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主要從事燒傷早期損害發生機理與臨床防治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後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973”課題、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畫項目、軍隊“十五”和“十一五” 指令性(專項)課題等20餘項課題研究任務,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中方負責人。提出了燒傷早期缺血缺氧損害的“休克心” 學說和“容量補充”加“動力扶持”的休克防治新策略,為燒傷早期缺血缺氧損害的防治提供了新方向;提出通過開展早期一次大面積切痂以加速燒傷創面修復,減輕炎症反應,防治燒傷早期臟器損害的新思路;研究提出了燒傷延遲復甦補液公式、針對吸入性損傷發生機制關鍵環節的吸入性損傷治療方案、早期救治與康復一體化的燒傷治療新模式等臨床救治方案和理念,提高了燒傷治療水平和質量。有關研究論文入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編著的《外科選讀教材》,國際燒傷學會主席Herndon和Pruitt教授在專家述評中給予肯定並在編寫的專著中引用。組織領導和參與了多次有重大影響的燒傷救治活動,成功救治了一大批嚴重燒傷病人,燒傷總治癒率居國際領先行列。
發表論文200餘篇,國外發表32篇。主、參編專著15部。培養研究生40名,其中博士15名,碩士25名。
社會任職
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燒傷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全軍燒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燒傷學會《BURNS》雜誌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重慶市醫學會常務理事、重慶市燒傷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燒傷雜誌》常務編委等20餘項重要學術職務。
榮譽成就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醫療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並獲“十五”全軍後勤重大科技成果。先後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首屆醫學中青年科技之星、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實用工程獎、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重慶市優秀科技工作者、重慶市優秀醫務工作者、重慶市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重慶市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十五”重慶高校十佳科技創新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立個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2004年6月,燒傷研究所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軍事醫學燒傷科”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