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惟一[築起一道不倒的“銅牆”]

黃惟一[築起一道不倒的“銅牆”]

2005年7月6日清晨6點40分,凝聚著行政總指揮黃惟一和他率領的團隊心血的實踐七號科學實驗衛星,一往無前地飛向浩瀚的宇宙。對黃惟一來說,這是一個難忘的時刻,因為在短短的33個月裡打造出這樣一顆全新的衛星,在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的歷史上確實是一個創舉。

基本信息

背景介紹

實踐七號衛星是肩負著國家重大項目的實驗型衛星,也是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衛星研製史上一個難度較大、研製經驗較少的型號,其複雜性在國內也屬罕見。從2002年8月接到研製任務到2005年5月發射升空,時間不到3年,研製周期較短。在技術上,實踐七號衛星有效載荷沒有預研基礎,該星的姿軌控、推進系統、星敏感器是研究院頭一次搞;衛星微型有效載荷、穩速阻尼展開機構和大面積對地遙感機構系統在國內都屬於首次研製,技術上有許多難關待突破。此外,衛星要執行多次變軌,除太陽帆板要展開外,還有8塊板要米字形展開。任務很具挑戰性,要在短時間裡拿出產品,難度很大;而且研製隊伍中新人居多,實踐經驗不足,用研究院一位領導的話說:“這是一支在我院衛星型號研製中,學歷最高,但經驗最少的技術隊伍。”其中,有近80%的主任設計師沒有完整地經歷過整顆衛星的研製過程。曾有一位領導拍著黃惟一的肩膀說:“這下你可捧了一個‘燙手山芋’。”

人物事跡

一副千斤重擔落在了以黃惟一為代表的研製隊伍的肩上。這年他已年近花甲,但他有著“廉頗不服老,出征披戰袍”的志向,把這次任務作為一種責任和一次人生的挑戰。不管有多嚴峻的考驗,他早已在心裡築起了一道不倒的“銅牆”。

作為衛星的總指揮,黃惟一在作了充分的醞釀之後,提出了既積極又穩妥的思路:一是“方案階段與初樣階段工作交叉進行、初樣階段與正樣階段工作交叉進行”的工作思路,二是“指揮超前,調度有力”的工作要求。這一思路基於黃惟一20多年從事型號研製工作的經驗,對確保33個月完成衛星研製任務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從方案設計到整星出廠,黃惟一全身心地投入到衛星的研製工作之中。針對型號研製周期短、技術新、要求高、經費少的實際情況,他精心主持確定了衛星總體方案、各分系統方案、地面大型試驗方案、飛行試驗方案等。為了保證節點進度,他給自己不斷加壓,每天都進行“雙想”;用寶鋼成本倒逼法,來給衛星安排每階段的任務;提出了狠抓設計源頭的意見,要求設計人員一定要做到吃透技術、吃透狀態、吃透規律,確保產品方案設計在研製過程中不反覆出現問題,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問題現場及時處理,即便是雙休日也如此。黃惟一不但在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方面有紮實的基礎,力學的基礎也較強。一次在進行初樣振動試驗時發現了問題。在此之前,黃惟一曾要求設計師將地平儀的承力支架固定在大樑上,但這位設計師有點自負,認為黃惟一是搞系統的,對星體結構不一定那么在行,沒有採納黃惟一的建議,結果問題出現了。黃惟一卻抱著一種平和的心態,“心平氣和、不埋怨,真誠對待、不責備”,積極地處理好問題。後來,這位設計師抱著試一下的態度,按照黃惟一的方法做了,問題得到了解決。從此他們對這位總指揮從心底里敬佩,經常與黃惟一一起切磋技術問題。衛星在初樣階段發生100多個技術和質量問題,在全體研製人員補課歸零以及研究院其他型號的支持幫助下,歷經3個月得以全部解決;正樣階段出了10個問題,經過研製人員連續奮戰終於克服;最後到了發射基地,衛星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問題。

由於研製經費少,星敏感器不可能從國外引進,而國內又沒有成熟產品。在這種情況下,黃惟一與型號總設計師侯建文一起跑遍了國內有關的高校和科研機構,與設計人員一起論證產品設計方案、一起參與產品試驗,終於研製出滿足姿控要求的星敏感器。有一家非航天系統單位,承擔研製有效載荷,由於第一次研製航天產品,質量控制不夠嚴格,產品不穩定,出了些質量問題。為此,黃惟一組織研究院有關技術、質量人員一起多次到該單位進行講解和交流,幫助他們進行質量體系完善,有些同志連春節放假的時間也是在這家單位度過的。最後,終於使該單位研製的產品的質量指標達到任務書要求,趕上了衛星的研製進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