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黃河志·卷二·黃河流域綜述志
編纂單位: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志總編輯室
編纂人員:吳致堯,任德存,張汝翼
出版單位: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8年12月
ISBN:7-215-04163-8
內容時限:0000-1987
內容簡介
本志設河道變遷及水系、地貌與地質、洪水與泥沙、氣候及水資源、災害、農業工業與交通、人口民族與城市、治理開發等八篇。
本書目錄
黃河流域綜述志 卷二
著作權頁
領導題詞
題詞1
題詞2
圖片
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
1958年4月21日周恩來總理視察三門峽工程
1961年3月2日鄧小平總書記視察三門峽工程
1991年2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黃河花園口
1997年10月28日李鵬總理在小浪底水利樞杻截流儀式上講話
黃河之源
九曲黃河
龍羊峽水電站
穿越騰格里沙漠
劉家峽水庫
塞上江南
陝北神府煤田夜景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
壺口瀑布
陝西黃帝陵
三門峽水利樞紐
小浪底水利樞紐施工區全景
鄭州北站—亞洲最大的貨物列車編組站
黃河大堤淤背
山東引黃濟青閘
黃河河口
濟南黃河大橋
序
前言
凡例
黃河志編纂委員會
黃河志總編輯室
黃河流域綜述編纂人員
編輯說明
黃河流域地圖
目錄
總述
第一篇 河道變遷及水系
黃河水系水資源圖
第一章 歷史變遷
第一節 古黃河的地質演變
第二節 黃河下遊河道變遷
第二章 水系
第一節 水系分布
第二節 黃河源
第三節 幹流
第四節 主要支流
第五節 湖泊
第三章 流域範圍及其相關地區
第一節 流域範圍及其歷史變化
第二節 流域行政區劃
第三節 與黃河相關地區
第二篇 地貌與地質
第四章 流域地貌及區域地質
第一節 流域地貌及地理區劃
第二節 區域地質概況
第五章 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
第一節 地震
第二節 黃河幹流工程地質條件
第三節 流域水文地質
第四節 黃土的分布及特性
第三篇 洪水與泥沙
第六章 暴雨及洪水特性
第一節 上游地區暴雨洪水特性
第二節 中游地區暴雨洪水特性
第七章 下游洪水來源及其組成
第一節 洪水來源及特性
第二節 調查及實測大洪水
第三節 花園口站設計洪水
第八章 凌汛
第一節 上游寧蒙段凌汛
第二節 黃河下游凌汛
第九章 泥沙
第一節 泥沙來源及其特性
第二節 河道泥沙輸移
第三節 粗泥沙
第四篇 氣候及水資源
第十章 流域氣候
第一節 氣候的主要特徵
第二節 氣候分區
第三節 氣溫
第四節 降水
第五節 蒸發
第六節 風
第十一章 水資源量
第一節 河川徑流量
第二節 地下水資源量
第三節 流域水資源總量
第十二章 水質
第一節 污染源
第二節 水質評價
第十三章 水力資源
第一節 水力資源普查
第二節 蘊藏量及其分布
第五篇 災害
黃河流域主要災害圖
第十四章 下游水災
第一節 西漢及其以前(公元25年以前)
第二節 東漢至隋唐(公元25~960年)
第三節 北宋(960~1127年)
第四節 金元明清(1128~1855年)
第五節 現行黃河(1855年以後)
第十五章 上中游水災
第一節 青海、甘肅水災
第二節 寧夏、內蒙古水災
第三節 陝西、山西水災
第四節 洛河、沁河水災
第十六章 旱災
第一節 春秋、戰國到西漢
第二節 東漢至隋唐
第三節 北宋金元
第四節 明代
第五節 清代
第六節 民國(1912~1949年)
第七節 當代(1949~1990年)
第十七章 地震、風災及其他
第一節 地震
第二節 風暴
第三節 鹽鹼
第六篇 農業、工業與交通
黃河流域經濟略圖
第十八章 農林牧業
第一節 土地資源及利用
第二節 農業
第三節 林業
第四節 畜牧業
第十九章 工業
第一節 礦產資源及利用
第二節 煤炭工業
第三節 石油工業
第四節 冶金工業
第五節 電力工業
第六節 其他工業
第二十章 交通
第一節 道路和公路
第二節 鐵路
第三節 渡口與橋樑
第四節 水運
第五節 航空
第六節 管道運輸
第七篇 人口、民族與城市
黃河流域人口分布圖
第二十一章 人口與民族
第一節 人口
第二節 民族
第二十二章 城市
第一節 流域城市發展概述
第二節 主要城市簡介
第八篇 治理開發
第二十三章 防洪
第一節 下游防洪
第二節 上游防洪
第三節 龍門至三門峽河段防治
第四節 渭河下游防洪
第二十四章 水土保持
第一節 主要治理措施
第二節 水土保持成就
第二十五章 水資源開發利用
第一節 用水概況
第二節 灌溉
第三節 供水
第四節 水力發電
第五節 黃河下游斷流及其對策
附錄
1.黃河流域大水決溢年表
2.黃河流域大旱年表
3.黃河流域山崩年表
4.黃河流域大地震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