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菜名】 黃泥巴烤雞【所屬菜系】 全部
【特點】此菜造形美觀,配以喜慶蛋糕,增加了宴會的歡樂氣氛。
【製作材料】主料:嫩母雞1隻(1000克)、以頭小體大、肥壯細嫩的三黃(黃嘴、黃腳、黃毛)母雞為好。輔料:雞丁50克、瘦豬肉100克、蝦仁50克、熟火腿丁30克、豬油400克、香菇丁20克、鮮荷葉4張、酒罈泥3000克。調料:紹酒50克,鹽5克,、油100克、白糖20克、蔥花25克、薑末10克、丁香4粒、八角2顆、玉果末0.5克、蔥白段50克、甜麵醬50克、香油50克、熟豬油50克。
製作過程
第一步:將雞去毛,去內臟、洗淨。加醬油、黃酒、鹽,醃製1小時取出,將丁香、八角碾成細末,加入玉果末和勻,擦於雞身; 第二步:將鍋放在大火上,內加入豬油燒至五成熱,放入蔥花、姜爆香,然後將輔料中的雞丁、瘦豬肉、蝦仁、熟火腿丁、香菇丁分別到入鍋中炒熟,出鍋後,放涼備用;? 第三步:雞的兩腋各放一顆丁香夾住,再用豬網油緊包雞身,用荷葉包一層,再用玻璃紙包上一層,外面再包一層荷葉,然後用細麻繩扎牢; 第四步:將泥碾成粉末,加清水調和,平攤在濕布上(約1.5厘米厚),再將捆好的雞放在泥的中間,將濕布四角拎起將雞緊包,使泥緊緊粘牢,再去掉濕布,用包裝紙包裹; 第五步:將裹好的雞放入烤箱,用旺火烤40分鐘,如泥出現乾裂,可用泥補塞裂縫,再用旺火烤30分鐘,然後改用小火烤90分鐘,最後改用微火烤90分鐘; 第六步:取出烤好的雞,敲掉雞表面的泥,解去繩子,揭去荷葉、玻璃紙,淋上香油即可。
歷史文化
“黃泥巴烤雞”系安陸市傳統名菜。據傳,唐代詩人李白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 年)來安陸,過了十年漫遊的生活。天寶元年(公元742 年)李白奉詔入京供奉“翰林”,在(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中寫
道:“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嘻笑牽人衣。”詩人嗜食烹雞,喜形於色,後人便呼之為“黃泥巴烤雞”,千百年來流傳不廢;此菜造形美觀,配以喜慶蛋糕,增加了宴會的歡樂氣氛。
“黃泥巴烤雞”,是楚北安陸市太白酒樓烹製的系列太白菜餚之一,此餚得名,是取李白曾供翰林職之意。其製作系用整雞首先醃漬入味蒸至七成熟,然後去骨切塊,上盤整理成原雞形。另以蛋黃糕雕刻“黃泥巴烤雞”三字,置雞首前,並以雞湯、蘑菇入味和以若干小蝦球點綴,經復蒸烹製成。可謂制工精細,造形生動,形神兼備,質佳味美。
據有關史籍記載,李白平素嗜酒佐食之物,最喜食雞、鴨、鵝、魚及蔬果菜餚,也吃牛、羊肉和野味素,唯獨不食豬肉。友人素知詩人生活癖好,故常以雞、鴨、鵝等作菜佐酒助興。在眾多酒肴中,而李白尤對“烹雞”最感興趣。曾作詩曰:“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童嘻笑牽人衣”。由此流露出詩人功名即在眼前,興高采烈,志得意滿,而痛飲白酒,笑嘗烹雞的得意情景,不久李白便入京任翰林職。
飲食文化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飲食文化同樣精深,孔子曾說:"食不厭精,燴不厭細"。"精細"成為三千年前就提出來的餐飲要求,到現在為止還是我們的最高要求。中國人對於吃的講究一直延伸到了現在,在九千萬烤吧里你能看的到精細真是無處不在,從九千萬烤吧的招牌菜黃泥巴烤雞開始我們此次的特色烤吧美食點評. 黃泥巴烤雞是一道民間流傳千年的特色美食,這一失傳已久的精美食品,是北京美味情緣公司經過幾年時間,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尋方民間奇人總結而來的.黃泥巴烤雞的製作方法簡單卻有著普通的製作方法無法得來的美妙滋味.在烤制前先用進口錫紙包裹,外用和好的黃泥巴密封成團狀,放入專用的烤爐中烤制,因為產品與調料完全封裹在錫紙內,所以製作好的烤雞營養和香味均無外流,使得黃泥巴烤雞相比一般的製作方法更香味濃郁.這種方法烤制羊排、牛排、鴨、鵝、鴿、魚等也同樣適用,但是最為正宗的還是要數黃泥巴烤雞的味道,所以來店的不少顧客都是奔著這道名品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