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1),蔡潰,遂伐楚。
楚子使與師言日(2):“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3),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 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實征之(8),以夾輔周室。’賜我先 君履(9):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隸。爾貢 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無以縮酒(13),寡人是徵(14);昭王南征而不 復,寡人是問(15)。”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 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於陘(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17)。師退,次於召陵(18)。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穀是為? 先君之好是繼(19)。與不穀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 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眾戰(22),誰能御 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23),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24),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25)。
注釋
(1)諸侯之師:指參與侵蔡的魯、宋、陳、衛、鄭、許、曹等諸侯國的軍 隊。蔡:諸侯國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帶。
(2)楚子:指楚成王。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邊遠的地方,不實指大海。
(4)唯是:因此。風:公畜和母畜在發情期相互追逐引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由於相距遙遠,雖有引誘,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沒有想到。涉:淌 水而過,這裡的意思是進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ào)康公:召公奭(shì),周成王時的太保,“康”是諡號。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 指姜尚,即姜子牙,他是齊國的開國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諸侯。九伯:九州的長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國諸侯。
(8)實征之:可以征伐他們。實,語氣詞。
(9)履:指所踐履之地。
(10)海:指渤海和黃海。河:黃河。穆陵: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大隸:地名, 在今河北隆盧。
(11)貢:貢物。包:裹束。茅:菁茅。入:進貢。
(12) 共:同“供”,供給。
(13)縮酒:用包茅濾酒,是祭祀儀式之一。
(14)寡人:古代君主自稱 是征:征取這種貢物。
(15)昭王:周成王的孫子周昭王。問:責問。
(16)次:軍隊臨時駐紮。陘(xíng):楚國地名。
(17)屈完:楚國大夫。如: 到,去。師:軍隊。
(18)召(shào)陵:楚國地名,在今河南偃城東。
(19)不穀:不善,諸侯自己的謙稱。
(20)惠:恩惠,這裡作表示敬意的詞。 徼(yāo):求。敝邑:對自己國家的謙稱。
(21)辱:屈辱,這裡作表示敬意的詞。
(22)眾:指諸侯的軍隊。
(23)綏:安撫。
(24)方城:春秋時楚國所築長城,北起今河南省方城縣北,南至今泌陽縣東北。
(25)盟:訂立盟約。
譯文
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率領諸侯國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潰敗,接著又去攻打楚國。
楚成王派使節到齊軍對齊桓公說:“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 因此牛馬發情相逐也到不了雙方的疆土。沒想到您進入了我們的國土這是什麼緣故?”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先君太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長官,你都有權征討他們,從而共同輔佐周王室。’召康公還給了我們先君征討的範圍:東到海邊,西到 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隸。你們應當進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我特來徵收貢物; 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楚國使臣回答說: “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么敢不供給呢?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還是請您到水邊去問一問吧!”於是齊軍繼續前進,臨時駐紮在陘。
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齊軍中去交涉,齊軍後撤,臨 時駐紮在召陵。
齊桓公讓諸侯國的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車觀看軍容。齊桓公說:“諸侯們難道是為我而來嗎?他們不過是為了繼承我們先君的友好關係罷了。你們也同我們建立友好關係,怎么樣?屈完回答說:“承蒙您惠臨敝國並為我們的國家求福,忍辱接納我們國君,這正是我們國君的心愿。”齊桓公說:“我率領這些諸侯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麼樣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話,那么楚國就把方城山當作城牆,把 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後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出處
《齊伐楚盟於召陵》選自《春秋左傳·齊桓公伐楚》
《左傳》是儒家經典之一,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從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釋《春秋》,而《左傳》則從豐富的歷史材料去詮釋《春秋》。唐劉知幾《史通》評論《左傳》時說:“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對研究春秋史和遠古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左傳》敘事敢於直書不諱,揭示事情的真實面貌,全書有關戰爭的文字較多,這些文字翔實生動,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郩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都有出色的敘述。善於敘事,講究謀篇布局,章法嚴謹,都是《左傳》的獨到之處。正因為如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歷代注釋《左傳》的著作頗多,西晉大學者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把《春秋》與《左傳》合為一編。唐孔穎達遵循杜預注而為疏,成為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注釋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撰《春秋左傳舊註疏證》、今人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都是比較重要的注本。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首先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自劉向、裴駰、劉歆、桓譚、班固皆以《左傳》出於左丘明。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亦稱:“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
相關人物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