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殖對蝦的第一個新品種
近年來,我國海水養殖動物第一個新品種——中國對蝦“黃海1號”的推廣給我國海水養殖業注入了一股新活力。
中國對蝦養殖發展及面臨問題
對蝦是我國特產之一。中國對蝦是全世界20多種對蝦中經濟價值較高的一種,主要產於我國黃海和渤海,素以品質優良而深受國際市場的歡迎。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我國對蝦養殖業,包括人工培育對蝦苗種的數量和養殖對蝦的產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其中中國對蝦的養殖產量占到全國對蝦養殖總產量的70%以上,是我國海水養殖中最有代表性的產業之一。
“但是,我國早期的對蝦養殖業主要依賴於資源和環境的原始開發,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對蝦養殖自身污染、病原變異等問題不斷加劇。1993年暴發的白斑綜合徵病毒更是給我國的對蝦養殖造成重創,經濟損失高達上百億元人民幣。”《中國對蝦‘黃海1號’新品種及其健康養殖技術體系》課題負責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王清印告訴記者,“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技術原因,就是缺乏經過人工定向選育或遺傳改良的優良品種、苗種培育技術難以控制病原傳播、養成技術難以控制疾病暴發等。”
“因此如何培育海水養殖新品種,進行水產動物的遺傳育種研究就成為我國水產專家的一項重任。”王清印說。
為培育我國對蝦新品種,從1997年開始,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所的科技人員就在國家“973”計畫、“863”計畫、國家科技支撐(攻關)計畫、農業科技跨越計畫以及省、市等一系列科技計畫的支持下,歷經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出了中國對蝦“黃海1號”新品種,構建了中國對蝦健康養殖技術體系,有力推動了我國對蝦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2004年,中國對蝦“黃海1號”作為我國第一個人工培育的海水養殖動物新品種通過了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
“黃海1號”命名含義
王清印表示,命名為“黃海1號”有3層含義,一是這個新品種是由黃海水產研究所培育出來的;二是它的親蝦是從黃海而來;三是“1號”是指我國養殖對蝦的第一個新品種,而且是我國海水養殖動物的第一個新品種。
中國對蝦健康養殖新模式
在1%~3%的高選育強度下,經過連續7代的選育,中國對蝦“黃海1號”表現出生長速度快、形態性狀明顯、群體遺傳結構趨於穩定等優良性狀。2008年市場價格賣到70元/斤,是南美對蝦價格的2倍乃至幾倍。
“1993年以後,白斑綜合徵暴發,很多老百姓都不敢養蝦了。這件事情逼著我們開始從遺傳育種的角度進行思考,能不能找到一個生長速度快,同時抗病能力強的新品種?我們先是從生長速度著手,‘黃海1號’就是偏重於加快生長速度的研究。”王清印說。
此後,王清印帶領他的團隊集中進行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改善養殖環境,通過調控水質、改進養殖環境和養殖條件、投餌技術、水質改良劑的使用等,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對蝦健康生長;二是從遺傳育種的角度改造對蝦本身的遺傳性狀,通過一代代的選育,提高其生長速度和抗病能力等。
伴隨著“黃海1號”的選育,還突破了對蝦新品種培育、抗病品系選育、疾病控制、健康養殖和質量安全控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建立了中國對蝦健康養殖新模式。
王清印告訴記者:“在認識對蝦白斑綜合徵病毒的流行特點、養殖水環境變動規律、對蝦行為學特徵等基礎上,我們以切斷病原傳播途徑和養殖環境調控為核心,整合無特定病原中國對蝦苗種培育技術、對蝦養殖環境微生物修復技術、對蝦養殖過程病原檢測技術、環境因子調控技術、對蝦免疫增強技術、養殖廢水綜合處理技術和對蝦養殖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針對不同的養殖條件,建立了適合我國北方生態特點的半地下式塑膠大棚對蝦工廠化養殖模式、對蝦深池高壩養殖模式和對蝦生態養殖模式。我們建立的對蝦健康養殖新模式養殖成功率在90%以上,從仔蝦放苗到收穫期的對蝦養殖成活率達到70%。”
據記者了解,自2006年以來,“黃海1號”連續幾年被農業部確定為水產主導推廣品種,在山東、河北、江蘇、遼寧、浙江、福建等地累計推廣面積達20萬畝,產值10多億元。選育過程中,還在日照、昌邑、膠南建立了3個試驗基地,目前,這3個試驗基地已成為中國對蝦親蝦和苗種培育基地。在青島膠州還專門成立了“黃海1號”對蝦生產專業合作社。
此外,還制定了中國對蝦種質國家標準,提出了“中國對蝦高健康苗種培育技術規範”、“SPF親蝦培育技術規範”和“中國對蝦健康養殖技術規範”3個企業標準草案,並在我國北方沿海對蝦養殖生產中開展套用。
相關專家表示,中國對蝦“黃海1號”填補了我國海水養殖動物選擇育種研究的空白,對調整漁業產業結構,實現對蝦養殖優良品種產業化及促進中國對蝦養殖的“二次創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也為其他海水養殖動物的育種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和技術。
科研工作必須和產業發展密切結合
“我覺得,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必須和產業發展密切結合。搞海水養殖,說白了就是為老百姓提供優質蛋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我們就是在這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王清印告訴記者,“當前影響對蝦養殖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缺乏經過人工選育或遺傳改良的優良品種,疾病檢測技術不能滿足提前或預警的需要,傳統的苗種培育與養殖技術難以控制病原傳播,配套技術不完善,急需升級換代等。”
“我們的工作就是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攻關。”王清印強調。
王清印同時指出,當前世界上對蝦遺傳改良工作還相對比較落後,只有少數地區和少數對蝦種類開展了相關研究。將中國對蝦選育工作逐步擴大到對病害的抗性和對不同養殖環境條件的適應等性狀上來。加大對蝦抗逆性選育工作的力度,開展多性狀複合育種研究,不斷培育出適應不同環境條件的新品種(系),使中國對蝦養殖業逐步走向成熟和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國今後對蝦遺傳育種研究的方向。
“國際上相關專家的研究認為,生長快和抗病能力強是對蝦的兩種獨立的性狀。我們的研究就是希望能夠把生長快、抗病能力強等優良品質都結合起來,在中國對蝦遺傳育種研究方面,追求科技工作者眼中的完美。”王清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