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4月27日,是農曆辛亥年的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時半,黃興率領革命黨先鋒隊160多人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軍與清兵激戰一晝夜後失敗,傷亡極其慘重,100多名革命黨人壯烈犧牲。事後革命黨人的遺體被陳屍在諮議局前的曠地上,慘不忍睹。其時,潘達微先生冒著殺頭的危險,收集了死難烈士遺骸72具,叢葬於東郊紅花崗上。葬後潘達微還以《諮議局前新鬼錄,黃花崗上黨人碑》為題,將安葬烈士情況在報紙上作了報導。潘認為,“紅花”不及“黃花”一詞雄渾優美,故在報導中將原“紅花崗”易名為“黃花崗”,此後該名一直沿用至今。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黃花崗所埋屍體共72具,故後人便以黃花岡七十二烈士相稱,但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直到民國11年(1922年)春才完全查出,乃在黃花岡上勒石記名,下面是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籍貫:
廣東人:徐佩旒,徐禮明,徐日培,徐廣滔,徐臨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滿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輝,徐容九,徐進照,徐褶成,徐應安,李柄輝,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陳春,陳潮,陳文褒,羅仲霍,羅坤,龐雄,周華,游壽,江繼復,郭繼枚,勞培,杜鳳書,余東雄,馬侶,黃鶴鳴,饒輔廷,張學銓,周增,林修明
福建人:方聲洞,馮超驤,羅乃琳,卓秋元,黃忠炳,王燦登,胡應升,林覺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時爽,劉六符,劉元棟,魏金龍,陳可鈞,陳更新,陳與焱,陳清疇,陳發炎
廣西人:韋樹模,韋榮初,韋統淮,韋統鈐,李德山,林盛初
四川人:秦炳,喻培倫,饒國梁
安徽人:程良,宋玉琳,石德寬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位於市區北面的白雲山南麓,面積16萬平方米,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廿九日)孫中山領導下的同盟會為推翻清政府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失敗,骨幹會員犧牲百餘人。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死收殮烈士遺骸72具,叢葬於黃花崗後將此地改名為“黃花崗”,黃花即菊花,象徵節烈。1918年,愛國人士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死難烈士,捐資修建了這座烈士陵園。這座陵園布局莊嚴雄偉,既有中國傳統建築特色,又具埃及和西方古典建築風格。這在中國是罕見的。黃花崗墓園始建於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於墓坊。烈士墓構築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後。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園內還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
現陵園面積已擴大到16萬平方米,園內栽有各種開放黃花的草木和木本植物,例如:黃素馨、黃穗冠、黃芍藥、黃菊、黃梅、桂花以及黃花、夾竹桃等。四季黃花不斷,象徵烈士精神不朽。崗頂為72烈士陵墓,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四周繞以鐵鏈欄桿。上有四柱方形鐘頂碑亭,樹“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一方。後面是一座麻石建成的紀功坊。上半部以72塊矩形石塊,砌疊成金字塔形坊頂,頂上矗立一高舉火炬的自由神像,造型別具一格,頗為壯觀。坊額鐫有章太炎所題篆文“締造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坊後還立有詳細紀錄武裝起義經過的石碑。南墓道為碑林,鐫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重千鈞。兩條3米多高的連州青石透雕龍柱,夾道相對。
整個墓園占地約3 萬平方米,園內蒼松翠柏長青,繁花並茂,還建有黃花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是革命紀念地,也是參觀遊覽的名勝景點。
此外,烈士陵園內還有馮如(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師)墓、潘達微墓等。
建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陵園建設,築起圍牆,加強整治保護。1961年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兩次撥款維修,使浩氣重現,1986年被評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黃花浩氣”。
黃花崗起義戰役
1910年11月,孫中山在馬來亞檳榔嶼召開秘密會議,商量捲土重來的計畫。參加會 議的有同盟會的重要骨幹黃興、趙聲、胡漢民等人。會議決定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廣州 起義。他們計畫以廣州新軍為主幹,另選革命黨人500(後增至800) 組成“選鋒”(敢死隊),首先占領廣州,然後由黃興率領一軍入湖南,趙聲率領 一軍出江西,譚人鳳、焦達峰在長江流域舉兵回響,然後會師南京,舉行北伐,直搗北 京。
同盟會接受歷次起義失敗的教訓,在起義發動前進行了認真細緻的準備,籌款購械、 組織聯絡都有專人負責。為了更好地領導起義,1911年1月,同盟會在香港成立統籌部, 以黃興、趙聲為正副部長,下設調度處、儲備課、交通課、秘書課、編輯課、出納課、總務課、調查課,具體領導這次起義,並陸續在廣州設立秘密據點,作為辦事和儲藏軍 械的地點。革命黨決心把這次起義組織好。
統籌部成立後,各課分別派人進入廣州開始活動。4月8日,省城內外及各省革命力 量大體聯絡就緒。統籌部決定發難日期定在4月13日,分10路進攻,趙聲為總司令,黃 興為副。“選鋒”之外,加設放火委員,預備臨時放火,擾亂清軍軍心。
但是,就在統籌部開會這一天,發生了同盟會員溫生才刺殺署理廣州將軍孚琦事件, 廣州戒嚴。加上美洲的款項和由日本購買的軍械也未到,因此,發難日期不得不推遲。
4月23日,黃興由香港潛入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的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指揮 部。當時,廣州革命黨人已決定於26日(三月二十八日)舉義。因日本、安南方面的槍 械稍遲方能運到,而準備回響起義的新軍第二標又有5月3日(四月初五)即將退伍的消 息,這就使起義陷於既不能速發,又不能拖延的困難境地。黃興等人臨時決定起義延緩 一日,定在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將原定十路進軍計畫改為四路:黃興率一路攻 總督衙門;姚雨平率軍攻小北門,占飛來廟,迎接新軍和防營入城;陳炯明帶隊攻巡警 教練所;胡毅生帶隊守南大門。但胡毅生、陳炯明等認為清軍已有防犯,提議改期。姚 雨平反對改期,但要求發槍500枝以上。黃興在喻培倫、林文(時爽)等人激勵下,決 定無論如何也要按期發難。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帶領“選鋒”120餘人,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 彈,吹響海螺,直撲督署。督署衛兵進行頑抗,革命軍槍彈齊發,擊斃衛隊管帶,沖入 督署。兩廣總督張鳴岐逃往水師提督衙門。黃興等找不到張鳴歧,便放火焚燒督署衙門, 然後衝殺出來,正碰上水師提督李準的親兵大隊。林文聽說李部內有同志,便上前高呼: “我等皆漢人,當同心戮力,共除異族,恢復漢疆,不用打!不用打!”話未講完,被 敵人一槍擊中,當場犧牲。劉元棟、林尹發等5人也相繼中彈。黃興被打斷右手中食二 指第一節,便以斷指繼續射擊。隨後,黃興將所部分為三路:川、閩及南洋黨人往攻督 練公所;徐維揚率花縣黨人40人攻小北門;黃興自率方聲洞、朱執信等出南大門,接應 防營。
攻督練公所的一路途遇防勇,繞路攻龍王廟。喻培倫胸前掛著滿滿一筐炸彈,左手 執號筒,右手拿手槍,奮勇當先,投擲炸彈。戰至半夜,終因眾寡不敵,全身多處受傷, 率眾退至高陽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壘,向敵射擊。後因敵放火,他們才被迫突圍,喻 培倫被俘遇害。
往小北門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軍。經過一夜作戰,打死打傷敵人多名。最後,張鳴 岐放火燒街,徐維揚率部突圍,被敵逮捕。 黃興所率一部行至雙門底後,與溫帶雄所率計畫進攻水師行合的巡防營相遇。溫部 為入城方便,沒有纏帶白巾,方聲洞見無記號,便開槍射擊,溫帶雄應聲倒下。對方立 即發槍還擊,方聲洞犧牲。戰至最後,只剩黃興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裝出城。4月 30日回到香港。 起義前夕,曾通知惠州等地會黨於4月28日回響。屆時,順德會黨數百人豎旗回響, 奪占樂同團練分局。4月30日,在李準進逼下,會黨解散。
這次起義,除黃興一部及順德會黨按期發難外,其餘各路均未行動。新軍子彈被收, 沒有作戰能力;胡毅生、陳炯明事先逃出了廣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難,未能及時領 到槍械,起義爆發後藏匿不出。這樣,起義成為黃興一路的孤軍作戰。
起義失敗後,廣州革命志士潘達微收殮犧牲的革命黨人遺骸72具,葬於廣州郊外的 紅花崗,並將紅花崗改為黃花崗,史稱“黃花崗72烈士”。這次起義因而也稱為黃花崗 起義。
黃花崗起義集中了同盟會所有的人力、財力,作了長期的準備,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黃花崗起義指揮部舊址位於越華路小東營5號,是一座頗具嶺南民居特色的青磚大屋建築。它坐北向南,占地五百餘平方米,在清代這裡是一官員的住宅,稱"朝議第"。1911年4月,黃興由香港抵穗,將起義指揮部設在當時距清兩廣總督署(現省民政廳所在地)最近的小東營這處民宅。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黃興親率"選鋒隊"(敢死隊)一百多人由此出發攻打兩廣督署。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卻揭開了辛亥革命序幕。
此幢大屋至建國後成為曾任廣東省政府副主席、愛國民主人士李章達先生的產業。1956年李章達之子李誦剛遵照其生父的生前願望,將房屋獻給國家。1958年被闢為紀念館。
196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