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源
黃檗山,又名鷲峰山,位於意向西北宜豐縣黃崗境內。唐高僧希運 修心至此,建鷲峰寺,並改山名黃檗。法嗣義玄創臨濟宗風,為臨濟宗祖庭山,以禪、茶、竹“三絕”聞名。
傳說一位雲遊四海的印度僧人來到此處,抬頭一看,覺得此山水勝景真像天竺國的鷲嶺,於是命名曰:“鷲峰”,並建鷲峰寺修行。
數百年後,從江西奉新的百丈山來了一位禪師,名叫希運,他是奉師命來此處修行的。這位和尚身長七尺,相貌古怪:額間隆起一顆碩大的肉球,其行其言被人稱為“倜儻不加羈,人莫深測”。
他見此處山巒起伏,壑深林密,是修道的好場所,便決意駐錫於此,並改鷲峰為其家鄉同名之黃檗山,以解其思鄉之念。自此,“四方學徒望山而趨,睹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黃檗山遂成禪宗的大道場。
據《江西通志》載:“黃檗山在新昌(今宜豐)西,山使絕頂有寺曰鷲峰。”《新昌縣誌》云:“黃檗寺,唐名靈鷲,斷際禪師道場也。臨濟宗風遍于海內外,實於茲得法。”斷際禪師即希運,福建福清人,出家後,雲遊到靈鷲寺,在此宣揚直指單傳的心要,創立了新的禪宗之旨。
其弟子義玄,在黃檗習禪多年後,去河北正定的臨濟院,闡揚希運旨義,創立了臨濟宗。宋代,日本僧人榮西和俊艿,先後來華學佛,將臨濟宗旨傳到日本,至今日本有門徒500萬之眾,朝鮮、越南及東南亞諸國,皆不乏臨濟信徒。
南宋禮部尚書、大學者王應麟曾游黃檗山,賦詩一首:“黃檗去無蹤,清流出澗中。乍疑飛凍雨,還覓透寒風。湛性非塵溷,聞根與暗通。曹溪留一滴,清味此應同。”。倪思還有詩《游黃檗山》,內云:“雲鷲峰頭一萬杉,覆盂山下木參天。當年曾識祖師面,溜雨鳴風三百年。”
希運禪師
當頭棒喝
“禪”是梵語Dhyana一詞的音譯,意為“靜慮”,即安靜地思慮。在古印度,佛教把修行分成幾十個階段,人們必須經歷每個階段,漸進地提升。印度佛教進入中國後,歷數百年的發展而出現了禪宗,禪師們堅決反對皓首窮經,棄絕漸進式的苦修苦練方式,倡導“直指人心,頓悟成佛”。因為人人都有佛性,所以個個皆能成佛,這是一條通過個人的直覺而實現成佛的道路,並且是一種解脫一切人生煩惱的突進式的修行方式。
所以,當惠能創南宗“頓悟成佛”之義時,便主張成佛不假外求,不讀經,不立文字。希運是南宗第五世法孫,他完全繼承了惠能的學說,也主張“放捨身心,全令自在,心地若空,慧目自現,內無一物,外無所求”,所以希運和尚就發展出所謂“當頭棒喝”的方法來打破僧人的迷執。民間有傳,希運身高七尺,額有肉珠,舉止倜儻,善辭令。不喜“死讀佛經”,更善“我心即我佛”的頓悟靈通。每收領弟子,先給“當頭一棒”,若能頓悟,便收為徒。至義玄,收徒亦沿用此法,且棒擊時大喝三聲。
與唐憲宗
傳說公元九世紀,唐憲宗被宦官殺死,唐代出現了宦官與朝官、朝官與朋黨之間爭鬥的慘烈局面。作為憲宗13子的李忱雖被尊為“皇太叔”,但卻遭到先後繼位的敬宗、文宗、武宗的猜忌,甚至於性命難保。李忱為自救計,不問朝政,裝痴賣傻,乃至“避武宗之忌,為僧,雲遊四方。”最後到了江西宜豐黃檗山,隨希運和尚習禪法。
一日,他與希運禪師同游黃檗山,至一瀑布前,希運突然吟誦道:“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李忱立即接對:“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下聯對得天衣無縫,但希運禪師說的是佛法道理,而李忱談的卻是自己未來的龍庭之志。後來,李忱果然繼皇位,是為唐宣宗。
山之有水,猶人之有靈。山之水何來?必得茂盛之植被。遠望黃檗諸山,但見群峰重巒,古木參天,遙遙看去,直覺得樹比山高,氣象萬千。有人總結出黃檗有六大景觀:道場塔林、峽谷飛瀑、清泉幽徑、奇石險峰、古木香茶、名人題詠。
景點
黃檗寺
黃檗古寺始建於唐代,明中葉被毀。崇禎二年(1629年),有僧人重建;清光緒庚子又毀於火,僅存旁殿和觀音閣。“文革”十年浩劫期間,古寺建築毀壞大半20世紀80年代的一次籌款修路過程中,古寺所有的地面建築全部拆除。當年黃檗古寺的遺存中,在一塊殘磚上還刻有“鷲峰”二字。
皇叔塔
是唐宣宗駕崩之後,因他與宜豐黃檗的緣分而為他建的一座紀念性墓塔。塔身寶瓶狀附盤龍,每方各刻四佛像,花崗石雕座。亦葦岸禪師塔,又稱“塔中塔”、“大鐘蓋小鍾”。外形似洪鐘,弓頂石屋,中間有門,人可入內,屋內還有一小石屋,故稱”大鐘蓋小鍾“,是全國陵墓塔建之中僅有的一處勝跡。塔高約2米,寬1.4米。
虎跑泉
寺側左邊有一石砌井欄的清泉,內壁刻有“虎跑泉”三字,井旁還有一些石鑿的凹盆,傳說是當年和尚們盥洗所用之物。為何叫“虎跑泉”?據說有一隻虎闖入了寺內,碰翻了香案,嚇跑了和尚。希運法師點香案化為巨石,鎮虎於石下。虎並未死去,倒是靜靜地聽和尚們講經誦課,以致改掉了虎性。希運圓寂之後,老虎突然從石下衝出,頭觸廣業塔而死,有泉水忽然從石下湧出,成了黃檗古寺中的一景,且為僧眾生活所必需。
塔林
黃檗村(黃檗寺原址所在地)矗立著幾座石塔。造型奇特的是塔中塔。外塔以弧形巨石壘成一洪鐘狀塔屋。內塔亦如鍾,剎為覆缽、仰蓮、寶珠相迭。塔身正面刻“亦葦岸禪師塔”。內外塔間可容十人。這種石塔,據說在國內僅有孤例,可稱藝術珍品。
塔前自然村墓山上有希運墓塔,又名廣業塔。山中還存有唐宋以來僧釋墓塔70座,造型各異,工藝精湛,不但是研究佛教淵源的實物資料,且堪稱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瑰寶。1987年,黃檗墓塔群被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飛泉
山寺遺址以東1.5公里的中洲有瀑布,為新昌八景之一的黃檗飛泉。瀑布落差10米,隨坡跌落,飛珠濺玉,蔚為壯觀。
寒婆泉
這甘洌的泉水在當地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上古時候鷲峰山下有戶人家,母親寒婆與兒子喜來相依為命,母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婆每日到泉井洗衣洗菜都和兒子在一起,寸步不離。可是不幸兒子夭折,寒婆再到泉井洗衣洗菜只是孤單一人,思子心切,整日哭泣,井泉同悲,泉水漸退,乾涸見底。
寒婆更是悲戚,從此每天以淚洗臉,坐在泉井旁呼喊兒子名字。她的哭喊聲驚天地泣鬼神,感動了神靈。乾涸的泉井又汩汩的湧出了泉水,清洌晶亮,泛出了她兒子喜來的影像。寒婆的心從此也得到了安慰,泉水也變的更加清涼甘洌。悽美的母子連心故事後來被廣為流傳,後人就把這口井叫做寒婆井。
文化特產
“三絕”:禪、茶、竹
黃檗山出產茶葉。《茶經》記載:“瑞州黃檗茶號絕品,士大夫頗以相響。”倪思對黃檗茶曾大加讚美:“中州絕品舊聞名,淪以寒泉雪色輕。怪得道人常不睡,一甌喚醒夢魂清。” 黃檗茶史與臨濟宗風的興盛一脈相傳,堪稱一“絕”。《茶經》記載:“瑞州黃檗茶號絕品,士大夫頗以相響”。宋時筠州判官倪思,詩讚黃檗茶有色有香,“中州絕品舊聞名,瀹以寒泉雪色輕,怪得道人常不睡,一甌喚醒夢魂清”。
黃檗人種茶制茶沿襲至今,家家有茶輔,戶戶即茶廠。一口鍋一焙火便是一個手工茶棧,做工極為考究。太陽出山後不採茶,頭水茶以“一芽兩葉”為標準,栽花制茶是黃檗人習俗,制茶時將盈香的花骨用絲一串串綴起,封箱焙乾後,把線拎出,使茶有花之奇香而無花之形骸。“瓜片茶”的製作很是叫絕,竹枝作炒具,以木炭烘焙,鮮葉不過夜,留其葉嫩、香釅、湯色、味醇、耐沖的獨特風味。早年,黃檗山茶獲萊比錫世博會殊榮。
黃檗山的 竹極具韻味。篁竹幽幽,綿延十萬畝竹林,畝均立竹100餘株,堆青疊翠,鬱郁森然。日出有清蔭,月照有清影,風吹有清聲,雨打有清韻,好一個美妙絕倫的竹世界。剛竹,枝桿挺拔;紫竹,烏黑透亮;苦竹,清癯質樸;四方竹,稜角崢崢;桂竹,雍容富貴;箬竹,抱首交頸;實心竹,皮厚心小;涼竹,冰心入骨;雷竹,四季長筍;“黃金竹”為最,長20米,眉圍45公分以上,有“竹類標王”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