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葆鉞

他雲遊名山大川,對碑碣法帖、鼎彝璽印、漢磚石刻及名家真跡悉心揣摩,自學書畫篆刻,潛心研習,技藝精進。 民國成立後,葆鉞回到福州,歷任福建省圖書館館長、福建甲種商業學校教員、監學等職。 民國34年抗戰勝利後,葆鉞辭去商務印書館職務,以鬻藝自給,名所居為“暖日廬”,又名“蔗香館”。

黃葆鉞,字藹農,小名破缽,別號青山農,青山下村人,清光緒六年(1880)出生。葆鉞小時體弱多病,8歲父親去世,家道中落,依賴母親撫養成人,青年時就讀於全閩師範學堂,後入上海法政學堂,畢業後,目睹清政府吏治腐敗,遂無心仕途,而對書法、碑刻、繪畫等藝術感興趣。他雲遊名山大川,對碑碣法帖、鼎彝璽印、漢磚石刻及名家真跡悉心揣摩,自學書畫篆刻,潛心研習,技藝精進。
民國成立後,葆鉞回到福州,歷任福建省圖書館館長、福建甲種商業學校教員、監學等職。民國9年(1920),葆鉞到上海定居,受聘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負責審定、樣對,出版宋拓淳化閣帖、天籟閣舊存宋人畫冊等書,任商務印書館美術部主任達20多年。在此期間參與“神州國光社”工作,蒐集出版了大量歷代及當代書畫作品。他善辨真偽,精於鑑定,其出版的書畫藝術價值甚高。他還兼任中華新報副刊“文苑”主編和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圖畫系主任及上海大學書畫系教授等職,業餘從事教學工作。
葆鉞在書法、篆刻方面造詣很深。與章太炎、吳昌碩等名家交往甚厚。他的書法上宗秦漢,深得戚伯著碑精髓,篆隸除博臨漢魏諸碑外,以伊秉綬筆意,沉健秀逸,自成一家,與王福廠馬公愚齊名,稱“海上三老”。他審定書畫與姚虞琴、吳湖帆張大壯並稱,號“滬濱四慧眼”。篆刻初法皖、浙,繼宗牧甫,上追秦漢封泥及三代吉金,參考漢瓦晉磚,自成一格。作畫所繪多古佛、山水、花卉,用以娛親、懷舊,為有識者珍藏。 
民國34年抗戰勝利後,葆鉞辭去商務印書館職務,以鬻藝自給,名所居為“暖日廬”,又名“蔗香館”。他性情耿直,恬靜無求,事母至孝,對後學循循善誘,平易近人。一生以藝術為重,清貧自守,嘗刻“蔥湯麥飯家風”一印自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受聘為上海文史館首批館員,曾任上海文聯第三屆委員,於1968年7月病逝。葆鉞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青山農篆書百家姓》、《青山農分書千字文》、《青山農書畫集》、《暖日廬摹印集》、《青山農一知錄》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