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生
中國刺繡,謂之“女紅”,是傳統的婦女手工藝品。
舊時的少女從十來歲就開始操起針線、布料,挑花繡朵,跟母親或祖母等長輩一起練習繡花,並在出嫁之前為自己繡一批繡品作陪嫁之物。
十大民間藝人--黃萬生:一針一線蘊藝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品上的裝飾已經多用機器完成,手工刺繡則主要用來製作精美工藝品,或一些驅災免禍、乞求平安的吉祥物品。刺繡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民間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
在這座充斥著繁華和快節奏的城市裡,今年75歲高齡的黃萬生老人,仍然默默地以一針一線,精心繡出各種美麗的繡件,保存、延續和發揚著這門傳統的藝術。
攢得刺繡嫁妝被國民黨洗劫一空
黃萬生1931年出生於費縣馬頭崖鄉。那時的農村姑娘還有學繡花、納鞋墊等女紅的傳統,童年時代的黃萬生就跟著母親和奶奶學會了刺繡。
那時正是戰亂時代,連口飽飯都吃不上的農村人,哪捨得花錢去買絲線、綢緞,黃萬生的刺繡再好也只能是“紙上談兵”。黃萬生回憶說,一年到頭也就過年的時候靠著賣點糧食,換幾尺布給一家人做件新衣服穿,而做衣服剩下的碎布便成了她繡花、縫荷包的寶貝。
黃萬生說,少女時代的她像其他姑娘一樣,把自己繡制的這些枕套、荷包、鞋墊,放在箱子裡積攢著,留著結婚時用。可是,這些嫁妝,還有奶奶留給她的一些做工非常精緻的刺繡,都被燒殺搶掠地國民黨反動派搶了去,黃萬生說,那時候她心疼得掉了好幾天眼淚。
1947年,16歲的黃萬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村裡的團支部書記、婦救會長等職務。在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戰役期間,年輕的她帶領著村裡的婦女們,給戰士們做軍鞋、納鞋墊,多次被評為支前模範。
刺繡“治”好病
1958年春天,黃萬生隨著丈夫調到臨沂工作。結了婚的黃萬生,白天忙著工作,下了班又要忙著照顧四個兒女,那之後的30多年時間裡,黃萬生一直沒有時間坐下來做刺繡。
重新拾起刺繡的活兒,是在黃萬生1985年離休以後。那時,兒女都已長大,各自成家立業,黃萬生自己也從工作上退了下來。有了充足的時間,對年輕時摞下的刺繡手藝念念不忘地黃萬生,開始試著“繡著玩兒”,當作打發晚年的樂趣。
離休了的黃萬生把刺繡當成了自己的另一份工作,從早上到晚上,她把所有的空閒時間都用在了刺繡上。黃萬生告訴記者,一摸起針錢,她就什麼都忘了,眼裡看的、心裡想的全都是刺繡。因為自己愛好,忙碌的她心裡卻總是美滋滋的。
而這秀麗精緻地刺繡,竟然無意中“治”好了黃萬生的腦血栓後遺症。1989年11月,年近六旬的黃萬生得了腦血栓,住院治療後留下了後遺症,嚴重時都不能下地行走。這期間,黃萬生一直沒有扔了刺繡活兒,仍像以前日日的飛針走線。大約是手指等肢體活動的鍛鍊,7年以後的今天,黃萬生的身體漸漸康復,上樓下樓,她的腿腳已經非常靈便,根本看不出是75歲高齡的老人。黃萬生老人笑呵呵地說:“這是託了刺繡的福呢。”
不願刺繡與名利沾邊兒
“酒香不怕巷子深”,黃萬生做的刺繡,一傳十,十傳百,漸漸成了名,成了喜愛藝術品的爭相索要、收藏的藝術品,一些準備結婚的姑娘小伙也慕名而來,請她幫忙繡一件掛在新房作紀念。黃萬生告訴記者,放在家裡的刺繡製品很少,繡出一件就被別人要去一件。
在眾多的刺繡工藝中,黃萬生最擅長的要數繡球,索要繡球的人也是最多的。黃萬生告訴記者,一個繡球一般由12個瓣、36個布片縫製而成,做繡球非常費時間,一般一個星期才能做出一對。
把這樣費時費力繡制的藝術品送給他人,哪怕是從來沒見過的陌生人,黃萬生都是一分錢也不收。以前家裡缺錢的時候如此,現在家裡條件好了,仍是如此。
黃萬生的老伴許傳勤告訴記者,老太太這是不願意自己的刺繡與名利沾邊兒。不管是誰,只要喜歡老太太的刺繡,她就很痛快地送給他。但如果提錢,多少錢她都不賣。有一次,一位鄰居覺得伸手要過意不去,提出要花錢買一對老太太的繡球,老太太很生氣,堅決不賣給他。
黃萬生不靠刺繡賺一分錢,相反,她每個月的離休工資倒貼進不少。光買線、買綢緞等,這幾年黃萬生就搭進去了七八千塊錢。“別人喜歡,我就高興。”黃萬生老人說。
在民間傳統刺繡藝術的基礎上,黃萬生創造性地發展了掛繡藝術的表現形式和製作技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開創了“黃氏掛繡”這一臨沂當代掛繡藝術的重要分支,她的作品朴而不拙,繁簡得當,形神兼備,深受人們喜愛,並被許多國內外友人當作珍品收藏。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品,刺繡正受到越來越多的現代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