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豐市五峰山
五峰山,坐落於宜豐縣黃崗鄉境內的五峰山淨覺寺(江西省宜豐縣黃崗鄉汪溪村)。有歸雲、積翠、羅漢、月桂、拂岩五峰,俱稱幽勝。山中淨覺寺始建於南朝劉宋永初年間(420-422),距今1500餘年,後改名普利寺。唐大中年間(847-859),高僧常觀在此住持。唐宋時,這裡僧眾雲集,香火極盛。柳公權曾為該寺書額,黃庭堅等有詠同詩,蘇轍嘗為寺僧撰塔銘並舍經於寺。五峰山、洞山、黃檗山合稱“釋家三大祖庭”。山中峰奇瀑高,終年雲蒸霧騰,古蹟薈萃。
據宜豐佛史記載,五峰山為南朝開國皇帝劉裕(公元420—422年)御批敕建。唐大中年間(公元847—859年),百丈寺懷海法師的高足常觀禪師與臨濟始祖希運出師後,一個在黃檗山開揚宗風,一個在五峰山弘法托缽。清朝初期(公元1663—1741年),臨濟三十二、三十六世孫煦杲照、慈念等重振受挫臨濟於五峰山林,擊鼓傳燈,為世人留下這佛教勝跡。
出宜豐黃崗集鎮折北朝西,轉瞬即入層巒疊嶂山林,公路沿途斗折,高低跌顛。到得汪溪村,只見五峰如掌,陰靜生涼,周邊山形宛如僧人的道帽峨冠,鳥驚山澗,泉掛梯田,風嘯谷底。這便是五峰山。
五峰山就像許多高僧大德一樣,把自己對佛學的參悟和理解弘揚於世,將勸人為善的旨意發展到了一種極致。途中的擷雪橋下,有一副《臥佛圖》,這是一塊五平方米見方的自然石壁,鐫刻在石壁上的佛像袒胸露乳、肘枕假睡、微笑微醉,好似一尊彌勒佛,又似一個烈日下鋤禾歸來在路邊小憩的農夫。石壁的左側上方直書“臥佛”兩字,奔突而又靜定。常觀、希運把佛融於“擔水挑柴”的勞作中,把人生的奢求轉化到了“貧而無怨,富而不驕”的悠然自得之中,這栩栩如生的石刻,散發著悠悠的人生況味。
來到淨覺寺的山門舊址前,這個1500餘年前的“南北東西古道場”,褚牆黃瓦已經蕩然無存。石碓位不抱怨、不執著、不認同世事的詩僧、畫僧和書僧,他將禪學融入了文、石磨、石墩、石缽、石缸散落在周邊數里山中田裡,青草頑石並不和諧地躺在一起,給人以錯位的感覺。好在有一塊兩米來長、書有“淨覺禪林”的石匾,給遊人的意緒稍予安慰。據說,這石匾上的字是淨覺寺住持術之中。山上還有兩座保留較好的古墓:一座是覆缽形的常觀禪師墓,建於唐鹹通六年、臨濟宗三十二世孫煦杲照的手筆。章法從容,氣定神閒,與臨濟宗的機鋒峻烈大相逕庭,有史說煦杲照是學和藝(公元865年);一座是亭閣形的煦杲照大師墓,建於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應該說這是兩座較高級別住持的墳墓。看著沒落的淨覺寺,千年祖庭享譽與眼前感觀很是難以苟合,與某些一擲千金的人造景觀就更難媲美了,這樣一座千年禪寺,它的價值究竟有多大?
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澤亮參觀五峰山之後,在《贛文化研究》出版十周年座談會上說:“我看到這些墓很感動,也很感慨,我既不忍心看,盛唐時一代宗師,他的墓塔竟是如此淒涼……淨覺寺不僅僅是宜豐的,也是全國的,更是世界的。世界上佛教97%是禪宗,其中十之有七是臨濟宗。臨濟宗創始人義玄的老師是希運。希運的《傳心要法》是佛教中國化的第三座里程碑……”
山東省濟南市五峰山
五峰山省級森林公園是在原國有五峰山林場的基礎上,由山東省林業廳於1993年1月批准建立的。五峰山森林公園內有五峰山風景區內、外八景的大部,並新建了森林浴場等休閒娛樂場所,使人們的身心在親近大自然中得到休息與調整。至此,尚有大型民族文化集萃--中華周易園、齊魯碑林和高爾夫球場正在興建之中,不久將為五峰山公園增添新的景觀和遊人休憩娛樂的場所。
森林浴場在五峰山森林公園的深處,南靠白虎峪,北臨青龍峪,上依道佛山,下瞰洞真觀。這裡青山疊翠,萬森參天,溝平崖險,綠蔭匝地;更有盤山路四通八達,不僅能由谷底直攀山巔,又可使谷峪相連。周圍670萬平方米的山林,營造出這裡獨特的小氣候。據測定,夏季溫度比外界低5攝氏度,而易被人體吸收的負氧離子比外界多2.5倍。浴場占地12.67萬平方米,與周圍的環境巧妙結合,融為一體。四面由柏樹籬笆牆環繞,設北、南、西三個大門200平方米的活動板房和41個大小帳篷,自然和諧地分列于山間密林之中,內設多功能會議廳、餐廳、客戶、山泉浴室等。另有太極洞、太極圖、觀月台、露天舞場、射擊場等遊樂設施,是集住宿、娛樂為一體的純天然旅遊勝地。
素有齊魯仙境美譽的五峰山,位於濟南市西南22公里處,南接泰山、曲阜,西望黃河。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滬鐵路與五峰山相連,交通十分便捷。五峰山旅遊度假區是山東省衛生先進單位和濟南市文明單位,景區面積4.4平方公里。1996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度假區。
五峰山屬泰山支脈,與泰山、靈岩山並稱“魯中三山”。五峰山的建設始於泰,明朝時期最為繁盛。南北朝時佛教在此發展,蓮花洞內數百尊佛像保存完好,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金元時期道教在此興盛,道觀占地139公頃,規模宏大,是古代江北最大的道教聖地之一。
五峰山以五個並列於青雲之間的秀麗山峰而聞名,自西向東依次為迎仙峰、望仙峰、會仙峰、志仙峰、群仙峰。五個仙峰常年環抱在綠樹濃蔭之中,宮、觀、亭、台相互掩映,風景絕佳。五峰山有內外八景,內八景即七星泉、迎仙橋、更雞橋、無影廟、仙人台、青龍峪、白虎峪、清冷泉;外八景是青崖和翠、潤玉七峰、明泉早照、鳳山煙雨、滾粟朝霞、魚台釣月、杏堤春曉、薛嶺牧樵。景景生輝,處處生情。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渾然融為一體。
五峰山仙境的特色是:秀、幽、奇、古。
秀:五峰山有泉。有名的泉就有清冷泉、七仙泉、七星泉、青龍泉、白虎泉、潤玉泉、鹿泉。泉水水質純淨,煮沸無垢,清洌甘甜。
幽:五峰山有洞。山上山下蒼松翠柏掩映著的安樂軒、蓮花洞、王母洞、崇玄洞、隱仙洞都是幽中之最。
奇:五峰山有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五峰山的奇峰怪石,山奇、樹奇、橋涵奇。
古:五峰山形成年代古,有古道觀。道觀分南北觀:南觀名玄都觀,是明德王的香火院;北觀名洞真觀,宮、殿、亭、堂主要集中於此。歷史上五峰山道觀曾4次受到皇帝的敕封。
五峰山的主要遺址有皇宮門牌坊、午朝門、三清殿、玉皇殿、碧霞宮、真武殿、隆壽宮石坊、三元殿、朝陽洞、青帝宮、清冷亭、百丈石階、碑林等,還有當年道佛山農民起義的寨門、寨牆、馬道、點將台、南北校場、南北吊橋及半穴居式營房262間。
江蘇省丹徒縣五峰山
五峰山位於大港、大路鎮境內。圌山高258米,五峰山高208.7米,兩山總面積為11953.19畝。圌山風景名勝有圌山關、紹隆寺、七十二洞、圌山塔、圌山塔原名報恩塔。因位於丹徒縣圌山上,故名。建成於明崇份元年(1628年)。平面八角形,7層,每層有磚疊砌的腰檐,塔端聳立著葫蘆銅頁。附近民眾有“清明”登圌山遊覽的習慣。傳說建塔時因山高路遠,建築材料運輸困難,乃命登山者每人攜帶塔磚上山,因而又有‘萬人塔”之稱。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國侵略軍竄犯鎮江時,當地人民曾利用此塔監視英國兵船的動向。
南嶺五峰山
五峰山是南嶺主山,傳為爨氏第二避暑勝地,海拔最高2339米,一般在2000米上下,與終南山、龍海山南麓構成一月牙形環帶,彩色沙林躺在她懷裡。山間有一條長流水,建有畜水38萬立方米的水庫一座。景區有名樹多種,其中稀有的白果樹直徑達1.8米。有的柏樹長在石縫之中,樹幹蒼老,根須壯,有人說它是參日月之精華,沾天地之靈氣而生長,是柏中之壽星,還有許多鳥獸和藥材菌類,堪稱一個小小的野生動植物王國。全山處處有景,移步景添、各具異彩,最奇特的是許多線條稜角分明,大小不一的岩層,天造地設砌成了城堡、山牆、屋基之類構築群。許是古城廢虛,許是龍宮遺址,許是外星來客之設計,任人去幻想、猜測、去編織神話。古有遊客留下讚嘆之碑刻寫道:“游此、覺猶是山也,色澤猶是水也,而聲音和猶是林鳥也。”足見該游者已入畫中。
五峰山寺相傳始建於爨氏統治時期,距今已1600餘年,明代稱為興福寺。關於興福,寺還有一個美麗的神話,清光緒年間,陸良馬街良迪村一少年書生殷承瓛到道觀自學,許願今後我若成器定在觀前立石雕獅、驢、象、麒麟表敬意。後來,承瓛赴日留學,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歸國後參加雲南“九九起義”繼之任蔡鄂都督的參謀總長授藏西征司令,護國戰爭參謀處長。晚年篤信佛教,以班禪及同行習秘法,遂在五峰寺前立石雕以了心愿。
五峰山有一水、一寺、一潭、二場、三坡、三箐、三岩、五凹、五壁、五峰、百蝶、百鳥、千花、百樹的自然景觀和歷代名人雕塑之人文景觀。可謂曲徑通幽,處處有景,移步換景,各具異彩。
五峰山深處的魚體大菁,有原始森林,樹古藤老,密蔭匝地,清幽寧靜,這裡葉篩陽光撤碎金,風送林聲奏悠音,溪聲佩然,鳥聲不斷。
寺前,有百年銀杏毀後復發的子孫樹;寺旁,有峭壁遮掩之泉潭、壁滴水珠,聲如擊佩;寺腳,有一巨石,上生翠柏四株,主根嶙峋裸然,煞是奇觀。
晴看五峰,一遍蒼海,林波搖曳;陰看五峰,白霧系腰,迷濛玲瓏;晨看五峰,一片霞蔚,暮看五峰,層林盡染。
青海省互助縣五峰山
五峰山位於青海省互助縣五峰鄉,距西寧市40公里,海拔280O米,因五峰聳立形如舉掌而得名。山上布滿松樹、楊樹等喬木和大批灌木。春夏之間,滿山青翠,秋深以後,色彩斑調,令人賞心悅目。山腰有洞穴三處,中有小道相通。洞下有澄花泉。泉水自山腰沿石壁跌落,形成瀑布,為五峰山一大景觀。山上有五峰寺.是遠近知名的寺院之一。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日舉行“花兒會”,漫山遍野,歌海人潮,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娛樂活動。
山西省原平市五峰山
五峰山位於原平市區東北26公里處。因山有五峰而得名,屬於五台山的余脈。五峰山最高海拔1259米,主要植被有華北落葉松、雲杉、油松、柏樹等。野生動物有土豹、野豬、山雉等。東峰有漱玉泉,南峰有冥府殿,西峰有梵王宮,北峰有水草廟,中峰上的壽寧寺為五台山壽寧寺的下院,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致祭。五峰山山色秀麗,風景優美,有“小五台”之美稱,舊稱:“地角枕流”,為崞縣八景之一。五峰山是五台山麓余脈,儘管其海拔只有1200多米,但在廣袤的黃土高坡綿綿密密的溝壑簇擁下,依然顯得格外挺拔俊朗。
區域內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清光緒版《續修崞縣誌》載:“五峰山,在縣治東二十五里,五峰高聳,松柏萬千,蒼蔚深秀,分域而生,移栽互埴則不榮,根巨末銳,形類犀角,俯臨滹沱,似人俯首而臥。舊志所謂地角枕流,為崞縣八景之一。中峰聖母殿泉水出神像下,禱雨輒應。通志云:天涯為天涯,五峰為地角。”歷代名士墨客曾游五峰山絡繹不絕,並留有許多詩賦。唐懿宗大中八年,由國子監毛博士出任簡州刺吏的雍陶曾於十年間兩游五峰山,寫下了四言絕句:“每憶雲山養短才,悔緣名利 人塵埃。十年馬足行多少,兩度天涯地角來。”
建在中峰之上的壽寧寺,山門懸匾“五峰聖境”。接官廳面寬三間,內部陳設唐代以來各種佛像45尊。聖母殿亦為三間,有聖母等塑像六尊。傳說,此聖母由原來民間賢淑善良的線姑娘坐化,主管風調雨順,座下一眼山泉,歷史上原平境內逢有大旱,鄉民多來此處祈雨,流傳眾多美妙的故事。而令,這裡風景優雅,成為人們欣賞大好河山的旅遊勝地。壽寧寺內,還保存有清康皇帝御筆“五峰化宇”真跡。壽寧寺始建年代不詳。明嘉靖十年碑載:“上下左右基址布置鹹有條理-----於至順元年重修,洪武十年再度修葺。”這通石碑將有史記載的重修時間追溯到了元代,而新修千佛殿時從舊址挖出了隋唐時代碩大的寶裝蓮瓣柱礎石和灰色大板瓦,是當年古廟遇火毀損後殘存的遺物。由此可以斷定,壽寧寺建寺初始時間最遲應在隋末唐初。相傳,清順治帝福臨第四子玄燁出征邊地,戰事失利遭遇饑渴,遇一婦人食物相助。玄燁感其恩德,問其住址,婦答曰:山西五峰山。玄燁即位登基後,派員專訪五峰山,結果在崞縣東五峰山見有一座聖母廟,才知當年相助之婦原來早成神仙。遂頒詔下旨,敕封為“金天聖母”,於四月初六親往祭之。之後,康熙帝號令崞縣知縣於每年四月六日代帝而祭,五峰山壽寧寺便由此建起一座為祭聖母線娘娘而專設的官廳(即今羅漢堂,也叫三聖殿)。
五峰山外圍練家崗村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惠濟寺。寺廟坐北向南,創建於唐,重修於宋,建築完整,其中正殿為宋代建築。神台上有宋代彩色泥塑10尊,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與五台山中心區宋代彩塑別具 一格,跟太原晉祠宋塑屬同一流派,是研究五台山外圍佛像藝術的典型實物。大殿內,還保存有宋、明時期木雕像150餘尊,姿態各異,刻工精細。殿內懸有聯匾,上書:“寶殿巍峨,已接三清法界;天香縹緲,如游九府神宮。”五峰山周圍,是原平市杏子的集中產區。每逢杏熟季節,香飄十里,吸引著許多遠方商賈。
原平五峰山位置和路線圖
走高速,崞陽出口下來後,走到丁字路口向左拐向北走,走幾百米就向東的岔口拐,然後直走就到大陽 (丁字路口)再向南走1公里左右 ,可以看到西頭村站牌 ,向東有一個坡 ,一直往上走到井溝,從河槽穿過就可以到廟門了。
寧夏彭陽縣五峰山
五峰山,海拔1523米,山勢奇特,中分五指,故名。位於彭陽縣城東16公里處的城陽鄉韓寨村。北依長城塬,南瀕茹河,西臨深澗,東接山谷。漫山沙棘蔥籠,松柏蒼翠,山桃成蔭,花紅似火,碧草如茵,鳥語花香。似鑲嵌在茹河北岸的一顆綠色寶石。身臨其境,有無法言表的詩情畫意。 "山豎五指稱奇香,粉雲艷染春錦秀。"五峰山上的廟宇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廟院6處,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大小殿宇50餘間。五峰之上均建有亭、閣、樓、榭,建造精緻,飛檐斗拱,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古香古色,氣勢宏偉。
殿 內塑像五官特異、各顯神威,有的青面獠牙,凶相畢露,有的眉目清秀,和善文雅,工藝精巧,栩栩如生。殿內壁畫,各呈風姿,皆含寓意。
當地民眾習俗,每年農曆正月十六,附近居民皆要上山進香,夜擺面燈,由上而下,十步一盞,繞五峰一周,數里長的燈隊,彎彎曲曲,金光閃閃,狀若一條火龍搖頭擺尾。是時,當地百里以內的社火雲集山下,鑼鼓喧天,載歌載舞,彩旗如潮,群情激昂,競相對詩,相互競藝,共祝吉祥,蔚為壯觀。
七、陝西五峰山。五峰山位於陝南商州北寬坪鎮,海拔1533米。五峰環立,勢若撐天。因為其山嶺險峻,風景優美,一直為商州最著名的風景名勝。
江蘇省蘇州市五峰山
五峰山位於蘇州藏書鎮,此鎮因紀念西漢名臣朱買臣發奮讀書而得名。藏書有諸多古蹟可尋,諸如穹窿山景區、天池山景區、韓世忠墓、清文學家金聖歎墓(五峰山博士塢內)、清馮桂芬墓(天池山北竺塢)、賀九嶺、1932年“12.8”淞滬之戰78名抗日陣亡將士的英雄墓冢(善人橋北馬崗山麓)等等。相比之下,五峰山的資源還是有待於開發利用的,在此據說還有吳國古城牆遺蹟。
資料查詢,說山上廟宇原為城隍廟,始創於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舊時廟會、香汛極盛,每逢農曆十一月初一至十二日,相傳為城隍廟菩薩生日期,各地香客絡繹不絕朝山進香。而門票上則是說五峰山道院又名蓮池庵,相傳宋代民間醫師張仲景是相城北橋人,專為貧民行醫治病,接濟窮人。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在五峰山建造了一座觀宇(不理解的是:北橋人觀宇幹嘛建在藏書?)。小糕弟弟說到了六味地黃丸,但是百度一下,此張仲景與彼張仲景卻不是同一人。彼是東漢南郡涅陽縣(今河南省南陽縣)人,是我國偉大的臨床醫學家。他的創造性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使我國臨床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由此,蘇州北橋的張仲景,可能又是另外一位名醫了。在五峰山的大殿,就名“仲景殿”,個人以為,張仲景恐怕還是南陽人,只是蘇州的這個道院是籍以他的名望而產生的民間信仰罷。
河南省舞鋼市五峰山
五峰山位於舞鋼市南部,由五座山峰一字排開、形如五指豎立而名之,最高峰海拔872米,是舞鋼市境內的最高峰。五峰山一反伏牛山余脈連綿平緩的態勢,猶如異軍突起,山勢陡峭,南緩北陡,山形奇特,既有南方山脈之柔美,又兼北方山脈之雄奇。
景區內植被豐富、遮天蔽日、鬱鬱蔥蔥,黑石遍布峽谷、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峽內樹密林深、青草茂盛、山花爛漫;山中禽飛獸走、鼠竄蛇行、蜂飛蝶舞、鳥鳴獸吼、蟻爬蟲跳,是探險、獵奇、採藥、避暑之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