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源頭[區域]

黃河源頭[區域]

黃河源頭位於位於青海的腹地。河源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乾涸,而卡日曲最長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流域面積也最大,在旱季也不乾涸,是黃河的正源。古宗列曲,僅有一個泉眼,是一個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的橢圓形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似繁星點點,又似晶瑩的粒粒珍珠。 1978年夏天,國家組織河源考察隊,伸入河源地區實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區西部,有3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約古宗列曲的一條支流。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較約古宗列曲長近30公里,流域面積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確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依據較為充分。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腳下幾個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黃河最初水流。

基本信息

黃河源頭圖片 黃河源頭圖片

據古籍記載,黃河古稱河,又名濁河,也叫中國河。相傳,早在堯舜時,黃河就是一條有名的河流。我國著名的古籍《尚書·禹貢》中,曾有過夏禹“導河積石”的記載。這是我國歷史上關於黃河的最早記載。

我國人民比較明確地認識黃河及源頭還是在唐代以後。因為唐代起,中原人民同邊疆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繫大大加強,特別同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之間的往來日益頻繁,而黃河源頭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要道。據記載,唐代貞觀年間,大將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往西藏,吐番王松贊乾布在河源親迎”。公元821年,唐使劉元鼎出使吐蕃,還曾專門考察過黃河源。至此,人們對黃河源頭已有相當的認識。到了元代和清代,中央皇朝曾多次派專使探查黃河源。公元1280年,元朝專使都實奉命查勘河源,發現河源在“朵甘思西部”、“有泉百餘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渙,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勝人跡,弗可逼視,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認定星宿海為黃河源頭。清代,黃河中下游洪水多次泛濫,災害頻繁,清朝曾先後派專使拉錫和阿彌達到黃河源頭,窮河源,告祭河神。拉錫從星宿海往上走了兩天,發現星宿海之上有三山,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三河東流入扎陵湖。對黃河源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清乾隆四十七年,阿彌達奉命前往河源,告祭河神。阿彌達西逾星宿海300里,對三條河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位於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查明黃河的真正源頭。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徹底治理黃河,改造黃河,造福人民,國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對黃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勘查。1978年,國家再次組織有關單位進行更為詳實的調查時,再一次肯定卡日曲為黃河的正源。

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約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兩地海拔約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間。

卡日曲,本是藏語,意為紅銅色的河。它位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下,海拔為4830米。它的源頭是5條從山坡切溝流出的小泉,最初的河道只不過是一條寬約1米、深不及1米的潺潺溪流。這條溪流從平坦而又狹長的卡日曲河谷,由西南向東北而流,沿途接納大大小小的眾多支流,逐步匯成一條寬約10米多、深1米多的小河。卡日曲河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兩岸有無數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海子”,河水穿過100多公里的峽谷,在巴顏禾欠山與約古宗列會合,注入瑪曲河。

約古宗列,本是藏語,意為“炒青稞的鍋”。這是當地藏族民眾根據這裡的地形而起的一個形象的名字。約古宗列是一個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的橢圓形盆地,周圍山嶺環繞。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遠看象是無數晶瑩閃亮的珍珠嵌在盆地。水泊四周,是綠草如茵的天然牧場。在盆地的西南面,距雅拉達澤山約3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面積為3-4平方米的小泉,清澈的泉水不停地噴涌翻滾,汩汩有聲。噴涌而出的泉水匯合了盆地內浸滲出來的無數涓涓細流,逐漸形成了一條寬約10米,深約半米的潺潺溪流。約古宗列在星宿海之上與卡日曲會合後,形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瑪曲,當地藏族民眾叫孔雀河。這一段河道,河寬水淺,流速緩慢,因而形成大片沼澤草灘和眾多的水泊。登高遠眺,只見數不清的水泊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猶如孔雀開屏一般。瑪曲向東流過16公里長的河谷進入著名的星宿海。

星宿海,在歷史上曾被用來表示整個黃河源頭地區,實際上可以說是黃河出山東行後第一個加油站。這個“海”是一個盆形濕地,東西長約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離較短,僅幾公里至十幾公里之間。說是“海”並非到處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對更低洼的地方聚集有水,擁有眾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滿天星斗來比擬也不顯得過分。另外,扎陵湖和東邊與它相距不遠的鄂陵湖,是河源地區最大的兩個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