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宜萍

程宜萍

程宜萍(1911年12月-2013年2月),女,安徽省舒城縣人,浙江省立高級蠶桑學校畢業,曾在日本九州帝國大學農業部學習。1937年8月回國任安徽省高級蠶校遺傳學教師。1938年2月入延安陝北公學學習,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6月任中共齊齊哈爾市第三區區委書記。1949年9月任中共湖南長沙市婦委書記兼市婦聯主任,省總工會女工部部長。1953年任政務院農業部特產司農業生產總局經濟作物局、工業原料局、農業局科長、處長。1982年離休。 曾任原農業部工業原料局副局長。程宜萍是組織振興中華人民共和國蠶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全國蠶業生產的領導工作,對總結推廣先進科學技術,發展中國的蠶業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3年2月13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11年12月26日 出生於安徽省舒城縣。

1933年 浙江省立高級蠶桑科中學(今浙江理工大學)畢業。

1933年9月-1934年9月 任安徽省蠶桑改良場技佐,江蘇省江寧縣蠶桑示範區技術指導員。

1934年9月-1937年8月 在日本九州帝國大學農學部學習蠶的遺傳學。

1937年9月-12月 任安徽省立高級蠶桑學校教員。

1938年2月-11月 陝北公學、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1939年-1943年9月 任延安中央軍委鋤奸部、中央軍委後勤政治部科員。

1943年9月-1947年7月 在中央黨校學習。

1948年1月-6月 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十縱隊後勤部科長。

1948年7月-1949年8月 任中共嫩江省齊齊哈爾市第五區區委副書記。

1949年9月-1952年12月 任中共湖南省長沙市委員會婦女委員會書記。

1952年12月-1963年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農業生產司、特產司、農業生產總局、經濟作物生產總局、工業原料生產局科長、處長。

1964-1970年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工業原料生產局副局長。

1972-1978年 在農林部休幹辦公室。

1978年4月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林部農業生產局顧問。

1978-1982年 中國農學會第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979年4月-1980年4月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經濟作物生產局副局長。

1979-1984年 中國蠶學會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984-1993年 第三屆、第四屆中國蠶學會理事會榮譽理事。

1980年4月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經濟作物生產局顧問。

1982年12月 離休。

2013年2月13日20時30分,程宜萍(享受副部級醫療待遇)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個人生活

丈夫:劉型(1906年3月19日-1981年8月7日),江西萍鄉人,祖籍湖南醴陵。曾任八路軍政治學院政治部主任、北京地質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國家農墾部副部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女兒:劉松柏(劉松柏丈夫:梁漢平)

主要論著

1 程宜萍.自編《蠶的遺傳學》教材.1937年

2 程宜萍.中國蠶業行政管理機構.見: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蠶業卷.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年

人物成就

新中國成立之初,缺乏人才。程宜萍於1952年調到農業部主持蠶業生產後,深知沒有懂業務的強有力的班子,事業就不能得到發展。在領導的支持下,先後從江蘇、華東等地選調了一批年富力強,具有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德才兼備的幹部到部工作,於1954年在原蠶桑科的基礎上正式組建成蠶桑處。1955年2月在江蘇省舉辦了支援新區幹部訓練班,培養了114名蠶桑技術幹部,分配到陝、甘、黔、冀、新疆等九省市區,從而促進了我國蠶繭產區的各級農業部門的工作,加強了蠶業生產的領導,層層建立比較完整的蠶業生產管理體系和技術推廣網路。並通過不斷總結先進經驗,普及蠶業科技知識,推廣科技成果,促進了蠶業生產的迅速發展。

發展蠶業生產,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此,程宜萍首先抓了科研機構的建設。她在原華東蠶業研究所的基礎上,廣泛誠聘全國知名專家,1957年協助組建了蠶業研究所。1959年又組建了柞蠶研究所,均屬中國農業科學院領導。與此同時也促進了蠶繭產區相繼建立省一級蠶業科研機構。形成了以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為中心,比較完整的蠶業科學研究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的蠶業研究獲得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她經常參加全國蠶業科研工作會議,還參與組織防治柞蠶飾腹寄生蠅攻關協作工作,對每一個研究成果都悉心關注,促使大部分科技成果及時用於生產,不斷向高產優質高效的目標邁進。

中國是最早發明植桑、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並且一直居世界領先地位。但在20世紀中期,一度被日本後來居上。由於世界市場絲價慘跌和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對我國蠶業生產造成的嚴重破壞,到1949年,我國桑、柞蠶繭的產量不及戰前最高年產量的五分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政府即致力於蠶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1952年我國桑、柞蠶繭產量分別比1949年增長了1倍和4.1倍。但1953年由於採取了維持生產,調低價格,減少收購的錯誤方針,並取消了蠶絲改進費,致使桑、柞蠶繭減產了4.8%和80%。為了扭轉蠶繭減產局面,充分發揮我國發展蠶業生產的巨大優勢,振興祖國蠶絲業,她和同事們深入農村,調查研究,探索加速發展我國蠶業生產的有效途徑,提出了“大力發展”的構想。在1954年全國桑蠶蠶絲會議上,確定了“大力發展蠶絲生產”的方針,並相應採取調高蠶繭價格,實行蠶繭預購和預付定金,恢復蠶絲改進費,對新栽桑在沒有收益前免徵農業稅等措施,調動蠶農生產的積極性,從此蠶業生產又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1958年全國桑蠶、柞蠶生產會議決定繼續實行“大力發展蠶絲生產”的方針,朱德副主席還親臨會議作了重要講話。

由於受三年自然災害等影響,蠶業生產嚴重受挫減產,1961 年蠶繭產量跌落到1950年的產量水平,柞蠶產量只為1949年的38%。為此她非常焦慮,常和同事們研究並提出建議,經國務院財貿、農林辦公室和中央有關部門共同研究,1961年後相繼採取蠶繭獎售、發放蠶繭專項低息貸款、撥給蠶桑專用化肥,保證蠶繭集中產區蠶農口糧供應、分期分批退出集中成片桑園的不合理間作等一系列促進蠶繭生產的經濟政策和措施。1962年開始,蠶繭連年豐收,穩定增長。在“大力發展蠶絲生產”方針鼓舞下,全國廣大蠶區的幹部和民眾,經過艱苦努力,1970年我國桑蠶產量超過了日本,躍居世界首位。1979年她又參與主持召開了全國蠶繭生產會議,研究如何把蠶繭生產更快更好搞上去。1980年我國桑蠶繭又超過了歷史最高年產量水平,從而結束了漫長的恢復階段,開始進入穩步發展的新時期。在離休之前,使她感到非常欣慰,逢人便說:“我的兩超(超日本,超戰前)願望實現了。這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國家投入取得的輝煌成就。”

50年代初,程宜萍主持全國蠶業生產管理工作以來,經常組織幹部並親自深入農村,深入實際,通過訪問、座談,實地調查考察,總結各地發展蠶業生產的先進經驗加以推廣,如江蘇、四川等省,發動民眾自育苗,自栽桑,自力更生髮展蠶桑生產,四川利用四邊栽桑,嫁接換種加速良桑化的經驗;浙江省臨安縣楊嶺公社利用荒山、河灘栽桑發展蠶桑生產和德清、海寧縣改造低產桑園,實現畝桑產繭百斤的經驗;山西省沁水縣端氏公社利用梯田地埂栽桑發展蠶桑生產和“砍條出扦”的整枝收穫經驗;廣東省建設桑基魚塘的經驗;江、浙等省集中產區以密植為中心,建設速成豐產桑園的經驗;遼寧省以補植加密、留樁放拐、改造樹型、建設柞蠶保苗場為中心的柞蠶場改造和建設的經驗;浙江等省小蠶共育和中國農科院蠶研所創造的小蠶炕床育的經驗;浙江省發展原蠶區制種,實行國營蠶種場制種和原蠶區制種並舉,加強蠶種生產建設,實現蠶種自給的經驗;改革原原母種、原原種、原種、一代雜交種四級繁育、四級制種,改為原原種、原種、一代雜交種三級制種的經驗;江蘇省堅持桑蠶良種繁育制度,加強檢驗,提高蠶種質量和四川省南充蠶種場十年連續盈餘的經營管理經驗;中國農科院蠶研所提出的消毒防病,消滅病原,切斷感染途徑為中心的綜合防治和遼寧柞蠶研究所利用滅蠶蠅防治飾腹寄生蠅的經驗;以及江、浙地區充分利用桑葉增養夏秋蠶,提高桑園單位面積產繭量和加強上蔟管理,採用方格蔟,提高蠶繭質量的經驗等等。她和蠶業處的幹部們對各地湧現的先進技術經驗,總是通過召開現場參觀或專業技術交流或發出通報等形式,使這些經驗得到及時推廣,為我國蠶業技術革新與生產力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在優良蠶桑品種的選育和推廣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對提高我國蠶繭產量和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1970年我國的桑蠶繭產量雖然超過了日本,居世界領先地位,但蠶繭的出絲率只及日本的三分之二。主要原因是我國的蠶品種不如日本,蠶繭質量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程宜萍一直十分重視蠶品種的選育工作。為了加速優良品種的培育與推廣,不斷提高蠶繭的產量和質量,採納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的專家和有關學者的建議,於1980年3月召開了全國桑蠶品種審定工作會議,研究制定了《桑蠶品種國家審定條例》和《桑蠶品種審定工作細則》,成立了全國桑蠶品種審定委員會,落實了桑蠶品種審定計畫。由於程宜萍的全力支持,千方百計籌措經費,桑蠶品種審定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因而她被推舉為全國桑蠶品種審定委員會首任主任委員。1982年起又正式開展了全國桑樹品種審定工作。由於參與桑、蠶品種鑑定工作的同志們的努力,審定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軌。蠶品種的鑑定審定工作,已經收到可觀的實際成效。到1985年止,共鑑定了24對蠶品種。經審定合格並由農業部批准可供試養推廣的品種計7對。如菁松×皓月、蘇3×蘇4等新品種的繭絲質量都有了顯著提高,優於現行的品種,收到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有力地促進了良種選育推廣和品種更新的步伐。

同時她還十分重視蠶的良種繁育工作,如在國家計、經委和農業部領導的支持下,1978年起連續數年扶持各地加強蠶種場的建設,加速實現蠶種自給,以適應蠶繭生產發展的需要。1980年還親自主持召開了全國蠶種場生產座談會,會議就增加蠶種生產能力,提高蠶種質量和加強蠶種場經營管理等問題進行了研究。特彆強調蠶種生產質量第一的思想,要求採取有效措施,遏制微粒子病的蔓延,確保生產安全。

程宜萍多年來積極參與學會活動,曾擔任中國蠶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第三、四屆榮譽理事。中國農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她一向尊重知識,珍惜人才,真誠地關心和愛護知識分子,重視發揮他們的作用。她於1982年底一度中風,右側偏癱,右手不能寫字,就刻苦地練習堅持用左手寫字,與同行通信了解情況,仍念念不忘祖國蠶業生產的發展。她熱愛專業,事業心強,待人坦誠,平易近人,深受蠶業界同志的尊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