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突吻糯鰻

倍,頭長與軀幹長和之2.93-3.58倍。 倍,胸鰭長之2.78-3.25 吻長為眼直徑之1.38-1.83倍。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全長201-402.5mm 。全長為頭長之6.68-7.81 倍,頭長與軀幹長和之2.93-3.58倍。軀幹長為頭長之1.05-1. 28 倍。頭長為吻長之3 .43-3.86 倍,眼直徑之5.07-6.5 倍,胸鰭長之2.78-3.25 倍。吻長為眼直徑之1.38-1.83倍。胸鰭長為尾鰭長之0.97-1.89 倍。尾部長為頭與軀幹長和之1.93-2.59 倍。肛門以前之側線感覺孔28-31個,背鰭起點以前4 個。吻端顯然突出,腹面有肉質棱。上唇無翻轉口唇游離緣,頭部感覺孔每側18個(3 5 6 3 1=18) 。口內齒均屬小圈錐齒;前上頜帶圓形,顯然大於鋤骨齒帶,於口閉合時幾乎全露出;鋤骨齒帶向後伸延至後鼻孔之垂直位置;上頜齒帶其前方齒約有四列,後方一列;下頜齒帶前方有齒五列,後方二列。尾部纖長向後逐漸尖細,背鰭起始於胸鰭基部略前。側線上並無連續之帶形成。福馬林液浸標本,淺褐色,側線部位微帶銀光,奇鰭具黑邊。 1958年朱及鄭發表短尾型之Rhynchoconger brachuata為新種,系根據其特短之尾部及數目較少之脊椎骨等特徵而決定。 1966年李及楊檢查3尾采於基隆之此型標本和朱及鄭之模式標本,發現該新種之模式標本其最後脊椎骨顯然膨大用以支持特長之尾鰭。 Rhynchoconger屬之尾部纖細易受其他動物咬傷,後由於再生的關係產生尾基甚寬鰭條較長之假尾鰭。李及楊認為Rhynchoconger brachuata應列為本種之異名。

棲所生態

棲息於200公尺以內之沙泥底海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台灣海域目前僅出現在台西南與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量少,漁民以底拖網或籠具捕獲;除當下雜魚製作成魚粉利用外,漁業之經濟價值較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