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黃海農場黃海農場
江蘇省黃海農場地處黃海之濱,毗鄰204國道、寧連公路。農場東西有中山河與蘇北黃金水道灌河環繞、北依蘇北重鎮陳家港,可停泊3000噸級海輪,水陸交通便利。場內有線電視、程控電話、電腦均已聯網,通訊條件非常便利。
農場控制面積達30.2萬畝,有耕地15萬畝,現有總人口1.82萬人,其中職工9130餘人。可年產糧豆10萬噸,皮棉6千噸;禽260萬隻,成魚3000噸;農場資產總額3.5億元,年社會總產值5億元,年銷售收入4.5億元,利稅總額在1500萬元以上。
場內工業以糧棉油加工為龍頭,所生產的星佳牌、常香玉牌優質大米,已獲得國家“綠色食品”標誌,雲絲牌優質皮棉因其過硬的質量而供不應求。從美國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種子加工線,年加工糧棉種籽8000噸以上,運銷全國各地;立足於地廣水多,資源豐富的優勢,農場已建成年產成魚3000噸和年可向市場提供肉鴨製品4500餘噸的養殖基地。農場種植、養殖環境相對封閉,技術推廣力量雄厚,是繁育、提供優質良種的理想基地。
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後,中央決定將國民黨的一些高級戰俘送進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三野的“高級軍官訓練團”(對內簡稱“戰俘團”),即華東三野教導團,對他們進行世界觀、人生觀的改造。當時,在如何對待戰俘問題上,黨採取了“改造戰俘”和“給出路”的政策,這也就是新中國勞改事業的肇始;
1951年,華東三野教導三團改為軍法處四科;
1952年,成立華東局軍政委員會新人農場(黃海農場前身),軍法處四科集體轉業到農場織犯人進行勞動改造。勞改幹部帶領犯人一寸一寸、一畝一畝地開墾鹽鹼地,進行開荒、割草、挖河、修路、打海堤等勞動;
1962年9月至1963年底,南京、淮陰、蘇州、無錫知青2303人到洪澤湖農場(含南京下放職工56人);
1965年11月,為了國家邊防安全的需要,防止勞改犯和國民DANG集團裡應外合,DANG中央決定,把大有附近的五個勞改農場與洪澤湖農場成建制對遷。就是把五個農場的勞#改#犯都搬到洪澤湖農場來,原洪澤湖農場的所有人員和物資都搬到黃海農場去;
1966年1月10日,國家將大有、民生、東直、新盪、潮河五個農場合併為黃海農場,黃海農場正式宣告成立。原來的五個農場分別用其原名,成為五個分場,如黃海農場新盪分場;同年響水縣成立。
1966年至1969年6月,先後有南京、漣水、灌南、沛縣、新沂、徐州、豐縣、泗洪、宿遷、淮安、蘇州等地知青10510人來場;
1969年11月,黃海農場以民生河為界,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第七團和第八團。這就是後來七團、八團名稱的由來。兵團期間,連雲港、鹽城、阜寧、陳港、南京、灌東鹽場先後遷來知青2057人;
1975年8月,建設兵團撤消,七團更名大有農場,八團更名黃海農場。兵團撤消後,響水及灌東鹽場仍有知青陸續來場;
1976年末統計,兩場知青總數為7357人;
1978年底開始,知青大批返城;
1980年1月,大有、黃海兩農場合併,稱江蘇省國營黃海農場,隸屬江蘇省農墾集團總公司;
2000年4月2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江蘇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我省企業事業單位公安機構體制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蘇政辦發34號),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原則和“從體制上進行改革,改變隸屬關係,劃歸地方公安建制序列”的要求,在黃海農場重新組建隸屬於響水縣公安局的黃海農場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