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河工號子

黃河號子是黃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歷代黃河河工在治黃實踐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項黃河文化,它不僅是治黃實踐的濃縮,而且也是推動抗洪搶險施工的力量。

簡介

黃河號子是黃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歷代黃河河工在治黃實踐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項黃河文化,它不僅是治黃實踐的濃縮,而且也是推動抗洪搶險施工的力量。黃河號子的特點是緊張、高亢,雄渾有力。該號子共分騎馬號(快號)、綿羊號(慢號)、小官號(慢號頭、快號)和花號四種,號子不同,內容有別,或緩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揚。根據施工場面的情況,選用不同的號子,可給施工搶護人員以速度和力量,達到同心協力抗洪搶險的目的。

歷史淵源

黃河船工祖祖輩輩生活在黃河上,漂泊在木船上。他們對黃河了如指掌,把船隻視為家珍。在與黃河風浪搏鬥的生活實踐中,船工們創作出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黃河號子。聲聲號子,抒發了船工們複雜的感情,反映出他們的喜、怒、哀;樂、憂、怨、悲、歡。黃河船工號子,伴隨著船工的勞動,是船民生活的旋律。黃河船工從來是不行"啞巴船"的。船工們一投入工作,就開始唱"黃河叫號",招呼大家準備行船。船在岸上檢修後拖船下水時唱“威標號”,接著有“起錨號”、“搭篷號”、“揚蠻號”(船工們忌用“翻”音,“揚蠻號”即“揚帆號”),使用最多的是“拉縴喂喂號”。黃河的拉縴號,又有清早拉縴號和晚上拉縴號之分,雖曲調相同,但歌詞內容是不一樣的。黃河中下游的船工,橫渡黃河的時候比較多,在勞動實踐中,船工們摸索出了向前拋錨,然後用水的衝力推船橫渡的勞動方法。這樣,就創造出了一種適應這種勞動的急促有力的“拋錨號”和“掄大錨號”。另外,船調頭時有“帶沖號”,撐船時有“跌腳號”,快到碼頭時有“大跺腳號”,在兩船之間穿行時有“車擋號”等等。直到停船,每一勞動過程,都有號子伴奏。
隨著河道的變化,船工們還創造出了各種形式的勞動號子,以適應勞動節奏的變化。黃河中上游是黃土高原和豫西山地,谷深峽險,水流湍急。黃河船工們逆流而上,步步艱難;順流而下,提心弔膽。民間有句俗話叫"船行三門峽,如過鬼門關"。三門峽是黃河最險惡的地段之一,明礁暗石,水勢兇猛,曾有不少船隻在這裡葬身河底。所以,船工們在這些河段里行船,必須有同舟共濟之心,力挽狂瀾之膽。這時候,使用的號子幾乎不用歌詞,全用"嗨、嗨"的襯詞組成。黃河流出豫西山地,進入華北平原以後,沒有了那種奔騰無羈的氣勢,緩緩瀉入渤海。船工們在這些河段里行船,其號子也多緩慢悠揚,頗具情趣。黃河號子採用的是一領眾和的形式,從歌詞到曲調都敦厚質樸,雄勁開闊。
黃河船工長年累月航行在千里河道上,對黃河兩岸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船工們在用號子來調節單調、繁重的體力勞動的同時,也用歌聲來描繪山川景色,抒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總之,黃河船工號子不僅有指揮勞動、鼓舞勞動情緒的實用價值,也使人們從中體會到黃河行船獨特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