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症狀
主要為害近地面的莖基部或果實。莖部染病,初為暗褐色,其上長出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多呈輻射狀,邊緣明顯。後期病部生出許多茶褐色,蘿蔔籽樣小菌核。濕度大時,菌絲擴 展到根部四周,或果實靠近的地表,並產生菌核,植株基部腐爛後,致地上部莖葉萎蔫或枯死。
發病規律
主要以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從寄主莖基部或根部侵入,潛育期3~10天,出現中心病株後,地表菌絲向四周蔓延。發病適溫30℃,特別是高溫及時晴時雨利於菌核萌發。連作地、酸性土或砂性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1)畝施用消石灰100~150公斤調節土壤酸鹼度,調到中性為宜,或大量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2)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銷毀。(3)發病初期施用40%五氯硝基苯,或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立枯磷(利克菌)可濕性粉劑1份,對細土100~200份,撒在病部根莖處,防效明顯,必要時也可噴灑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4)利用木黴菌防治白絹病。用培養好的木霉 (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稱哈茨木霉)0.4~0.45公斤加50公斤細土,混勻後撒覆在病株基部,每畝1公斤,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發展。
病原描述
Sclerotium rolfsii Sacc.稱齊整小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Athelia rolfsii (Curiz.)Tu.L.Kimbrough.稱羅耳阿太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病菌形成小菌核或產生擔子及擔孢子。菌絲無色或色淺,具隔膜,菌絲體在寄主上呈白色,輻射狀,邊緣明顯,有光澤;菌絲體扭集在一起形成蘿蔔籽樣小菌核。菌核初白色,後由淡黃色變為栗褐或茶褐色,表面光滑,球形或近球形,直徑0.8~2.3毫米,似油菜籽。擔子單胞,無色,棍棒狀,其上著生4個無色的小梗,頂端著生擔孢子。擔孢子單胞,無色,倒卵形。病菌發育適溫32~33℃,最高40℃,最低8℃,最適pH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