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擬苔草蛉

黃氏擬苔草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王博研究員、史恭樂副研究員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從一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奇特的昆蟲幼蟲擬態苔蘚植物。該結果是首次在化石昆蟲中發現擬態苔蘚的行為,為重建遠古昆蟲和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證據。本次報導的昆蟲為脈翅目草蛉總科的幼蟲,俗稱蚜獅。該物種被命名為黃氏擬苔草蛉,種名以模式標本的捐贈人(台灣黃憶人先生)命名。

物種學史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其中,昆蟲對植物的擬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憑藉這類擬態,昆蟲可以藏匿在植物中,避免被捕食者發現,同時也讓獵物很難察覺自己,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現代自然界中,昆蟲多擬態蕨類和種子植物的葉子、枝條和花,極少部分昆蟲可以擬態苔蘚植物。苔蘚植物是最早陸地植物之一,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為昆蟲提供了食物,也提供了庇護場所。但地質歷史上,昆蟲與苔蘚植物的生態關係則鮮有記錄,而化石昆蟲模擬苔蘚的行為更是未見。

形態特徵

黃氏擬苔草蛉 黃氏擬苔草蛉

擬苔草蛉與目前已知的所有草蛉總科幼蟲不同,其胸部及腹部前5節背板發育了共8對扁闊的葉狀結構,其外形非常類似於苔蘚的植物體。此外,該種頭部相對退化並隱匿在前胸側葉下,前端發育有一對極長且端部膨大的觸角以及一對細長內彎的大顎,分別用來探測和捕食獵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