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值
正常鼻黏膜呈淡紅色,表面光滑濕潤;如以卷棉子輕觸下鼻甲,可覺黏膜柔軟而有彈性,各鼻道均無分泌物積聚。竇腔的發育情況、形狀、大小正常。鼻道內無息肉或新生物,鼻甲黏膜無腫脹或息肉樣變。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鼻竇炎X射線表現主要有:① 竇腔密度一致性增高常為急性鼻竇炎的表現;② 環繞竇腔邊緣顯示不同厚度的環形緻密陰影為鼻竇黏膜增厚的表現;③竇腔內有液平面是積膿或積血的表現。 鼻竇CT檢查:是詳細明確鼻竇內病變情況及手術前明確患者解剖結構不可缺少的影像學檢查。 鼻內窺鏡檢查 鼻內窺鏡附有活檢鉗、吸引器、照像和放大裝置、分為成人用和兒童用兩型、其特點可見到中鼻道內部、各鼻竇開口和上鼻甲等。鼻竇內窺鏡可直接放入鼻竇內觀察鼻竇內部情況。當鼻竇有炎症時可見鼻竇黏膜充血、水腫。鼻竇口堵塞或有分泌物自竇口流出也可在鼻內窺鏡下進行手術。 前鼻鏡檢查急性炎症時黏膜呈鮮紅色,有粘性分泌物。慢性炎症時黏膜呈暗紅色,下鼻甲前端有時呈桑椹狀,分泌物為粘膿性,變應性鼻炎的黏膜蒼白水腫或呈淡紫色,分泌物水樣清稀。萎縮性鼻炎黏膜萎縮、乾燥,失去正常光澤,被覆膿痂,下鼻甲縮小,中鼻甲偶見肥厚或息肉樣變。中鼻道有膿性分泌物系前組鼻竇病變所致,嗅溝有膿性分泌物則為後組鼻竇病變所致。 後鼻鏡檢查正常標誌物不清楚,黏膜色澤異常,腺體樣增值或殘留,有潰瘍、新生物及分泌物等。 需要檢查的人群:鼻竇炎患者。
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無。 檢查前禁忌:注意動作要輕巧,忌粗暴操作。 檢查時要求:積極配合醫生的工作。
檢查過程
常用的鼻竇檢查方法有: (1) 視診、觸診。 (2) 前鼻鏡及後鼻鏡檢查法:主要觀察鼻道中有無膿液及膿液所在部位,藉以判斷是哪一組鼻竇發炎。此外,尚須注意鼻道內有無息肉或新生物,鼻甲黏膜有無腫脹或息肉樣變。 (3) 頭位引流法:先將膿液拭淨,用1%麻黃素生理鹽水棉片收縮中鼻道及嗅裂黏膜,以助竇口通暢。然後讓受檢者將頭部傾側在一定位置上約15分鐘,以便膿液流出,再行鼻前、後鏡檢查,判斷膿液的來源。一般若疑為上頜竇積膿,取仰臥頭低位;如疑為額竇或篩竇積膿,則取正坐位;若查蝶竇則須低頭,而向下將額部或鼻尖抵在桌面上;另有頭低位引流法。 (4) 上頜竇穿刺沖洗法:1)麻醉:一般用棉簽蘸1%地卡因(內加少許0.1%腎上腺素,可減少穿刺時的出血)置於下鼻道外壁,15分鐘後即可穿刺。(2)穿刺:用右手持拿上頜竇穿刺針針柄,穿刺針柄尾端緊貼掌心魚際肌,針頭斜面朝向鼻中隔,放在距下鼻甲前端約1cm 的下鼻道,緊貼下鼻道側頂部。醫者左手固定患者頭部,右手持針向患側眼外眥方向稍用力,輕輕旋轉而有穿透骨壁進入空腔的感覺,針即進入上頜竇。(3)沖洗:拔出針芯,將注射器或橡皮管連於接頭,病人取頭低位,張口徐徐呼吸。先回抽檢查有無空氣或膿液,再注入生理鹽水,若有膿液自鼻腔流出,可連續沖洗,直至膿液消失為止,然後注入抗炎藥液如慶大黴素、地塞米松。沖洗完畢後拔出針頭,用消毒棉球壓迫穿刺處以止血。竇內抽出的膿液可作細菌學及病理學檢查。 (5) 鼻透照法:本法僅用於檢查額竇及上頜竇,在暗室中進行。透照器為一細長管子,一端裝有小燈泡。檢查時利用燈光透過竇壁,比較兩側透光度,以推斷竇內有無病變。 (6) X線檢查法: ① 鼻頦位:又稱華氏位。病人鼻頦貼片,中心射線向足側傾斜15°,自後向前通過鼻尖投射片上。主要用以檢查上頜竇,也可顯示篩竇、額竇、鼻腔和眼眶。 ② 鼻額位或枕額位:又稱柯氏位。病人鼻額貼片,中心射線向足側傾斜15°,自後向前通過鼻根投射片上。主要用以檢查額竇和篩竇,也可顯示上頜竇、鼻腔和眼眶。 從X線上可了解竇腔的發育情況、形狀、大小,有無黏膜增厚,占位性病變及骨壁破壞等。如擬觀察竇腔內有無積液,則須取坐位拍片。 ③ 必要時尚可加拍側位(從側面觀察各鼻竇、蝶鞍及鼻咽)、視神經孔位(觀察篩竇及蝶竇,亦可檢查額竇及眶尖)、顱底位(觀察蝶竇、上頜竇後壁、顱底、鼻腔及鼻咽)等片。 (7) 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術(CT)能詳盡地顯示鼻和鼻竇等處腫瘤或囊腫的輪廓、範圍,可明確腫瘤是否侵入顱內、眶內、翼齶窩等;顱底骨質破壞情況亦可明確表示。對於常規X線檢查技術診斷不明確的病例,可進一步提高診斷率。磁共振成象(MRI)不但能準確判定鼻及鼻竇、鼻咽等頭頸部腫瘤的位置、大小及浸潤程度,並能詳細觀察腫瘤與周圍軟組織、血管及淋巴結的解剖關係,乃至確定腫瘤供應血管等。
相關疾病
急性蝶竇炎,急性額竇炎,急性篩竇炎,慢性篩竇炎,慢性額竇炎,慢性蝶竇炎,鼻血管瘤,鼻竇炎,急性鼻竇炎
相關症狀
涕唾稠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