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藥[薯蕷科植物黃獨異名]

黃藥[薯蕷科植物黃獨異名]

藥名。即大苦。

宋沉括 《夢溪筆談·藥議》:“《本草》注引《爾雅》云:‘蘦,大苦。’註:‘甘草也,蔓延生,葉似荷,莖青赤。’此乃黃藥也。其味極苦,故謂之大苦,非甘草也。”亦稱“ 黃藥子 ”。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黃藥子》:“黃藥子今處處人栽之。其莖高二三尺,柔而有節,似藤實非藤也。葉大如拳,長三寸許,亦不似桑。其根長者尺許,大者圍二三寸,外褐內黃,亦有黃赤色者,肉色頗似羊蹄根。”參見“ 大苦 ”。

名稱

黃獨(中國藥用植物志) 黃藥(本草原始),山慈姑(植物名實圖考),零餘子薯蕷(俄、拉、漢種子植物名稱),零餘薯(廣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黃藥子(江蘇、安徽、浙江、雲南等省藥材名),山慈姑(雲南楚雄)

形態特徵

黃獨 黃獨

纏繞草質藤本。塊莖卵圓形或梨形,直徑4-10厘米,通常單生,每年由去年的塊莖頂端抽出,很少分枝,外皮棕黑色,表面密生鬚根。莖左旋,淺綠色稍帶紅紫色,光滑無毛。葉腋內有紫棕色,球形或卵圓形珠芽,大小不一,最重者可達300克,表面有圓形斑點。單葉互生;葉片寬卵狀心形或卵狀心形,長15(-26)厘米,寬2-14 (26) 厘米,頂端尾狀漸尖,邊緣全緣或微波狀,兩面無毛。雄花序穗狀,下垂,常數個叢生於葉腋,有時分枝呈圓錐狀;雄花單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披針形,新鮮時紫色;雄蕊6枚,著生於花被基部,花絲與花葯近等長。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常2至數個叢生葉腋,長20-50厘米;退化雄蕊6枚,長僅為花被片1/4。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狀長圓形,長1.5-3厘米,寬0.5-1.5厘米,兩端渾圓,成熟時草黃色,表面密被紫色小斑點,無毛;種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兩兩著生於每室中軸頂部,種翅栗褐色,向種子基部延伸呈長圓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產地生境

分布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本種適應性較大,既喜陰濕,又需陽光充足之地,以海拔幾十米至2000米的高山地區都能生長,多生於河谷邊、山谷陰溝或雜木林邊緣,有時房前屋後或路旁的樹蔭下也能生長。日本、朝鮮、印度、緬甸以及大洋洲、非洲都有分布。

藥用價值

塊莖含呋喃去甲基二菇類化合物及黃藥子萜A (Diosbulbin A) 黃藥子萜 B (Diosbulbin B) 黃藥子萜 C(Diosbulbin C) 後三者均有苦味,主治甲狀腺腫大、淋巴結核、咽喉腫痛、吐血、咯血、百日咳;外用治瘡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