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皮玉為前(泛)紅山文明,距今約一萬五千年(碳14測定)史前文物。
黑皮玉器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流入古玩市場。在發現地內蒙古松遼,大點兒的壓過帳篷角,小點兒的壓過醃菜缸蓋。在北京古玩市場上,一度被古玉藏家們誤認為石雕或鐵器而不屑一顧。如今,除韓國東北亞文化研究學者的介入外,一些歐洲收藏家也加入了黑皮玉器的搜尋行列。
相比一般古玉收藏,中國的黑皮玉器收藏圈主要集中於北京、上海等地,不知為何,每個收藏家手上的品種都不盡相同。目前,圈內公認的一個黑皮玉器藏品數據是2000件左右。無法確認的是藏品品類,一襲“黑衣”裹體外,彼此間極少相同,似乎只有“神秘”兩字可以解釋一二。
作為黑皮玉器的重要標誌,一種說法,“黑皮”有可能是地下熱源導致土壤內金屬元素與其他物質依附而成;一種猜測,有可能是遠古祭祀儀式中投入火里焚燒後再埋入地下的再生結果;還有一種推理,有可能是根據當時宗教的需要藉助特殊工藝製作出來的特殊效果。如今,我們眼見到的卻是無法想像的一幕:每一件黑皮玉器的次生物質無論厚薄,都均勻地將玉器通體緊緊包裹起來。假如是埋在土裡生成,至少孔內的黑皮不可能和表層厚度一致。如果是一味柴燒火焚,同樣無法做到上下里外同樣均勻……有時候,謎團看似一解即開,真相反倒更加撲朔迷離。
正因為黑皮的特點太過明顯獨特,反倒給造假者增加了仿製難度。一位黑皮玉器研究者告訴我,這層看上去實實在在的次生物質,一旦敲擊頓覺蕩然無存,對於內在玉質的“成器而金聲”毫無影響。說話間,他拿起一條黑皮玉龍用牙刷柄輕輕一敲,回聲清脆悅耳,部位厚薄不同,回聲長短也不同。“如果隔著一層石質表皮,僅用一把塑膠性質的東西便能敲出翡翠般的金屬聲,只能說黑皮玉器內部的玉質非常好!”
隨著內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館徵集到第一件黑皮玉器,一封署名“柏岳”關於要重視黑皮玉器考證的上書,直接送至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手上。國家文物局研究後專門復函稱:“如能提供出土黑皮玉器的準確地點,我局可請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組織有關專家赴現場考察,以便認定黑皮玉器出土的具體情況。”隨著國家對“黑皮玉器”這一古玉新稱的認定和對歷史遺珍的關注,原始墓葬地址雖還尚未發現,文物界已經出現了“紅山黑皮玉器”的說法。
看過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紅山C形玉龍,再對比黑皮玉龍,除有的黑皮玉龍更大更精美和布滿神秘字元外,一樣的造型,一樣的神韻,很難分清楚誰更古老誰更傳奇。從形制上看,已知紅山玉器所有的器型,黑皮玉器都有,而黑皮玉器所有的器型,紅山玉器卻不完全具備;從檢測結果上看,黑皮玉器表層的黑皮形成時間超過萬年,代表中華文明史的紅山玉器則短得多;從工藝水準上看,大部分黑皮玉器遠高於紅山玉器,不僅本身在設計和審美上愈發成熟與完美,細節的變化也更加合理,更富觀賞性。相比紅山玉器,除了造型相似的人物、動物、玉璧、玉龍、面具等外,很多黑皮玉器品種甚至只有為數很少的一兩件,這在中國玉文化發展和發現史上都極為罕見,然而,這看似不合理的一切卻又如此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