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長江支流烏江的別稱]

黔江[長江支流烏江的別稱]
黔江[長江支流烏江的別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烏江為貴州省第一大河,長江上游右岸支流,古稱黔江。發源於貴州省境內威寧縣香爐山花魚洞,流經黔北及渝東南酉陽彭水,在重慶市涪陵注入長江。 烏江幹流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8.79萬平方公里。六衝河匯口以上為上游,匯口至思南為中游,思南以下為下游。較大支流有六衝河、貓跳河、清水江、湘江、洪渡河、芙蓉江、唐岩河等15條,天然落差2 123.5米,年均流量1 650立方米/秒。流域內年均徑流深600毫米,但年內分配不均,汛期5~9月占全年徑流量的80%。烏江水系呈羽狀分布,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於地勢高差大,切割強,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於世,號稱“天險”。

歷史沿革

烏江畫廊之重慶酉陽龔灘古鎮 烏江畫廊之重慶酉陽龔灘古鎮

烏江,先秦到唐代稱牂牁江(先秦時期貴州屬牂牁古國), 又有稱內江水、涪陵水、延水等的,唐時設立黔中道,故唐宋又稱黔江。

元代首次被稱為烏江。蒙古人南下,用蒙古語記下各地的名字,再音譯成漢字,導致了許多謬誤,如沿河北部河流“思邛”被記為“思渠” (因為當地巴蜀語有鼻音韻尾脫落的情況)。烏江也是此時得名。

沿河古稱“務川”(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蟄僚奉詔置務川縣,治地在今沿河縣城東岸,南宋後期才遷往都濡,務川縣治沿河歷519年)。唐《元和郡縣誌》載:“內江水,一名涪陵水(烏江),在縣(今沿河河東田壩)西四十步,因川為名,曰務川縣。”可見烏江在唐代就被稱為“務川”。

 遠眺黎芝峽  遠眺黎芝峽

“務”是微母字,元代發音構擬為vu,但蒙古語沒有v輔音,所以用一個相近的qu來代替,於是在後來轉寫時記成影母字“烏”,這便是烏江名稱的來歷。

烏江,長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河,發源於貴州省威寧縣香爐山花魚洞,流經黔北及渝東南酉陽縣和彭水縣,在重慶市涪陵區注入長江。

地理位置

烏江 烏江

烏江,長江上游支流,長江上游右岸支流。又稱黔江。發源於貴州省境威寧縣香爐山花魚洞,流經黔北及渝東南,在重慶市涪陵區注入長江,幹流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8.792萬平方公里。六衝河匯口以上為上游,匯口至思南為中游,思南以下為下游。

烏江水系呈羽狀分布,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流域內喀斯特發育。地形以高原、山原、中山及低山丘陵為主。由於地勢高差大,切割強,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於世,號稱“天險”。

烏江水能蘊藏豐富,全流域水能蘊藏量1042.59萬千瓦,烏江渡電站壩是中國喀斯特地區已建成的最大高壩。烏江流域為貴州主要工農業分布區,居住有漢、彝、苗、布依、回等民族。盛產糧、油、烤菸、茶、生漆、油桐、烏柏及天麻、杜仲、黨參等藥材,煤、矽石、鐵、磷、鋁、錳、鉛、鋅、銻等礦產豐富。烏江自古以來為川黔航運要道,1989年在烏江天險江界河渡口興建的特大跨度橋樑,是貴州省橋樑中最壯觀的一座。

烏江源頭

烏江有南北兩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衝河,習慣上以南源三岔河為烏江幹流。

南源

黔江[長江支流烏江的別稱] 黔江[長江支流烏江的別稱]

三岔河發源於貴州西部高原烏蒙山脈東麓,威寧縣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海拔2260米。河源從石缸洞裡湧出一股清泉,形成一條溪流。石缸洞距威寧縣城約15公里,洞子呈不規則形狀,面積約三四平方米,潭深米許,泉水清冽透底。約小碗粗的一股泉水汩汩流出石缸洞後,涌流500米,沒於布滿鵝卵石的河床,滴水不見。

洞有一口千萬年不斷的泉眼,湧出的泉水形成小溪,一路集合大小支流,匯成烏江。

北源

烏江北源位於赫章縣輔處鄉。

水能資源

烏江 烏江

1、烏江年徑流比較穩定,上游有興建洪家渡水電站龍頭水庫的條件,可進行多年調節,中游有烏江渡水電站可進行年調節,構皮灘水電站可進行多年調節,各梯級聯運後保證出力還可提高,因此,電能質量高,全年能均衡發電;

2、烏江流域地形、地質條件較好,屬峽谷型水庫、電站,淹地、移民少,工程量相對較少,工期較短,投資較省;

3、地理位置適中,距用電負荷中心較近,是“西電東送”的良好電源點,構皮灘水電站還能在全國聯網中起到支撐性電源的作用,加上思林、沙沱水電站的建設,將形成貴州東部“西電東送”的水電群;

4、烏江流域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品位高,儲量大,其中鋁、磷、錳礦保有儲量分別占全國的18%、19%、11%,廉價的電能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可起到促進作用;

5、發展烏江的航運事業、擴大農灌面積,修建電站形成水庫還可帶動旅遊業的發展;

水利開發

烏江水能蘊藏豐富,多優良電站壩址,全流域水能蘊藏量1042.59萬千瓦,可供開發的水力資源267處。其中,烏江幹流為580.4萬千瓦。僅中、下游即可進行9個梯級開發,烏江渡電站壩高162米,裝機63萬千瓦,是中國喀斯特地區已經建成的最大高壩。

長江支流

流域

碧藍的烏江 碧藍的烏江

烏江跨中國貴州省北部和重慶市東南部。北源六衝河出赫章縣北,南源三岔河出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兩源匯合後稱鴨池河。東北流到息烽縣烏江渡以下始稱烏江口。經思南縣、沿河縣等,

重慶市境內經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萬木鄉、龔灘古鎮,折向彭水縣、武隆縣到涪陵區入長江,支流流經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全長1018千米(其中貴州境內874千米)。支流眾多,呈羽狀水系分布,主要支流有六衝河、貓跳河、清水江、濯河、洪渡河、芙蓉江、鬱江、阿蓬江等;流域總面積為115747平方千米(其中貴州境內66807平方千米)。

從河源到烏江渡為上游,長448千米,落差1636米,平均比降3.65‰,河谷切割深,坡陡流急。從烏江渡到貴州沿河縣城為中游,長346千米,落差336米,平均比降0.97‰。從沿河縣城到涪陵河口為下游 ,長 243千米,落差152米,平均比降0.62‰。自中游餘慶縣構皮灘出峽谷後,江面展寬到200多米,水勢平緩 ,但礁石、險灘多。流域內山巒起伏,石灰岩地層分布廣泛,多溶洞、伏流。流域內年均徑流總量50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042.59萬千瓦,可開發的水力資源有266處,裝機容量846.01萬千瓦,是水電寶地。餘慶縣以下可通航。

烏江,古時名為“延江”或“黔江”,發源於貴州省威寧縣香爐山,自西向東北橫貫貴州的中部,過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後,即進入重慶市所轄地區,方向折北,經重慶市酉陽縣、彭水、武隆等縣,在涪陵區注入長江,成為長江南岸的一大支流。

烏江是典型的山區河流,全長1037公里(其中貴州境內為874公里),幹流天然落差2124米,平均比降2.05‰。烏江流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東西向高差大,流域面積87900平方公里,在貴州境內有67500平方公里。自河源到烏江渡,定為烏江上游,長448公里,這段河道河谷深切,縱坡陡峻,伏流眾多,洪枯水位變幅特大。從烏江渡到沿河縣城為烏江中游,長346公里,河道穿行於深山谷之中,礁石林立,灘險密布,有名的璇塘天生橋鎮天洞、一子三灘號稱“四大天險”,均在此段。從沿河縣城到重慶市的涪陵河口為烏江的下游,長243公里,此段河道河谷寬窄相間,兩岸多有田地分布,農田和居民點較為集中。

烏江風景 烏江風景

烏江較大支流有六衝河、貓跳河、湘江、清水江、洪渡河、芙蓉江、濯河、鬱江、大溪河等,還有數百條溪溝澗川匯入,呈羽狀水系。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3~18℃。

烏江流域橫跨貴州、雲南、重慶、湖北四省市,共56個縣市,總人口1666萬人,農業人口占90%以上,居住著漢、苗、布依、土家、壯、侗、彝、瑤、仡佬等10個民族。

烏江,水力資源得天獨厚,為全國十大水電基地之一。全流域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達1042萬千瓦,有可供建設水電站的位置266處,裝機容量達846萬千瓦,其中幹流為756萬千瓦,在長江各大支流中居第三位。

烏江水電開發條件,優於全國其他許多江河,規劃興建的大中型水電站,特點是地理位置適中,距離城市近,接近負荷區,淹沒占地損失小,移民搬遷少,同時可以多目標開發。按照《烏江幹流開發規劃》可興建洪家渡、東風、索風營、烏江渡、構皮灘、思林、沙沱、彭水、大溪口等9個梯級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800多萬千瓦,年發電量約400億千瓦時。

物產

烏江渡水電站 烏江渡水電站

新中國成立50年來, 國家和地方逐年安排資金進行了大量的航道整治工程,使烏江中下游全線通航。50年來,烏江流域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為戰勝乾旱興修水利,舉辦引、蓄、提各類水利工程,建成大小水庫達1000多座,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的葡萄水庫、打水溪水庫,武隆縣的山虎頭水庫,涪陵區的衛東水庫、水磨灘水庫等,發揮了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養魚的效益。烏江流域總耕地面積1860萬畝,其中水田684萬畝,旱地1176萬畝,如今興建的水利工程,使河谷地帶和山間小塊平壩大部分農田有了灌溉保證,灌區的水稻、玉米、小麥、紅苕等作物得以增產。

特產

黔江[長江支流烏江的別稱] 黔江[長江支流烏江的別稱]

“烏江魚”是遵義烏江鎮的一個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飲食品種,四季皆宜,聞名遐邇。“烏江魚”是用真正的野生魚(即江中之鰱魚)精心配料,加以遵義“朝天辣椒”,以火鍋方式烹製而成,鮮辣味美,吸引了無數的遊客。烏江鎮大街上那整片的火鍋店、站在路邊向過往車輛招徠的女服務員和她們軟糯的口音,也成了進入遵義城區必經的一道景觀。

黔江[長江支流烏江的別稱] 黔江[長江支流烏江的別稱]

董酒產於貴州遵義烏江附近的董公寺鎮,是董香型白酒的代表,以獨特的工藝、典型的風格、優良的品質馳名中外,在中國名酒中獨樹一幟。董酒在第二、三、四、五次全國評酒會上四次蟬聯國家名酒稱號及金質獎。

董酒的工藝和配方曾三次被國家權威部門列為“國家機密”,國密董酒由此得名。董酒是串香工藝的鼻祖,其獨特工藝簡稱為“兩小、兩大、雙醅串蒸”——採用小曲小窖製取酒醅、大曲大窖製取香醅,雙醅串蒸而成。由於採用了特殊的工藝和配方,董酒既有大麯酒的濃郁芳香,又有小麯酒的柔綿醇和與回甜,被行家們評價為“酒液清澈透明,香氣幽雅舒適,入口醇和濃郁,飲後甘爽味長”。

百里畫廊

烏江百里畫廊 烏江百里畫廊

酉陽有烏江流域和沅江流域兩大水系,其中烏江位於酉陽縣城西南邊境,發源於貴州省威寧縣,自沿河進入重慶酉陽萬木、龔灘、彭水、至涪陵匯入重慶長江,全長1070公里,烏江酉陽段約60公里,是千里烏江最精華的“烏江百里畫廊”。

烏江百里畫廊包括烏江幹流酉陽縣龔灘古鎮至萬木鄉之間河段,以及自東向西倒流的烏江支流阿蓬江酉陽段,占地面積240平方公里,含龔灘古鎮景區、阿蓬江漂流景區、清泉廊橋景區、馬鞍城景區、萬木永和寺、石林景區、三家阡石林、懸葬景區、長溪溝生態旅遊景區。烏江百里畫廊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龔灘古鎮有1700餘年的歷史;古代巴國蠻王洞建於戰國時代;馬鞍城是南宋金頭和尚起義遺址;僰人懸葬是東漢南方少數民族僰人的風俗,巴人纖道歷史久遠,“驚濤拍岸”、“竹零詩龕”等文化遺蹟積澱厚重,頗具研究價值。

烏江百里畫廊民族風情異彩紛呈,是土家擺手舞之鄉的西大門景區,是西蘭卡普、蠟染的搖籃。古老的土家族背嫁哭嫁,獨特的苞谷燈戲、面具陽戲、馬馬燈、民間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木葉情歌,眾多的民間的手工藝品,組成了當地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

烏江文化

項羽自刎

黔江[長江支流烏江的別稱] 黔江[長江支流烏江的別稱]

項羽自刎之烏江是安徽和縣烏江鎮,與烏江(長江支流)並沒有關係。

西楚霸王項羽兵敗之後於烏江自刎,這是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然而,史學家計正山先生早在1985年於《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對此提出質疑,經過20多年的考證,書中以大量實地考察和歷史證據對“項羽烏江自刎”予以否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項羽死亡之謎》 一書指出:項羽其實是戰死在秦代東城,即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南二龍鄉境內。當然,對於霸王死的問題,我們相信還會有一番論爭;但是,令人欣喜的是讀完《項羽死亡之謎》,我們這些也曾研讀過《史記》的人,會有一種心靈震撼的思考;你會感到計先生的讀史方法非常獨特,他探索歷史人物事件的視角很是新穎。讀完《項羽死亡之謎》你會豁然開朗;明白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去解讀。一本遠古而又凝重的《史記》被讀出了濃濃的人情味,歷史人物和事件仿佛就發生在昨天,離我們很近,近得我們可以用心靈和他們交流和溝通。

《項羽死亡之謎》不僅視角獨特,而且觀點新穎。書中對於許多歷史人物事件的分析論證都屬前所未有,略舉幾例供大家分享:

一、項羽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境內)被圍、四面楚歌——這是《史記》記載又為人所共知的掌故。然而,歷史上卻從未有人對故事內幕提出疑問,比如:項羽垓下被困難道沒有考慮楚軍出路?或者稱之為戰略選擇?項羽後來又採取了那些戰術行動,從而使楚軍主力在“十面埋伏”之中成功實現半夜突圍“南出馳走”;而“平明,漢軍乃覺之”——直到天快亮時漢軍才發現項王已經逃走。

二、項梁、項羽率8000子弟抗擊秦軍究竟是從哪裡渡江的?項羽和烏江的不了情結起於何時、緣於何因?烏江亭長到底是何許人也?項羽陰陵迷路時發生哪些蹊蹺?

三、虞姬究竟死於何地、怎么死的?為什麼安徽會出現靈璧、定遠兩個虞姬墓?還有,《今上本紀》為什麼和《封禪書》出現大段重疊?司馬遷對於同一個人物為什麼前邊描述他是神、後邊又說他其實是人?漢代大學者班固為什麼說《史記》記載“甚多疏忽、或有牴牾”?我們應該以何心境來解讀《史記》?《項羽死亡之謎》一書對於司馬遷《史記》中的諸多懸謎,都在尊重《史記》記載的基礎上,作出順應規律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和論證。

土家吊腳樓

由於烏江沿岸山高坡陡,很少有平坦的地方,即使有他們也將它開墾成了良田。山民們在生產勞動中逐漸掌握了一套適宜自己居住又相對節省用地的建築技術。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外來文化的滲透,在傳統建築基礎上衍生並發展,採用架空、懸挑、掉層、疊落等手法修建的吊腳樓在多山的地區產生了。烏江文化以巴蜀文化為經,荊楚文化為緯,構築了以思南、沿河、酉陽、彭水、武隆、涪陵為中心的文化屋。在鄉間俚語裡,相同的文化背景、一樣的土家桶桶褲、闌乾衣,人們自然地有了一種民族的認同感。建築作為人必然的生活用品,在形式上同樣也烙上了文化的符號。自稱巴人後裔的土家山民,以白虎為圖騰的民族標識也進入到了建築中,正屋明間裝飾吞口並成了土家民族識別的重要標誌。

烏江沿岸的土家人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嶺,由於這地勢關係,住房多採用吊腳樓形式。找一塊相對平整的台地,按土家人的民族習俗和傳統的風水原理,擇一白虎方位,在以正屋明間為軸線,兩廂均勻布置在兩邊,廂房跟正屋結構連線,正屋二層、廂房三層裝廊相連,為迴廊,民間俗稱“走馬轉角樓”。正屋明間前金柱間裝隔斷,為前“吞口”(也有裝後吞口的)。沿著山坡的走向,廂房靠外一側柱腳掉下坡地,一般為三層,最下一層以粗製圓木圍欄,可用作堆積肥料,也可以餵養牲口,二層一般為客人或兒子媳婦的住房,三層一般是閨房或家裡人吃飯乘涼的地方。吊腳樓通風防潮,陽光充足,土家人十分喜愛,是土家地區建築上的具有重要特色的建築之一,如今烏江兩岸的高山或半高山上,吊腳樓仍在沿用,在思南的文家店、三道水、牛角岩的現代民居,雖改用了現代的建築材料,但其建築形式仍是我們傳統的土家吊腳樓。

吊腳樓源於古代的乾欄式建築,是黔東北、鄂西、湘西、渝東南土家族地區普遍使用的一種民居建築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一種特殊的物質文化現象,向我們傳遞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地反映出土家族的歷史發展、文化心態和創造才能。除具有自身的實用功能外,還具有一定的審美特徵。

環境保護

2018年11月,貴州省檢察機關與重慶市、四川省、雲南省檢察機關簽訂了《關於建立赤水河、烏江流域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協作機制的意見》,建立起跨區域合作機制,合力共築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屏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