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鼎臣亭坐落在惠州市惠城區中山北路原惠城區政府大院內。
鼎臣亭外形獨特,不同於以往舊式中式亭子,乍眼看去,就像是一棟制式獨特的小洋樓。根據《惠城文史》資料顯示,亭為3層磚木結構,六角形,高9.05米,一、二層有外牆包裹。底層高4.9米,六角形內徑長2.70米,面積20平方米,離牆內側90厘米處還有六根呈角鐵形的柱,柱身邊長35厘米,柱與柱之間在高1.80米處用迫拱形結成一整體。
歷史
據記載,建成之時,鼎臣亭內有一鼎臣碑,碑上刻有墓碑亭記,此碑是在亭建之時所築,墓碑亭記由時任廣東嶺南大學教授楊壽昌撰,清師範科儒學教論李鶴年書。墓碑亭詳細記述了建亭原因及建亭情況。根據資料顯示,該碑高1.53米,寬為0.53米,厚3厘米。碑頭文:“宋徐鼎臣先生墓碑亭記”,橫寫從右至左,篆體,字高8厘米,寬3厘米。正文豎寫,從右至左,每字略大於1厘米地方,真體,繁體字,無標點。由於歷史變故,這個墓碑曾一度流失,不見蹤影,直到近年才在橋西柏子樹下3號的黃屋被發現。墓碑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在中山公園下的燈光球場發現,當時墓碑被隨意遺棄在一旁,老伯見狀,便將其抱了回家保存起來,直到現在一直都存放在他家中。原本墓碑置於庭院內,
鼎臣亭修建時間並不算長,僅僅70餘年,但如今,卻早早被拋在時光的後頭,湮沒在歷史之中。每日眾多行人往來於中山北路,卻甚少有人注意這個靜靜躲在原政府大院後面的亭子。而亭內墓碑,也早已流落民間,至今無法歸位。相比之下,與鼎臣亭相隔不遠,建於清同治年間的文筆塔,早些年亦是雜草叢生,近乎湮沒在民居之中。近年經過修復,圍塔建欄,與合江樓相望,已成惠州一景。文物保護功力可見一斑。
惠州文筆塔祈讀書人青雲直上,而為紀念滿腹文墨經綸的徐鉉而建的鼎臣亭,這個亦能貼切體現“崇文厚德”的惠州精神的亭子,也不應就此荒蕪,或許應該享有同樣的待遇,讓這段歷史繼續流傳於世人心中。
相關人物
徐鉉,字鼎臣,揚州廣陵人,鼎臣亭便是為了紀念他而建。翻閱《宋史》,會發現徐鉉之名赫然出現在列傳之中,在他70餘年的一生中,有著幾件不得不提的大事。據記載,徐鉉生於五代十國,早年追隨南唐李璟、李煜,曾任御史大夫、吏部尚書等職位。991年,徐鉉去世,年74歲,歸葬於江西南昌。
徐鉉一生從未到過惠州,為何在惠州卻有以他名字命名的亭子呢?徐鉉所在的徐世家譜曾有一段記載“鉉骨移葬 山上”,表明了徐鉉死後,他的遺骨被遷葬到惠州。據我市文史專家何志成根據《徐鉉墓記》考證,北宋時期,徐鉉後人徐德明任廣南東路防禦使,為防軍事政敵挖其祖先墓地報復,便設法將先人骸骨遷至惠州,安葬在 山之陽。由此,在惠州的歷代徐氏子孫將安葬在 山的徐鉉奉為先祖,年年拜謁。
據史載,明洪武四年(1372)在 山建惠州府署,鉉公墓地劃為府署後園。如今,惠城區的徐姓居民有許多都是徐鉉的後裔,每年過春節,徐氏子孫對聯的上句,必是“梌山世澤”,以此來紀念雖未到過惠州,卻最終將屍骨安葬在惠州的徐鉉。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徐氏族人徐景棠、徐兆松在梌山修建鼎臣亭。《惠州西湖志》完整載有徐兆松所著的《鼎臣亭記》,當中記述“今府署已闢為公園,則先哲墓穴,例應保存。雖代遠年湮,墓厥平毀,而藏靈之穴,先靈猶在。兆松恐先壟淹沒,文獻無征,乃謀諸父老,越官紳捐資修治,金曰可,因於山之陽建立碑亭。邑侯楊公壽昌、張公遠峰維持之,保護之,周紳浩存贊助之,督理之,閱六月而亭成,顏曰鼎臣,蓋紀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