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泉寺村

黃泉寺村

黃泉寺村是北京市昌平區長陵鎮的下轄村,位於長陵鎮西北1.5公里,毗連望寶川村,德陵村,大嶺溝村,長陵村。該村因境內有黃泉寺而得名。

村莊規模

全村有

主導產業

尜棗 尜棗

果品資源豐富,其中尜棗面積1500畝,60萬株,年產量45萬斤,年收入225萬元。目前,全村98%的農戶都從事棗業生產,尜棗生產已成為村裡的主導產業,同時還帶動了村里民俗旅遊的發展,2005年,尜棗一項使全村人均增收達1萬元。

企事業單位

黃泉寺村經濟合作社,黃泉寺村村民委員會

歷史傳說

在長陵以北二三里的地方,有個村子名叫黃泉寺,據說,在明代以前,這兒有座有名的寺廟叫黃泉寺。寺的下坎兒,住著一二十戶窮苦人家,寺的周圍古柏參天,莊重肅穆。寺廟裡邊,香菸繚繞,香客不斷。這兒的泥土、石頭、砂子,都顯得特別共黃,附近又有幾處泉眼,“黃泉寺”因此得名.

關於“先有黃泉寺,後有十三陵”的故事傳說,在這一帶遠近聞名。

當年,成祖皇帝朱棣先中了昌平黃土山(後由他改為天寺山)這塊地方作為修建他們朱家皇陵的地址以後,便首先為他自己修建長陵。但是,不可心的是,在長陵以北二三里地的地方,早就有一座寺廟叫做“黃泉寺”。迷信的朱棣覺得:自己費了那么大的勁兒,花了那么多年的功夫,好不容易才選得這么一塊寶地。可是,在這山後還偏偏有一座什麼“黃泉寺”,真背興!寺廟倒沒什麼,“黃泉”二字實在是讓人看了扎眼睛,讓人聽了刺耳朵。難道我們朱家子孫都得到黃泉路上去做陰間小鬼不成?不!這座寺廟矗在這兒太不吉利了!於是,他一道聖旨就把黃泉寺給拆得個精光。並且,把“黃泉寺村”改名為“黃金寺村”。另外,他又假模假式地找來一張紙條,在上面寫著:“拆一寺,還三寺。本紙條最後飄落之地,即是修建三寺之地。”後來,據說北京城裡的迎風寺、背風寺、朝陽寺三座寺廟,就是在這張紙條飄落的地方修建起來的。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單說朱棣皇帝拆了黃泉寺還不算,他又把軍師姚廣孝找來,說:“愛卿,這黃泉寺的‘黃’字,就讓它留著吧,那還是皇家瑞氣呢!黃泉等的‘寺’呢,已經被我拆光了,對皇陵妨不著了;唯獨黃泉寺的‘泉’,最為兇險,這件事,就交給你去辦吧。”

姚廣孝領了旨,就急急忙忙來到黃泉寺村。他把村裡的所有泉眼,用“移山挪海”之法,全部挪走了。據當時的老人們說,怪不得那天晚上,村裡的百姓都十分清楚地聽到有“嘀答,嘀答”往下流水的聲音。第二天,大伙兒出門一看,村里所有的泉眼都幹了。

那么,黃泉寺村裡的泉水都被挪到哪兒去了呢?挪到現在的昌平馬池口鄉百泉莊去了。這就是百泉莊村里東黃泉和西黃泉兩個大泉眼的來歷。

至於“黃金寺”的村名為什麼一直沒有被叫開,那是因為村裡的百姓世世代代一直過著糖菜半年糧的悲慘生活,他們連黃金的寶氣都沒沾著一點點。他們說,咱真是在黃泉路口,活地獄裡捱日子。咱村名叫黃泉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這個村名,咱不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