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品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7mm,寬2~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通常中間1~2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 著生面色較淡。果皮較硬,子葉2,淡黃白色,富油性。氣微,味苦後微辛而稍麻舌。牛蒡出自《 本草圖經》、《 名醫別錄》。《 綱目》:惡實,其實狀惡而多刺鉤,故名。其根葉皆可食,人呼為牛菜。術人隱之,呼為大力也。牛蒡,古人種子,以肥壤栽之,翦苗溝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雲甚益人,今人亦罕食之。三月生苗起莖,高者三、四尺,四月開花成叢,淡紫色,結實如楓梂而小,萼上細刺百十攢簇之,一梂有子數十顆。其根大者如臂,長者近尺,其色 灰黲。七月采子,十月采根。
牛蒡屬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壯,肉質,圓錐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帶紫褐色,有縱條棱。基生葉大形,叢生,有長柄;莖生葉互生;葉片長卵形或廣卵形,長20-50cm,寬15-40cm。先端鈍,具刺尖,基部常為心形,全緣或具不整齊波狀微齒,上面綠色或暗綠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絨毛。頭狀花序簇生於莖頂或排列成傘房狀,直徑2-4cm,花序梗長3-7cm,表面有淺溝,密被細毛;總苞球形,苞片多數,覆瓦狀排列,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鉤曲;花小,紅紫色,均為管狀花,兩性,花冠先端5淺裂,聚葯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花葯黃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圓盤狀,著生短剛毛關冠毛;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灰褐色,具縱棱,冠毛短刺狀,淡黃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藥品簡述
藥名
牛蒡子漢語拼音:niu bang zi
英文名:Great burdock Achene, Achene of Great Burdock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ctiumlappa L.
科屬分類:菊科
功效分類:解表藥。
別名:惡實、鼠粘子、黍粘子、大力子、毛然然子、黑風子、毛錐子、粘蒼子、大牛了、牛子、土大酮子、萬把鉤、鼠尖子
性味:味辛;苦;性寒。
歸經: 肺經; 胃經。
功能:疏散風熱;宣肺透疹; 利咽散結;解毒消腫。
主治: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風疹瘙癢;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煎湯含漱。
生態環境:常栽培。野生者,多生於山野路旁、溝邊、荒地、山坡向陽草地、林邊和村鎮附近。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實。
採收儲藏:7-8月果實呈灰褐色時,分批採摘,堆積2-3d,曝曬,脫粒,氯將,再曬至全乾。
炮製方法
1、淨制:揀去雜質,篩去泥屑。2、炒制:取淨牛蒡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黃色並略有香氣,取出,放涼。
3、酒制:《雷公炮炙論》:凡使惡實,采之淨揀,勿令有雜質,然後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後焙乾,別搗如粉用。
用藥禁忌
1、本品能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2、《本草經疏》:痘瘡家惟宜於血熱便秘之證,若氣虛色白大便自利或泄瀉者,慎勿服之。
3、痧疹不忌泄瀉,故用之無妨。癰疽已潰,非便秘不宜服。
4、有報導服用牛蒡子致過敏反應1例。
5、毒副作用 : 牛蒡苷能引起蛙、小鼠、兔強直性驚厥。呼吸微弱,隨意運動消失,最後轉入麻痹狀態,此時心臟尚未停止搏動。
中藥化學成分
果實含牛蒡甙(arctiin),水解生成牛蒡甙元(arctigenin)及葡萄糖(glucose)。又含羅漢松脂酚(matairesinol),絡石甙元(trachelogenin),倍半木質素(sesquiligenan)AL-D及 AL-F。種子含牛蒡甙,牛蒡酚(lap-paol)A、B、C、D、E、F、H。又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成分有:花生酸(arachic acid),硬脂酸(stera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藥理作用
抗菌抗病毒作用
牛蒡子牛蒡子水浸液(1:2)在試管內對繭色毛癬茵、同心性毛癬茵、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羊毛樣小 芽胞癬茵、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星形奴卡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等9種致病性真菌有抑菌作用。有資料表明 牛蒡子提取物具抗愛滋病病毒(HIv)活性。降血糖作用
牛蒡提取物對大鼠能顯著長時間的降低血糖,並提高對碳水化合物的耐受量。正常小鼠以含牛蒡0.25%的飲食或其煎劑代替飲水28d,結果不影響小鼠體內葡萄糖平衡參數,而對鏈球素糖尿病小鼠,牛蒡可加重糖尿病症狀。鈣拮抗作用
豚鼠結腸帶試驗證明.絡石苷元有明顯的鈣拮抗作用.對高鉀引起的收縮有抑制作用,PA2值6.60,為常用鈣拮抗劑維拉帕米的1/6,對自發高血壓大鼠靜注10mg/kg具有明顯而持久的 降壓作用。對腎病的作用
大鼠腹腔注射氨基核苷引起腎病,腹腔注射牛蒡苷元可抑制尿蛋白排泄的增加,並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標,提示有抗腎病作用。牛蒡苷腹腔注射對蛋白 排泄排泄的增加幾乎沒有作用,但經口給藥則有效,推測可能是在消化道內水解成牛蒡苷元而產生抗腎病作用。抗腫瘤抗誘變作用
牛蒡中分離出一種抗誘變因子.相對分子質量超過30萬以上.耐熱、耐蛋白酶,對氯化錳處理敏感。其他作用
牛蒡苷對蛙下肢及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短暫的降低血壓,對離體兔子宮、腸管、運動神經及骨絡肌均有抑制或麻痹作用。有輕度利尿、瀉下 作用。臨床套用
1、預防猩紅熱:取牛蒡子炒研成粉,過篩 儲存備用。2~5歲每次1克,5~9歲每次1.5克,10~15歲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飯後用溫開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間,除服藥預防外,仍應注意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等。臨床觀察344例,發病者7名;服藥後12天內未發病者,計327例,占98%。一般在接觸後3日內服藥預防效果較佳,6日後服藥的預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觸需 重新再服1次。服藥中未發現不良反應。2、治療面神經麻痹:以牛蒡糾偏湯為主,隨證加味,每日2次,水煎服。
3、治療咽喉腫痛:牛蒡子、板藍根、桔梗、薄荷、甘草。水煎服。
常用配方
1、治風壅痰涎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並為末。食後夜臥,湯點二錢服,當緩取效。2、治 喉痹: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上二味搗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漸加至一匕半,日再。
3、治風熱閉塞咽喉,遍身浮腫: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為末,熱酒調下一錢匕。
4、治風熱客搏上焦, 懸癰腫痛:惡實(炒)、甘草(生)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六分,鏇含之,良久咽下。
5、治 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細)五錢,檉柳煎湯,調下立透。
6、治 皮膚風熱,遍身生癮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湯調下二錢,日二服。
7、治風腫斑毒作癢:牛蒡子、玄參、僵蠶、薄荷各五錢。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
8、治痰厥頭痛:鏇覆花一兩,牛蒡子一兩(微炒)。上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侯,以臘麵茶清調下一錢。
9、治頭痛連睛,並目昏澀不明:牛蒡子、蒼耳子、甘菊花各三錢。水煎服。
10、治風熱成歷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兩(隔紙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蘆)各一兩,乾生地黃二兩半,黃耆一兩半(蜜炙)。上為細末,湯調二錢服,空心食前,日三服。
11、治頭面風熱,或頸項痰毒,風熱牙癰:牛蒡子、薄荷、荊芥、山梔、丹皮、石斛、元參、夏枯草,水煎服。
12、治風齲 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
13、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
14、治便癰:鼠粘子三錢炒,細末,入蜜一匙,淨朴硝一匙,溫酒空心服。
方劑
1、 牛蒡湯(《證治準繩·幼科》),用治小兒傷風,發熱煩躁,鼻塞氣喘,痰嗽驚啼,及諸瘡赤紫,丹毒,咽喉腫痛。2、 牛蒂甘桔湯(《外科正宗》),用治頤毒表邪已盡,耳項結腫,微熱不紅而疼痛者。
3、 梔子清肝湯(《醫部全錄·頭門》),用治少陽經虛,肝火風熱上攻而致的 鬢疽,痛連頸項胸乳太陽穴等處,或寒熱晡甚,胸滿口苦舌乾。
4、 啟關散(《 普濟方》),用治風熱客搏上焦,懸壅腫痛。
5、牛蒂解肌湯(《瘍科心得集》),用治頭面風熱,或頸項痰毒,風熱牙痛。
6、治頭痛方(《方脈正宗》),用治頭痛連睛,並目昏澀不明。
7、治風熱癮疹方(《養生必用方》)。
8、治喉痹方(《廣濟方》)。
9、治咽膈不利方(《本草衍義》)。
文獻論述
1、《別錄》:明目補中,除風傷。
2、《藥性論》:除諸風,利腰腳,又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
3、《食療本草》:炒過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4、《本草拾遺》:主風毒腫,諸痿。
5、《醫學啟源》:消利咽膈。《主治秘要》:潤肺散氣。
6、李杲: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
7、《本草經疏》:惡實,為散風除熱解毒之要藥。辛能散結,苦能泄熱,熱結散則髒氣清明,故明目而補中。風之所傷,衛氣必壅,壅則發熱,辛涼解散則表氣和,風無所留矣。藏器主風毒腫諸痿;元素主潤肺、散結氣、利咽膈、去皮膚風、通十二經絡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癮疹、痘瘡,尤獲奇驗。
8、《藥品化義》: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味苦能清火,帶辛能疏風,主治上部風痰,面目浮腫,咽喉不利,諸毒熱壅,馬刀瘰癧,頸項痰核,血熱痘,時行疹子,皮膚癮疹,凡肺經鬱火,肺經風熱,悉宜用此。
9、《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瘡瘍癰腫、痘疹等症,無不用此投治,然猶未繹其義。凡人毒氣之結,多緣外感風寒,營氣不從,逆於肉里,故生癰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氣下行,復能散風除熱,是以感受風邪熱毒而見面目浮腫,咳嗽痰壅,咽間腫痛,瘡瘍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閉、痘瘡紫黑、便閉等症,無不藉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則中氣有損,且更令表益虛矣。至於脾虛泄瀉為尤忌焉。
10、《本草正義》:牛蒡之用,能疏散風熱,起發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熱盛,或脾氣不堅實者,投之輒有泄瀉,則辛泄苦降,下行之力為多。潔古作溫,景岳又謂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諦。《別錄》稱其明目,則風熱泄而目自明。補中者,亦邢熱去而正自安。除風傷者,以風熱言之也。其根莖,則瀕湖《綱目》謂之苦寒,《別錄》主治,皆除熱通利之意。蓋其功力,本與子相近,而寒涼疏泄之性過之,皆以清熱泄導為治,凡非實火,未可妄投。凡肺邪之宜於透達,而不宜於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猶未發泄,早投清降,則恆有遏抑氣機,反致內陷之虞。惟牛蒡則清泄之中,自能透發,且溫熱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殺其勢,故牛蒡最為麻疹之專藥。
11、《本草蒙筌》:味辛、苦,氣平。無毒。鼠過之則綴惹不落,故又名曰鼠粘子也。止牙齒蝕疼,散面目浮腫,退風熱咽喉不利,及腰膝風凝;驅風濕癮疹盈肌,並瘡瘍毒盛。生吞一粒,即出瘡頭。明目補中,潤肺散氣。
12、《本草乘雅》:此秉風大動搖之用,故抽水土之力獨勝。味辛氣平,為風木乃制為用矣。則凡病從風生,或因風寒薄郁乃成痤者,取之捷如影響,設屬形層之外與上部者,功力尤勝。此以承制之品,宣助肝木,便無太過之失,厥受和平之益矣。
13、《藥性解》:牛蒡子,味辛,性溫,無毒,入十二經。主風濕癮疹盈肌、咽喉風熱不利、諸腫瘡瘍之毒、腰膝凝滯之氣,潤肺止嗽,散氣消痰一名惡實,一名鼠粘子。
14、《藥鑒》:氣寒,味苦辛,無毒。苦能解毒退熱,而利咽喉之痛,並甘桔為妙。辛能達表潤肌,而散瘡瘍之腫,同解毒尤良。合氣與味,又治腰膝凝滯之血。若痘出不快者,即用麻黃、桔梗汁煮之,則痘不時起發矣。
15、《景岳全書》:味苦辛,降中有升。治風毒斑疹諸瘺,散瘡瘍腫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滯之氣,以其善走十二經而解中有散也。
16、《本草備要》:一名鼠粘子,一名惡實。瀉熱解毒。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經,散諸腫瘡瘍之毒,利腰膝凝滯之氣。性冷而滑利,痘證虛寒泄瀉者忌服。實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根苦寒,竹刀刮淨,絞汁,蜜和服,治中風,汁出乃愈。搗和豬脂,貼瘡腫及反花瘡。肉反出如花狀。
17、《本經逢原》:鼠粘子,肺經藥也,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痘疹之仙藥也。痘不起發,用此為末,刺雄雞冠血,和酒釀調胡荽湯下神效。瘡瘍毒盛,生研用之,即出瘡頭。酒炒上行,能通十二經,去皮膚風,消癍疹毒。惟氣虛色白,大便利者不宜。
18、《本草崇原》:牛蒡子專入肺。又名惡實,又名鼠粘子。辛苦冷滑。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瘡瘍癰腫痘疹等症,無不用此投治,然尤未繹其義。凡人毒氣之結,多緣外感風寒,營氣不從,逆於肉里,故生癰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氣下行,復能散風除熱。深得表里兩解之義。是以感受風邪熱毒。而見面目浮腫,咳嗽痰壅,咽間腫痛,瘡瘍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閉,痘瘡紫黑便閉等症,無不藉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則中氣有損,且更令表益虛矣。至於脾虛泄瀉,為尤忌焉。
19、《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降肺氣而不燥,祛滯氣以利腰。療瘡瘍,以其解熱之功;消風毒,以其辛散之力。得鏇覆花,治痰厥頭痛。配荊芥、桔梗、甘草,治咽喉痘疹;配薄荷、浮萍,治風熱癮疹;配羌活,治歷節腫痛;配蔞仁,治時疫積熱。佐生石膏,治頭痛連睛。牙痛,生研綿裹噙患處,去黃水即愈。泄瀉,痘證虛寒,氣血虛弱,三者禁用。
20、《綱目》:消斑疹毒。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瘦果長倒卵形,兩端平截,略扁微彎,長5-7mm,直徑2-3mm。表面灰褐色或淡灰褐色,具多數細小黑斑,並有明顯的縱稜線。先端較寬,有一圓環,中心有點狀凸起的花柱殘跡;基部狹窄,有圓形果柄痕。質硬,折斷後可見子葉兩片,淡黃白色,富汕性。果實無臭;種子氣特異,味苦微辛,稍久有麻舌感。以粒大、飽滿、色灰褐者為佳。
顯微鑑別
瘦果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大小不等的類方形薄壁細胞,壁彎曲,多破裂;外被角質層。中果皮厚薄不勻,細胞壁稍厚,棕黃色或暗棕色,微木化;於棱脊處常有小形維管束。內果皮狹窄,為棕黃色的頹廢細胞層,細胞界限不清,為1列草酸鈣方晶所充填。種皮最外為1列棚產太細胞,多扭曲,排列緊密,長75-120μm,直徑10-30μm,壁甚厚,層紋明顯;營養層為數列薄壁細胞,常頹廢不清。胚乳細胞數列,內含脂肪油。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及脂肪油,並含有細小的草酸鈣簇晶,偶見小方晶。
理化鑑別
1、取脫脂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溫浸1h,濾過。濾液作以下試驗:
①取濾液2ml,加入1%三氯化鋁的乙醇溶液,則呈藍綠色。(檢查木脂素類)
②取濾液2ml,加入等體積的3%碳酸鈉水溶液,於水浴上煮沸3-5min,放冷,加入重氮化試劑,則溶液呈紅色。(檢查木脂素類)
2、取本品粗粉5g,加稀鹽酸水溶液(pH1.0-2.0)10ml。浸泡過夜,濾過。取濾液3份各2ml,置3隻試管中,分別加碘化汞鉀試劑、碘化餓鉀試劑、矽鎢酸試劑各1滴,則分別產生白色、棕紅色及白色沉澱。(檢查生物鹼)
3、取本品粉末少量,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綠色螢光。
藥用植物栽培
生長習性
牛蒡子為深根性植物,適應性強, 耐寒, 耐旱,較耐 鹽鹼,忌 積水。多見於 山坡、 田野、路旁,但喜溫暖濕潤向陽環境,低山區和海拔較低的 丘陵地帶最適宜生長。 種子發芽適溫為20-25℃,發芽率70%-90%,種子 壽命為2年。播種當年只形成葉簇,第二年才能抽莖開花結果。選地整地
牛蒡子對土壤要求不太嚴格,但栽培時,直選上層深厚、疏鬆、排水良好的地塊。深翻30-40厘米,耙細,整平,每畝施入農家肥2000-3000千克,作成l—1.5米寬畦。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以直播為主。春、夏、秋均可播種,但以春播為好,時間3月中旬至4月上旬,秋播在8—9月間。在整好的畦上按50—80厘米開淺溝進行條播;或按80厘米株距穴播。每穴點入種子5-6粒,播種前,將種子放入30—40℃的溫水中浸泡24小時,有利出苗,播後覆土3-5厘米,稍加鎮壓後澆水,1天左右可以出苗。每畝用種1.5千克。此外可育苗移栽,於3月上旬在苗床上播種,5月上旬或秋季移栽。苗移栽在整地前,每畝施土雜肥2000~3000kg,搗細撒勻,深耕20~25cm。耙細整平,做1m寬的平畦,若天旱應向畦內澆水,待土表稍乾松時再播種。播種時,每畦按4~5行開2~3cm深的溝,將處理好的種子撒於溝內,覆土蓋平,稍加鎮壓。播種量2~2.5kg/667m2幼苗長出兩片真葉時,按株距3cm進行間苗。育苗後,春、夏播的可在秋季移栽,秋播的在豎春未展葉前移栽。移植時,從苗畦內挖出幼苗,略帶田土,按行株距60cm×45cm挖穴,深度與畦內原深度相同,填土踩實,澆足定根水以保成活。
田間管理
幼苗期或第二年春季返青後要進行鬆土,同時前期要特別注意除草,後期葉子較大時停止中耕。當苗長至4-5片真葉時,按株距20厘米間苗,間下的苗如有缺苗處,可帶土移栽;苗具6片葉時,按株距40厘米定苗,穴播者每穴留1一2株。 第出兩片真葉時,按株距3cm進行間苗。育苗後,春、夏播的可在秋季移栽,秋播的在豎春未展葉前移栽。移植時。從苗畦內挖出幼苗,略帶田土,按行株距60cm×45cm挖穴,深度與畦內原深度相同,填土踩實,澆足定根水以保成活。
病蟲害防治
1、葉斑病 多發生於6月,發病初期噴灑50%的多菌靈1000倍液。2、白粉病 六七月份陰雨天多發,為害葉片。防治方法:可用50%退菌特l000倍液或50%托市津800-1000倍液於發病初期噴施。
3、連紋夜蛾 幼蟲咬食葉片,幼齡期用90%敵百蟲800倍液噴霧防治。
4、蚜蟲 牛蒡子終生都有蚜蟲為害,嚴重時可造成絕產。用40%樂果乳劑800倍液噴霧 防治。
採收與加工
牛蒡的開花期不一致,應成熟一批採收一批,過於成熟種子自然脫落。收穫時要防止果實現刺毛扎手,要戴眼鏡和穿厚的衣服。採回果實後,在曬場曝曬,待充分乾燥後,用木棒反覆打擊,脫出果實,然後揚淨雜質,再曬乾即為牛蒡子。畝產量100~150千克左右。作鮮根出口用的商品一年即可採挖,挖出後按大小分類,用真空包裝,保鮮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