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草壩[貴州省興義市黃草壩]

黃草壩[貴州省興義市黃草壩]

黃草壩是貴州省興義市的古稱,因盛產黃草(金釵石斛)而得名。

黃草壩是今興義市的古城,“黃草壩”最早出現《元史》中,該文獻清楚地記載著“黃草壩地”,出現在《明史》里,距今已經700多年了。

黃草壩,現為興義市黃草壩街道,位於素有“三省通衢”之稱的興義市城區,自明清以來,一直作為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的商貿重鎮,現在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興義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嘉慶初年,南盤江流域爆發了著名南籠起義,南北盤江流域局勢動亂,起義被平定之後,嘉慶皇帝非常高興,以詩抒發自己喜悅的心情,有“興義新額茂”的句子,南籠府城被圍半年,官員組織城內民眾及士紳守城,府城始終沒有被起義軍攻破,嘉慶二年(1797年),為了褒獎這種忠義精神,嘉慶皇帝下旨改南籠府為興義府。

嘉慶三年(1798年),嘉慶皇帝再次下旨,設興義縣於黃草壩,黃草壩與興義縣城互稱至新中國成立前。

黃草壩的來歷

黃草壩是興義市的古稱,因盛產黃草(金釵石斛)而得名。據《黃坪營黃氏族譜序》記載“興邑古名花灼,為黃氏所開,故名黃坪”,這說明黃草壩古名花灼,明洪武年間黃昱率軍平定黃草壩這一帶。

明朝天啟年間,黃草壩已經發展成為黔、滇、桂的商貿中心,是雲南、四川兩省南下兩廣的重要通道。

嘉慶初年,南盤江流域爆發了著名的王囊仙領導的布依族、苗族起義,今桔山街道辦峽谷村《桑東繁墓志銘》曾記載“嘉慶二年春正月,逆苗作亂,舉家避難滇南,艱辛備嘗。夏六月王師解圍”,起義被平定之後,皇帝非常高興,寫了一首長詩記敘這件事,並抒發自己喜悅的心情,詩中有“興義新額茂”的句子。南籠府城被圍半年,官員組織城內民眾及士紳守城,府城始終沒有被起義軍攻破,為了褒獎這種忠義精神,改南籠府為興義府。嘉慶三年設興義縣於黃草壩,黃草壩與興義縣城互稱至新中國成立前。

嘉慶初年,南盤江流域爆發了著名的王囊仙領導的布依族、苗族起義,貴州西南部局勢動亂,夏六月王師解圍”,起義被平定之後,嘉慶皇帝非常高興,以詩抒發自己喜悅的心情,有“興義新額茂”的句子,南籠府城被圍半年,官員組織城內民眾及士紳守城,府城始終沒有被起義軍攻破,嘉慶二年(1797年),為了褒獎這種忠義精神,嘉慶皇帝下旨改南籠府為興義府。

嘉慶皇帝頒旨表示:“該郡紳士民人等,深明大義眾志成城,被圍日久困守無虞,允宜特錫嘉名,用昭勤勵,南籠府著改為興義府”。

嘉慶三年(1798年),嘉慶皇帝再次下旨,設興義縣於黃草壩,黃草壩與興義縣城互稱至新中國成立前。

1862年(清同治元年),爆發了著名的白旗起義,局勢動亂,白旗軍攻占興義府城(今安龍縣城),知府胡霖澍死於亂軍之中,由孫清彥署理府務,此時的興義府已經移駐黃草壩(興義縣城),即今興義市。

此時興義強橫的興義劉氏團練橫亘雲貴之間,1864年(同治三年)二月初五,劉氏團練第一次收復興義縣城。1866年(同治五年),白旗軍馬仲部第二次攻占興義縣城,之後,劉官禮在其根據地下五屯永康堡,調集各鄉團練全力攻城,第二次收復黃草壩(興義縣城)。

風雲人物

黃草壩是興義市的古稱,在這片土地上,湧現出一大批風雲人物。鹹豐、同治年間,爆發了著名的白旗起義,這是一次政治軍事交鋒,此時興義強橫的興義劉氏團練橫亘雲貴之間,戰爭延續了十二年之久,劉官禮因此以軍功進入仕途。

光緒初年興義進入和平時期,劉氏家族延攬人才,重建筆山書院,公派留學生,興義文化發展名聲鵲起,得領全省風氣之先,劉氏家族民國時期執掌貴州軍政大權,成為貴州軍閥鼻祖。興義劉家是一種顯赫勢力的象徵,民國時期貴州許多大事都與這個家族息息相關。貴州興義系軍閥的骨幹成員劉顯世、劉顯潛、王文華、何應欽、王伯群等走出貴州,成為國民政府顯赫人物,這些人對這個家族呈拱衛之勢,他們的生平也是興義劉氏莊園陳列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它龐大的莊園永康堡依然是興義乃至貴州歷史文化的一張名片。[3]

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起,將清王朝推到內憂外患,焦頭爛額的境地。道光三十年(1850年),西北回民馬化龍、馬永祿等,派遣文武兼備的二阿訇馬宗全到貴州,聯絡反清志士,侍機組織起義,形成西南、西北相回響勢態,以圖推翻滿清王朝的統治。1865年(清同治四年),貴州西南地區正值動亂年代,爆發白旗起義,戰爭如火如荼。從鹹豐十年(1860年)到同治元年(1862年)三年間,由於清廷對雲貴總督和貴州巡撫任免頻繁,對黔省的白旗義軍和張秀眉的號軍顧及不瑕。白旗義軍發展達十餘萬之眾,先後攻占永豐州(今貞豐縣),興義府地(今安龍縣)、興義縣和冊陽(今冊亨)等地。

1862年(清同治元年),白旗軍攻占興義府城(今安龍縣城),知府胡霖澍死於亂軍之中,由孫清彥署理府務,此時的興義府已移駐黃草壩(興義縣),即今興義市。

1864年(同治三年)二月初五,劉氏團練第一次收復興義縣城。此戰,下五屯劉氏官字輩兄弟中的老二劉官霖戰死於興義南門外,老大劉官箴兩次親率團練鏖戰東門,戰功卓著。縣城克復,劉官箴因“功”受到清政府的嘉獎,保署安義鎮左營游擊,官階正三品。

之後,由於劉官箴製造了著名的“興義教案”,阻止了法國天主教勢力滲入黔西南,深為法國方面不滿,逼迫清政府嚴肅處理。為了給法國方面交待,劉官箴最終被謀殺於捧乍。劉氏團練的軍權由其三弟劉官禮繼承。

同治五年七月二十四日(1866年9月2日),白旗軍馬仲部第二次攻占興義縣城。之後,劉官禮在其根據地下五屯永康堡與卸任知縣陳世鎮、左營游擊徐遇恩謀劃,由劉官禮調集各鄉團練全力攻城,第二次收復興義縣城。此戰,劉官禮因軍功得保同知,總辦興義五屬團務,清政府還擢升其四弟劉官德署左營游擊加副將銜。

同治五年七月二十四日(1866年9月2日),白旗軍馬仲部第二次攻占興義縣城。之後,劉官禮在其根據地下五屯永康堡與卸任知縣陳世鎮、左營游擊徐遇恩謀劃,由劉官禮調集各鄉團練全力攻城,第二次收復興義縣城。此戰,劉官禮因軍功得保同知,總辦興義五屬團務。

劉氏團練在興義地區迅速崛起,1913年,劉顯世升任貴州護軍使,掌握了貴州軍權,逐步架空了戴戡的貴州巡按使職權,興義系軍閥形成,並以劉顯世為代表控制了整個貴州省達十三年之久。

興義系軍閥“新派”是區別於以劉顯世為首的“舊派”的一個稱呼,是在王文華為首周圍形成的思想進步的年輕軍人集團。中華民國初期,貴州省的實權掌握在著名的興義系軍政集團手中,興義軍閥以1913年劉顯世任貴州省長為開端,在貴州長達13年的統治。

新中國成立前,黃草壩與興義縣城互稱。

歷史記載

明初安西彝族首領奢香夫人歸順朝廷,任貴州宣慰史,興義這些邊遠之地就由奢香家族支系來管理,延續了宋元彝族統治的傳統,比如捧乍營、布雄營就是彝族土司。第二類是有布依族語音特點,比如巴結、達居、納灰、安章等等,主要分布在南盤江沿岸。《明光祿大夫都督同知景雙鼎墓志銘》記載“(洪武)六年,敘功進光祿大夫同知都督府事時,廣西已為明有,而雲貴尚為元守,太祖詔公守廣西泗城等二十四土州,以圖進取雲貴,公受命,遂至泗城。進攻元之普安路,而駐營黃坪。”

景雙鼎曾駐守興義景家屯,表明了興義南部地區與廣西的密切關係。貴州建省後朝廷主要經營貴陽、安順、關嶺、晴隆、普安、盤縣一線,主要是為鞏固雲南邊疆,這個通道暢通,就完成了戰略任務,至於興義這些地方與雲南、廣西的邊界是雍正初年才劃定的,即以黃泥河、紅水河為界。沒有劃定的時候,廣西泗城府的土司勢力強大的時候越過紅水河把興義南部、東南部納入其勢力範圍,人民的語言、習俗、文化與廣西就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第三類與屯田制有關係,漢族色彩較濃,比如鄭屯、魯屯、景家屯、下五屯等等。

明崇禎年間偉大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遊歷黃草壩,對此作了詳盡的記錄“一里東下,又東南轉逾一岡,一里透峽出,始見東小山南懸塢中,其上室廬累累,是為黃草壩”、“乃東上坡,循堵垣而東,有街橫縈岡南,然皆草房卑舍,不甚整辟。其北峰頂,即土司黃氏之居在焉”、“黃草壩土司黃姓,乃普安十二營長官司之屬。十二營以歸順為首,而錢賦之數則推黃草壩,土地之遠則推步雄焉”。

壩上的黃草

興義,原名黃草壩(金釵石斛),因盛產黃草而得名。解放前,興義市石斛收購的最高年產量達35擔(每擔約50kg)。黃草,在植物分類學上屬於蘭科石斛屬植物。石斛屬是蘭科植物中的一個大家族,全世界約產1000種,廣泛分布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至大洋洲。中國產石斛屬植物75種2變種,主產秦嶺以南諸省區,尤以雲南南部種類最多。貴州省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統計,全省產石斛屬植物22種1變種,黔西南產19種,興義市產16種以上,分別是細葉石斛、羅河石斛、疊鞘石斛、流蘇石斛、束花石斛、紫瓣石斛、美花石斛、齒瓣石斛、兜唇石斛、玫瑰石斛、鐵皮石斛、盤江石斛、鉤狀石斛、勐海石斛、重唇石斛、細莖石斛等種類。石斛屬植物按照莖的粗細不同被加工成中藥材後,民間常分為大黃草、中黃草和小黃草,每一類中都有多種原植物。

解放後,1951年收購的黃草達30多擔,1964年上升到50多擔,“文化大革命”期間年收購量為20多擔。在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據有關人士介紹興義的石斛植物隨處可見,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石斛植物在自然界中仍然可以找到,並有初步的人工栽培,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由於石斛用途的拓展,新藥的開發,石斛的市場需求量加大,各地均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進行大量收購,由於帶兜採集等不合理的採收方式,野生石斛資源急劇下降,造成資源快速瀕危,首先是黑節草(鐵皮石斛)告急,其次是金釵石斛(石斛)在興義消失蹤跡,再就是小黃草(美花石斛、粉花石斛)罕見。黃草原植物一種一種地變為瀕危植物種,以至被列入國際瀕危植物(禁止貿易)的名單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