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葵提取物包括嫩莢提取物與全草提取物兩種。嫩莢提取物宜用新鮮黃秋葵嫩莢作為原材料,條件不允許時也可考慮用嫩莢乾果;全草提取物宜用新拔禾的新鮮全株莖葉,條件不允許時亦可採用全株乾禾。從營養成分保留講,新鮮的遠勝於乾過的。
2、工藝方法簡述:1)清水洗淨;
2)加開水碎漿;(全草須先切碎)
3)濾除殘渣;
4)濃縮乾燥。(注不乾燥則為提取液,乾燥稱為提取物)
3.1黃秋葵嫩莢提取物(鮮莢提取,而非陝西等地的乾果提取物)10:1規格營養成分表(每100克含量,數據來源嫩莢營養標籤推算,僅供參考):
成分名稱 | 含量 | 營養素參考值NRV% | 成分名稱 | 含量 | NRV% |
能量(千焦) | 550 | 23% | 鈣(毫克) | 215 | 27% |
蛋白質(克) | 20 | 27% | 鋅(毫克) | 16.1 | 144% |
碳水化合物(克) | 41 | 3% | 鐵(毫克) | 7 | 49% |
脂肪(克) | 1 | 5% | 鉀(毫克) | 670 | 34% |
膳食纖維(克) | 8 | / | 磷(毫克) | 450 | 64% |
鈉(毫克) | 39 | 2% | 鎂(毫克) | 211 | 60% |
維生素A(毫克) | 400 | 5000% | 硒(微克) | 3.5 | 7% |
胡蘿蔔素(毫克) | 2400 | 5000% | 錳(毫克) | 2 | 57% |
維生素C(毫克) | 30 | 30% | 銅(毫克) | 0.5 | 25% |
維生素E(T)(毫克) | 7 | 50% | 碘(毫克) | 0 | 0 |
3.2黃秋葵嫩莢提取物營養聲稱:
秋葵嫩莢提取物含有豐富的果膠、膳食纖維,其果膠的粘稠狀態是植物界非常少見的,膳食纖維的占比及其中可溶性膳食纖維占比均是植物中非常高的。
秋葵嫩莢提取物富含有維生素A、胡蘿蔔素,以及維生素C、E等,尤其是維生素A與胡蘿蔔素含量在目前發現的植物中比例提取位列第一。
秋葵嫩莢提取物還含有硒、鈣、鐵、磷、鉀等多種微量元素,但含量並不特別豐富。
秋葵嫩莢提取物中除含豐富果膠外還含有豐富的目前被某些科學家指稱為LM的物質(一種類似於天然荷爾蒙的物質)。如果這一指稱獲得業界廣泛認同,那么它是目前獨占其名的物種。
據有關專家研究,黃秋葵嫩莢提取物中富含植物黃酮,但比花中少(黃秋葵花中含量比大豆葉子中所含黃酮高300倍左右。)
人參和黃秋葵的抗疲勞作用進行對比試驗:包括小鼠耐力實驗、耐缺氧試驗、耐寒耐熱實驗和劇烈運動後血乳酸水平影響。實驗結果顯示,黃秋葵與等量的人參耐力作用相當,耐缺氧項目黃秋葵用量比人參大一倍時,效果相當。耐寒力的效果低於人參,但這卻相反是大量進補的優點。
3.3黃秋葵嫩莢提取物營養成分功能聲稱:
秋葵嫩莢提取物富含的粘性物質LM(主含一種類似於天然荷爾蒙的物質)能強腎補虛,對男性器質性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對青壯年和運動員而言,經常食用,可消除疲勞、迅速恢復體力,當然這對所有人群均有此效果。
同時秋葵嫩莢提取物的粘液能很好地幫助胃腸蠕動,分泌的黏蛋白有保護胃壁的作用,並促進胃液分泌,提高食慾,改善消化不良,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慢性胃病及“三高”者食用最合適。
秋葵嫩莢提取物豐富的維生素A與胡蘿蔔素有益於視網膜健康、維護視力,是青少年防止近視的好食材(但注意過量有負作用,請掃上表的備註欄提醒)。
秋葵嫩莢提取物豐富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不僅對皮膚具有保健作用,且能使皮膚
美白、細嫩。膳食纖維還可輕鬆帶走人體內垃圾,是很棒的營養減肥材料。
秋葵嫩莢提取物中豐富的植物黃酮,結合各營養元素能促進人體全方位的自我調理,從而確保內分泌平衡、抗衰老、抗疲勞、增耐力、血液循環加快等功效。
3.4黃秋葵嫩莢提取物綜述:
黃秋葵嫩莢提取物是富營養的黃秋葵嫩莢除去纖維、木質化物質、水等非營養元素後的集合體,它大大提高了原嫩莢的營養元素占比,使其更適合需要人士的快速進補,並通過進一步加工更方便消費者食用。
黃秋葵嫩莢提取物可適用於前列腺炎、男性性功能弱、胃炎、內分泌失調、未老先衰、易疲勞、胃潰瘍、貧血、消化不良、便秘、口臭、上火等症的食療,對於青壯年、運動員、護膚與減肥女士、男士、非便溏的老人多吃有益;
但是秋葵屬於性味偏於寒涼,胃腸虛寒或功能不佳者、經常腹瀉的人不可多食,孕期禁食。
續1:黃秋葵因富含豐富果膠,在提取乾燥過程中比一般植物要困難的多,目前全國主要是10:1-- 20:1範圍,只有葵瑞生物於最近(2012年首次成功獲得接近50:1的提取物生產。
續2:2012年黃秋葵提取物被香港瘳先生看中,與葵瑞生物商議作為降血糖之原料,蓋因香港人士之前就發現黃秋葵新鮮之嫩莢切開泡水飲用能代替藥物控制血糖、血脂,其效果令人非常驚訝。
(註:本營養標籤由葵瑞生物胡小能於2010年7月2日依我國《食品營養標籤管理規範》要求,依實驗室數據,並結合相關學者技術資料、食用者反饋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