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黃芝曉 男 共產黨員 教授/高級編輯 現任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新聞學會副會長
1946年1月20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慈谿,屬上海市區人口中最大的移民一族--浙江寧波人。
1957年到1963年,在上海市向明中學從國中讀到高中畢業,喜歡物理,曾充任課代表,卻考進了復旦大學新聞系。1963年到1968年,唱完"讀書--上海郊區農村'社教'--'文化大革命'""三部曲",步入社會。畢業分配方案是陝西人民廣播電台,但未赴任就被改派到陝西省最南端的大巴山腹地鎮巴縣報到當農民,在這個全國貧困縣的涇洋公社鹿子壩二隊,從最基層開始了解中國社會,結交了至今仍引為至交的農民朋友。
1970年夏,結束農民生活,成為鎮巴縣委宣傳部的一名通訊幹事,開始了對專業記者來說是"業餘"的,對業餘通訊員來說又是"專業"的新聞工作生涯。同時兼做縣委交給的其他工作。當年全縣56個公社,只有5個半通公路,下鄉採訪、調研,翻越海拔1500至2600多米的大山,日行百里,已是"習慣成自然"。曾在當年紅四軍根據地當了一年多"學大寨"工作隊員,更加深了對中國農民、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了解,為後來的專業新聞工作打下了極其難得的社會閱歷基礎。
1976年夏,調到漢中地委宣傳部當通訊幹事,報導的地域和領域開闊了。經歷了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1976年4月5日的"天安門事件",周恩來、毛澤東兩位偉人相繼去世,粉碎"四人幫"--對社會的理解又進了一步。
1979年初,沐浴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春風,調到福建日報三明記者站。當年知識分子的共同感受--"歸隊"感,激發出更旺盛的工作熱情。
1980年5 月至1983年3月,在報社工商處、總編室當編輯,努力把新聞改革的想法變為實踐。
1984年3月至1989年6月,職務多次變動:總編室副主任、總編輯助理、報社編委委員兼總編室主任(總編室轄夜班編輯部、時事編輯部、校對科、攝影組、資料室、秘書科)。每一次變動都意味著責任的加重,做人、做事始終不敢稍有馬虎。其間,曾充任講師團團長,帶領一群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到福建省貧困縣--閩浙交界的壽寧縣扶貧。
1987年由助理編輯破格晉升為主任編輯。
1989年6月至2000年12月,任福建日報副總編輯。在長達十一年的副總編崗位上,先後分管過工商處、農業處、理論處、群工處、《每周文摘》、《港台信息報》、《海峽導報》、對外宣傳處、政文編輯室、經濟採訪部、經濟編輯室、電腦管理中心、新聞研究所以及《每周文摘》下屬的福建省記者旅行社。
1992年提前晉升為高級編輯。
1997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2000年12月至今,作為傑出人才被復旦大學引進,充任新聞學院教授。"不當總編當教授",開始人生又一旅程。擔任新聞學院院長、教授。2004年6月,卸任院長。2005年被遴選為博士生導師。2006年被評為復旦大學本科教育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