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23年,德國正處於戰後的惡性通貨膨脹中。主人公路德維希25歲,熱愛藝術和詩歌,他17歲時便應徵入伍,和許多同輩一樣參加過“一戰”,如今在一家墓碑公司里工作,黑色方尖碑是這家公司最有歷史也最值錢的紀念碑。戰爭對這一代人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戰場上,更體現在戰後的艱難生活中,正如本書副標題所揭示的,這是一個關於“被耽擱的青年時代的故事”,這一代人的青春由於他們參加戰爭和戰後過著迷茫的生活而被耽誤了。
通過路德維希的視角,書中展現了通貨膨脹下不同階層人士的生活狀態和荒謬現實,規規矩矩做生意,生意做得越多越蝕本,而投機商人卻能輕而易舉牟獲暴利。辛勤工作的普通人卻都走投無路,甚至不得不選擇自殺。在這種環境中,路德維希和他的好朋友墓碑公司的老闆格奧爾格也不得不使用一些小詭計才能維持公司經營並減輕生活的壓力。路德維希還在空閒時間兼任家庭教師,並在一家精神病院裡為病人彈奏管風琴。在那裡他結識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富家小姐伊莎貝爾,曾經因為經濟的拮据路德維希的兩任女友都離他而去,直到遇到伊莎貝爾他感受到了真正的愛情,在被戰爭蹂躪的人生和世界中找到了意義。但隨著病情的好轉,伊莎貝爾已忘記了患病期間的種種,他們最終也只能是隔著階級鴻溝的陌生人。此時國家政策的調整使通貨膨脹驟然停止,納粹勢力也在德國國內逐步上升。路德維希決定離開小城韋爾登布呂克,去柏林做了一名報社記者。小說最後一章用簡短的篇幅敘述了當路德維希再回去時已是二戰之後,韋爾登布呂克已經在納粹和又一次的戰火中面目全非,人們的命運也被動盪的時代裹挾著,走向了不同的結局。
作者簡介
埃里希·瑪麗亞·雷馬克(ErichMariaRemarque,1898—1970)。德裔美籍小說家。出生於德國一個工人家庭,18歲時志願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前線負傷,戰後做過教師、記者、編輯等多種工作。1929年,小說《西線無戰事》出版,引起轟動,迅速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使他成為蜚聲世界的作家。因為他的反戰立場,納粹上台後,將他與托馬斯·曼等人的作品公開焚毀。1938年,他被剝奪德國國籍,後流亡美國。1947年,他加入美國國籍,次年返回歐洲並定居瑞士。1970年9月25日,雷馬克在瑞士逝世。1991年,雷馬克的家鄉奧斯納布呂克設立埃里希·瑪麗亞·雷馬克和平獎。
雷馬克的著作大多帶有自傳色彩,用詞精練,抒情的書寫中卻透出客觀、冷峻的氣質,被比作德國的海明威。他一生共著有十五部小說、三部劇本和兩部文集,其中,《西線無戰事》《凱旋門》《三個夥伴》《愛與死的年代》等多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
叢書信息
雷馬克文集(共5冊),這套叢書還有《流亡曲》,《里斯本之夜》,《凱旋門》,《三個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