石像佇立在兩端場地中。層層由下而上的台階增加了場地的肅穆感。圍繞石像的竹簡林,使紀念園氣氛得到升華,竹簡林上書寫著孫子與孫臏的兵法著作,遊人倘佯其中,定能對孫子與孫臏的智慧有新的感悟。
孫子,名孫武(約公元前535- ),著有《孫子兵法》共十三篇。偉大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我國軍事理論的奠基者,我國古代軍事謀略學的鼻祖,被後世譽為"兵聖"。
孫臏(約公元前380-公元前320),中國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戰略上能正確地選擇作戰時間、空間,戰術上能因勢利導,製造假象,用圍魏救趙、批亢倒虛、減灶誘敵等謀略使敵產生錯誤判斷而自動就範,在中國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誘敵景觀廊道
為遊人創造全新的景觀體驗,利用場地現有肌理,將通道向地下發展,形成戰壕式的景觀廊道,曲折的繡鋼板飾面使人能夠體驗戰場的氣氛,在廊道兩邊刻有相關的歷史人物介紹,將齊魏馬陵之戰中的妙算、增兵減灶、誘敵深入等兵法計謀介入到廊道之中。
馬陵之戰博物館
博物館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是公園主入口的標誌。博物館為現代形式,堅實的體塊配合金屬的冷峻,營造出古戰場的嚴酷之感。利用建築形體與對面崖體的呼應,體現隘塞要地的空間感。建築平面體現古道幽深,以映照獨龍澗的狹長。整個建築分為上下兩層,遊覽路線由一層至二層,再由二層到一層,通覽馬陵之戰的歷史全過程,然後通過狹窄的木棧道進入谷地,體現獨龍澗的複雜地形,以及孫臏兵法中的地形奧妙。建築材料主要是金屬和當地石材,以映照金戈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