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
黃灣鎮位於靈璧城西南22公里處,南隔沱河與固鎮縣相望,東與垓下楚漢相爭的古戰場相連,靈固路中穿而過。 23個行政村(居),204個村民組,129個自然莊,總面積為175.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5萬畝,可養殖水面1.2萬畝。到2000年底,全鎮“五普”後總戶數達到9680戶, 男23281人,女23701人。
適宜於各種農作物生長和機械化生產。年降雨量分布不均,是一個易澇易早自然災害較為頻繁的平原地帶。境內有南北兩條沱河過境,總長為18.6公里。主要大、中溝有硃砂溝、戈溝、靈中運河、姚溝、黑泥溝、靈西運河貫穿南北,承擔著所有農田儲水灌溉與排澇防洪。地下水系分布均勻,蓄水量豐富,水質好,保障全鎮人畜飲水、農田灌溉。 農業經濟 該鎮是個農業大鎮,種植業和養殖業是增加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近幾年來。鎮委、鎮政府緊緊圍繞市場狠抓作物結構調整和科技服務兩大工程,使種植業向特色型、高效型、規模型快速發展。從1999年到2000年底,全鎮花生髮展面積上升到6.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近一半。全鎮新湧現出靠種花生走上致富路的一大批典型大戶。實現了縣委、縣政府提出的花生帶動工程的戰略目標。2000年,全鎮糧油總產量在嚴重受到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仍達到33859.3噸,總產值達到1.3億元,其中,高效型的瓜果、菜、煙、麻、藥、林等經濟作物產值約占30%。養殖業向良種化、規模化、特種養殖方面發展。兩年來,全鎮新增規模養殖場、戶150餘個。2000年,場、戶 中生豬出欄8752萬頭,大牲畜出欄3245頭,家禽年末出欄291萬隻,肉蛋產量1325噸,特種養殖達5萬隻(頭)。水產量25.8噸,完成了縣委、縣政府所下達的農業經濟發展目標。
財貿工作 2000年,是執行貫徹省委、省政府關於農村稅費改革的第一年,鎮委、鎮政府嚴格按照省、市、縣所下達的稅費改革一系列政策,抓好農業稅徵收工作,全鎮午秋兩季徵收農業稅入庫達384.6萬元,工商稅收入庫36.7萬元。鎮委、鎮政府還出台了稅費改革的配套措施,大力精減機構,壓縮一切不合理的費用開支,基本實現了保工資發放、保正常工作運轉、保社會發展目標。午季,全鎮完成了小麥定購1420萬公斤,菸葉入庫12萬公斤。以黃灣集鎮為中心的集市貿易成交額不斷上升,集日市場繁榮。2000年,社會商品零售額近億元。成為工農業商品購銷集散地。
鄉鎮企業 2000年,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9300萬元。集體企業營業收入3020萬元,集體工業產銷率達95%。個體私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2000年,個體、私營企業總產值達到6280萬元。兩年來,全鎮共發展個私企業百餘個。尤其是以黃灣街和晏路、紅星、砂壩、張集街為中心的二、三產業發展較快,一大批農民離土不離鄉,興辦各種經濟實體。
全部建設
農田和林網基礎建設。兩年來,鎮委、鎮政府本著旱澇兼治的指導思想,引導農民以打井除旱,綜合治理萬畝豐產方、建成旱澇保收田,收效特別顯著。2000年末統計,農戶投資購買噴灌機、水泵2000餘套,井灌工程配套率實現95%,噴灌抗旱面積達100%,還建成兩個萬畝豐產方水利綜合治理工程。各村積極開展水利自辦工程。兩年來,共開挖田頭除澇溝200餘條,實現溝、渠、橋、涵、路配套綜合治理面積達農田總面積的80%。以高標準地完成綠色長廊綠化工程來輻射帶動農田林網建設,以發放林權證來調動廣大農民植樹的熱情。兩年來,共完成成片造林200畝,農田林網覆蓋率50%。四旁植樹和成片植樹達60餘萬株,村莊更新意楊樹達70%以上,廣大農民都償到植樹致富的甜頭。
交通道路建設。多修路、修好路,條條大道奔富路,已成為廣大農民民眾追切願望。兩年來,鎮村兩級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不斷加大對修路資金的投入。鎮政府先後組織勞力完成晏山柏油路修鋪工程,成為鎮建第一條油路。鎮委、鎮政府還先後三次大規模組織民眾整修三南路、黃砂路、黃宋路等10餘條鎮村公路。各村還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修好環村路。由於道路硬化建設較好,全鎮兩年來,客車發展總量達40餘輛,其中,計程車20餘輛,是1998年的2倍。道路通商客涌。道路好的村,農副產品不僅及時賣的出,而且都能賣出好價錢。龍水、砂鋇、大鄭、廟李、朱圩等村,由於交通便捷,每年西瓜都及時運銷到上海、浙江等地,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
農村發展
郵政電信。2000年,黃灣郵電業務量12.4萬元,報紙、刊物定閱量達近百種。三級黨報、刊基本完成發行任務。電信支局完成程控電話二期增容改建工程,實現自然莊架通電話率達100%。聯通、移動兩大公司手機通信基站全都建成開通。兩年來,電信基礎建設總投資達900餘萬元,農戶安裝電話總數達1600門,是1998年前的兩倍。手機使用總數達300餘部。電話已成為農民致富的耳目。
農業機械化。全鎮兩年來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現已擁有大、中、小型各種農業機械達4500餘台,農業作業水平比1999年前大大提高。生產中的耕、耙、播、運、脫、灌和農副產品的加工全都實現了機械化。新增大、中型拖拉機、挖土機、翻土機、軋路機31台,農機有償服務收入不斷提高。
電力發展 黃灣供電站於1976年建成供電,年供電量不足2O萬KWH。2000年供電量達280萬KWH。現全鎮共有變電器91台,總容量達到4840KVA,高壓線路總長101.6公里,低壓線路總長185.3公里。兩年來,供電部門狠抓供電標準化整改工作,努力降低電價,累計投資國貸和農民集資387萬元。完成標準化整改達到58個配變台區,占供電總村莊的80.5%,農戶用電率達99.9%。2000年度,已完成標準化整改12個配變台區,整改後大大降低了電耗,兩年共降低農民電費支出78萬元。
社會治安。兩年間,鎮委、鎮政府不斷加大力度,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強化法律宣傳教育,逐級簽定社會治安目標責任書,實行一票否決,使社會治安進一步好轉。村村建起了治安室,充實並調配齊治安主任和調解主任,一些邊遠偏僻的村莊,堅持打更放哨,使社會較為穩定。在全體村民中廣泛開展“三五”普法教育,開展各種普法培訓,法律諮詢和法律公證等項工作,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大大下降。公安機關開展的“打黑除惡”專項鬥爭,取得階段性成果。在2000年度全縣社會治安綜合總評中,黃灣鎮取得較好名次,派出所和法庭被宿州市委、市政府援予文明單位。
教育。教育在抓投入和鞏固“兩基”工程上狠下功夫。現有在校中小學生1.15萬名,其中黃灣中學3100名。“四率”得到強化鞏固。兩年中,鎮委、鎮政府對教育經費不斷加大,在稅費改革後,鎮裡優先保障教師工資和改善辦學條件的投入,每年這一塊的經費支出都在財政總支出的70%以上。先後完成了一些中國小危房改造和一部分教學樓後期工程的竣工使用。鎮委、鎮政府一邊抓投入,一邊抓改革。兩年來,完成了中國小合理布局調整,實現了規模辦學。在抓教育體制改革方面,堅持校長競聘制,教師聘任制,實行能者上,庸者讓,使一批素質較高的青年教師走上領導崗位。為了把“四制”改革引向縱深發展,鎮裡制定出台了《黃灣鎮中國小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方案》,使教育改革層層深入。在抓教育質量提高和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方面,各中、國小強化內部管理,不斷舉辦教研會、文體比賽,推廣先進的教學方式,使教學質量和素質教育程度都比1999年前大有提高。2000年,國小、國中畢業生合格率分別達到100%和97.5%。黃灣中學高考達線率又比1999年大有上升,使一批農民子女考入名牌大學。全鎮有10多名小學生獲得省、市、縣讀書比賽獎,各種文體比賽也都取得了較好名次。鎮教辦室、黃灣中學連續兩屆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黃灣中學被縣政府列為後勤社會化改革試點中學。
社會事業。隨著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兩年來,鎮村兩級不斷加大對娛樂場所的興建,對廣播電視和文化站建設的投入,使廣大農民有了文化娛樂場所,並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開展了“三下鄉”活動,滿足了農民所望所求。鎮委、鎮政府還注意利用節日和農閒季節辦好有線電視、有線廣播專題宣傳節目,組織中、小學生和青年,開展文體比賽、匯演、知識競賽、爭當“十星級文明戶”活動等。積極參與縣、市文體比賽活動,都獲得較好的名次。
衛生工作。鎮委、鎮政府採取“兩個”加大,鞏固初級衛生保健成果,有效地改善農民的就醫條件。一是加大對鎮醫院醫療衛生硬體的投入。兩年間,鎮醫院投資10多萬元,添購先進設備,改善醫療條件。鎮委、鎮政府採取得力措施,多渠道解決資金問題,使停工4年之久的鎮醫院門診大樓又投入興建,將在2001年秋季投入使用;二是加大對醫療體制的改革,不斷完善內部機制。鎮衛生院從2001年開始,對科室主任簽訂科室綜合目標管理責任書,將經濟、醫療、行風三項責任落實到各科室,進行定質、定量、定性的綜合考核,充分體現出多勞多得,獎優罰劣、獎勤罰懶,從而適應市場經濟競爭。為了杜絕假冒偽劣藥品流入和藥價過高現象,鎮醫院成立醫藥調撥中心,轄內分院、村衛生室所需藥品都由調撥中心統一採購供應。為了有效控制疫病發生,鎮醫院專設機構,專人負責。他們堅持不斷向民眾宣傳衛生知識,組織醫務人員經常深入到村戶中抓衛生防疫工作。使地方流行多發病得到及時預防,兒童計畫免疫率達95%。農戶自覺改水改廁,村莊中的衛生面貌大有改觀。
人口控制。鎮委、鎮政府計畫生育工作堅持日常不松抓,節日集中抓,外流追著抓,使鎮村計生基礎硬體建設和人口控制,年年都取好成績。2000年,全鎮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53‰,人口出生率比1998年下降7.47個千分點。
民政優撫。2000年,優撫費、優待金、救濟款、救災衣按時發放到對象手裡。各項優撫政策得到落實。在紀念抗美援朝50周年時,鎮委、鎮政府主要成員,組織民政辦公室人員,開著專車,放著鞭炮,把慰問品逐戶送到赴朝作戰的老戰士手裡。結婚登記率達100%。敬老院老人生活有保障。村莊中的五保老人老有所養。退伍回鄉軍人得到妥善安置,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退伍軍人被選拔進村級兩委班子,他們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發揮出重要作用。殯改火化率實現100%。
民兵預備役工作。兩年間為部隊輸送合格軍人52人,在軍隊評上優秀士兵的11人,榮立三等功的4人,已有16人轉為契約制士官。全鎮共有基幹民兵260人,普通民兵1140人,每年基幹民兵都進行整裝待髮式的典驗,從嚴參加鎮、縣武裝部組織的軍事訓練,軍事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廣大民兵還參加抗洪搶險、維護社會治安、冬修水利和帶領民眾勤勞致富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貢獻。2000年,民兵新聞報導工作被縣武裝部評為一等先進單位。報導現役、退伍軍人和民兵的新聞稿件,在中央級和省級發稿15篇,有力的加強了民兵預備役建設。
人民生活水平。200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750元,農民吃、住、行的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吃飯講營養、穿衣講款式、住房講裝修、行路講舒適和科學防病保健意識大大增強。一大批農民以城市化展露風采。彩電、手機、洗衣機、機車、電冰櫃、小汽車、平房和樓房在一部分村莊中、農戶中到處可見。一批大款戶已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領頭雁”。
新聞宣傳。黃灣鎮新聞宣傳連續兩年受到市委宣傳部、拂曉報社表彰。2000年,在縣、市級發稿210篇,省及中央級發稿56篇。黨委、政府信息在市、省、中央級上稿6篇。其中,中央辦公廳轉發一篇。“政治早餐”和調整種植結構等報導在省、中央多家媒體播發,起到較廣泛的影響作用,有效地推動改革和經濟發展。
勞務輸出。兩年來,全鎮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達1.3萬人,攜家務工經商800餘戶,青壯男女勞力外出為數更多。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從事各種務工經商。還有3名在外國務工。外出務工已成為黃灣鎮一種新潮流,成為農民增收主渠道之路。一般務工青年純收入都在4000—6000元左右。高出從事土地經營收入2.5倍。務工主要分布在福建、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2000年,全鎮外出務工經商總收入達5600餘萬元。
黃灣鎮村落
單營村、井王村、晏路村、紅星村、徐巷村、石爐村、砂壩村、朱圩村、姚橋村、雙橋村、柯湖村、胡橋村、王橋村、龍水村、廟李村、李集村、井欄村、張龍村、陸集村、王莊村、宋河村、三橋村。
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44831 |
男 | 23327 |
女 | 21504 |
家庭戶戶數 | 9723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43645 |
家庭戶男 | 22546 |
家庭戶女 | 21099 |
0-14歲(總) | 14145 |
0-14歲男 | 7580 |
0-14歲女 | 6565 |
15-64歲(總) | 27342 |
15-64歲男 | 14162 |
15-64歲女 | 13180 |
65歲及以上(總) | 3344 |
65歲及以上男 | 1585 |
65歲及以上女 | 1759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44484 |
劃分情況
23個行政村(居),204個村民組,129個自然莊。
地理環境
黃灣鎮位於靈璧城西南22公里處,南隔沱河與固鎮縣相望,東與垓下楚漢相爭的古戰場相連,靈固路中穿而過。
適宜於各種農作物生長和機械化生產。年降雨量分布不均,是一個易澇易早自然災害較為頻繁的平原地帶。境內有南北兩條沱河過境,總長為18.6公里。主要大、中溝有硃砂溝、戈溝、靈中運河、姚溝、黑泥溝、靈西運河貫穿南北,承擔著所有農田儲水灌溉與排澇防洪。地下水系分布均勻,蓄水量豐富,水質好,保障全鎮人畜飲水、農田灌溉
人口民族
到2000年底,全鎮“五普”後總戶數達到9680戶, 男23281人,女23701人。
經濟概況
該鎮是個農業大鎮,種植業和養殖業是增加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近幾年來。鎮委、鎮政府緊緊圍繞市場狠抓作物結構調整和科技服務兩大工程,使種植業向特色型、高效型、規模型快速發展。從1999年到2000年底,全鎮花生髮展面積上升到6.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近一半。全鎮新湧現出靠種花生走上致富路的一大批典型大戶。實現了縣委、縣政府提出的花生帶動工程的戰略目標。2000年,全鎮糧油總產量在嚴重受到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仍達到33859.3噸,總產值達到1.3億元,其中,高效型的瓜果、菜、煙、麻、藥、林等經濟作物產值約占30%。養殖業向良種化、規模化、特種養殖方面發展。兩年來,全鎮新增規模養殖場、戶150餘個。2000年,場、戶中生豬出欄8752萬頭,大牲畜出欄3245頭,家禽年末出欄291萬隻,肉蛋產量1325噸,特種養殖達5萬隻(頭)。水產量25.8噸,完成了縣委、縣政府所下達的農業經濟發展目標。
200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750元,農民吃、住、行的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吃飯講營養、穿衣講款式、住房講裝修、行路講舒適和科學防病保健意識大大增強。一大批農民以城市化展露風采。彩電、手機、洗衣機、機車、電冰櫃、小汽車、平房和樓房在一部分村莊中、農戶中到處可見。一批大款戶已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領頭雁”。
社會事業
2000年,優撫費、優待金、救濟款、救災衣按時發放到對象手裡。各項優撫政策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