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華[青年作家]

黃建華[青年作家]

黃建華,青年作家,生於1994年1月1日,祖籍廣東汕頭市澄海區,畢業於澄海中學。作品散見於各種雜誌和報刊,2010年加入澄海文學社,2013年加入汕頭市作家協會。

獲獎經歷

作品先後在《汕頭特區晚報》、《澄海》等報刊、雜誌刊登。2010年獲得由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授予的獎金

2010年其作品《祖國,謝謝您》獲得由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舉辦的“語文月刊杯”大賽一等獎,並且被朗誦錄製成音頻在澄海人民廣播電台播放

2011年獲得由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廣播電視台授予的獎金多次在省、市級比賽中斬獲大獎。已於2013年11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個人散文集《種玉》。其作品短小精悍,文筆清新俊麗,富有書卷氣息而又不脫離生活,具有一定的可讀性。

創作之路

1994年1月1日,黃建華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鍾林毓秀的潮汕平原滋潤和培育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和名士,例如:潮州前八賢中的盧侗、張夔,潮州後七賢中的唐伯元,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哲學家史學家杜國庠,著名散文家秦牧。由於成長在富有文化氣息的氛圍中,黃建華在國小時便很喜歡看各種課業之外的“閒書”,例如《三國演義》《西遊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培養起了對文學的興趣,並逐漸從這些中外名著拓展開去,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提高寫作技巧。

2009年,黃建華在澄海文聯主辦雜誌《澄海》第40期上發表了首篇文章《嚮往》,這次發表的經歷極大激發了黃建華的創作熱情。

2010年,16歲的黃建華受到時任澄海文學社社長的廣東著名作家——陳仁凱先生的鼓勵和支持,破格錄取為澄海文學社社員,成為澄海文學社年齡最小的一份子,同年在《河岸之樹》發表文章《說潮汕工夫茶》和《人格的魅力》,在楹聯學會主辦的《澄海楹聯》上發表其撰書的作品。在加入澄海文學社期間,黃建華得到了諸多老師的指導,例如:時任澄海文學社主編(現為澄海文學社副社長)的廣東著名作家——謝初勤先生、廣東詩人——陳植旺先生。並在此期間,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尤其喜愛哲學和歷史書籍,包括黑格爾和克爾愷郭爾的部分書籍,在中國古代歷史書籍中,尤其喜愛《三國志》。

2013年3月,黃建華在《汕頭特區晚報》龍泉版面發表了散文《玉》。同年廣東文壇翹楚、老舍散文獎得主林淵液先生和詩人陳植旺先生共同推舉,加入汕頭市作家協會,再次成為年紀最小的會員。在此期間,開始閱讀歐洲作品,例如前英國首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邱吉爾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和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並且對歐洲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積極主動參加

廣東省文學創作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學習

陳劍暉教授的《當代散文創作的現實性問題 》

王十月教授的《長篇小說創作技法舉隅》

楊克教授的《網路文學發展脈絡與網路小說的幾種類型 》

伍方斐教授的《後現代詩歌寫作 》

蔣述卓教授的《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推進社會主義文藝大發展大繁榮 》

個人感悟

在談及到讀書這個話題的時候,黃建華這樣寫道:

“關於讀書,很多人問過我平時看的什麼書,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是個雜食的人,很多的領域我都看,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而且感興趣,就回去看,文學、音樂、繪畫、科技、宗教,世上好書千般萬種,每一本都有其特殊的價值。一個寫作的人,是不能夠被一種東西或是一個題材給限制住的,要走出去,看方方面面,看世態人情,嘗酸甜苦辣。一個寫作的人如何寫出好的作品?曹雪芹其實告訴我們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要寫文章,就先通世事,通世事,無妨雜食。美國文壇大師Henry Miller的作品放誕不羈而又極具洞察力,這也離不開他的生平經歷,也離不開他所研究的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比如星相學、禪宗和日本的浮世繪,前一刻還在坐在佛前坐禪參道,後一刻就到紅燈區撫摸女人的白臀玉乳,各種高雅和各種低俗的東西都裝在一個腦袋裡,和著寫作者自己鮮活的人生經歷,發酵著,醞釀著,等時日到了,就慢慢發出香味來,正如當年杜康釀酒,下動人王大禹,上撼天王玉帝。”正是由於“雜食”才形成了黃建華現在的風格。

散文集《種玉》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是黃建華自文學創作以來的一次重要的階段性總結,本書收集了作者部分在報刊、雜誌刊登的作品和大量的短散文。本書由四個小輯組成,作者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站在一個獨特而有趣的角度,寫了許多生活中看似平常之物和部分作者童年趣事,通過平實而簡練的語言,賦予了這些事物新的意義,展現了一個作者眼裡的奇幻世界。

第一輯:且看筆尖潑墨似畫

第二輯:黑暗給了燈生命

第三輯:舒展心中的那朵雲

第四輯:方寸天涯

第一輯收錄了:《玉》《且看筆尖潑墨似畫》《觀竹》《說貓》《說菇》《窗簾》《雌雄風起》《趣味》《天地書》《一萬與萬一》《牆畫》

第二輯收錄了:《黑暗給了燈生命》《我那藍藍的海》《墓園松葉》《閒說涼亭》《記憶木棉》《小巷憶舊》《西瓜地里的屠殺》《年輪》《沙中石》《柜子的聲音》《農家掠影》

第三輯收錄了:《平等塔》《一花一世界》《草蓆》《舒展心中的那朵雲》《面對墳墓》《一把傘可以撐得了多大的天空》《月嬋娟》《從出遊到心靈的皈依》《燃艾生煙》《嚮往》《吃茶去》

第四輯收錄了:《方寸天涯》《手刃一匹馬》《人格的魅力》《我所理解的酒》《生火》《摺紙成扇》《大仙》《玩磚人》《養鳥》《溪邊草》《百寶箱》

本書由拓撲學教授付本路作序,廣東詩人陳植旺先生作跋,評析了作家的創作風貌與散文特色。

付本路教授在序言中寫下:“讀罷黃建華的散文集初稿,讓我感到驚奇,一個學理的大學生,不僅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嚴謹,他還竟能將自然物象、日常情趣以及人生感悟記述描寫的如此生動形象、感情細膩、有文化內涵。”以及“他是學數學的,沒有經過系統的文學藝術作品的閱讀及表達能力的訓練,其散文的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文學修養、文化品格、唯美情趣,也是我所沒有想到的。”

在評析作品和談及感受的時候,付本路教授是這樣說的:

這部散文集無疑還留有學生的稚氣以及平凡的趣味,但是能夠感覺到的是這個年輕人對生活的熱愛。他言為心聲,由衷地表達這種愛。抒寫也是他追求的一種趣味,文學趣味。他善於挖掘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身邊的一物一事,延展開來,從中提升其美學品格或文化內涵。比如其中的《玉》一篇,由玉說開去,聯想到儒家君子以玉比德。君子性情寬厚柔順好比玉溫潤而澤,玉的質地、形狀顏色啟發著雕刻家、藝術家的靈感,玉從君神的崇拜轉到平民消災托福的器物,也傳承著古老的文化血脈。該文以文化視野觀照“物象”,使“物”有了深度的蘊含。《觀竹》在我看來是散文集中寫得好的一篇。作者既流露出古代詩詞家對竹的雅趣的同調,又囿於生活經驗層面的直觀感受,不喜“種植在院子裡的竹”因為它“精密安排”,透著“嬌氣”。“嬌生慣養的東西最不討人喜歡”。作者喜歡山林中的竹,因為它野性、有生命力,就連聲音也是不尋常的。此外像《趣味》、《貓》、《閒說涼亭》、《記憶木棉》和《摺紙成扇》生動形象,有生活情趣;《一花一世界》和《月嬋娟》有文學意境;《一萬與萬一》和《黑暗給燈生命》等蘊含人生哲理。

詩人陳植旺說:《種玉》定稿了,我是最先閱讀的讀者之一。其中有些篇什讀過了,我還有興趣再讀它兩三遍,比如《柜子的聲音》。寫一個柜子,若沒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來做作者與它的情感紐帶,該如何入手?全篇擬人手法來寫么,也不是!

《柜子的聲音》寫得非常細膩,近乎內心的一種喃喃自語。全文像一棵桃核,紋理清晰可見。體物之細,可圈可點。作者因有一個稍大的柜子,好友們便寄放了一些東西,接著他寫道:

有時候,放的東西多了,總有一些會碰到柜子的頂部,拖出來的時候,就能夠感受得到不順暢。再後來,我居然聽到了這個安靜的就像死去的柜子,居然發出聲音。那是底部輪子與輪子運行的鐵質軌道的摩擦聲,喔。它,似乎在告訴我什麼,卻又是不太願意說出口。

——這個柜子開始有了靈魂,再接下來,我期待看到柜子與作者會產生怎樣的感情關聯,果然,緊接著的一段,作者又這么寫:

其實這個柜子,它想要拒絕我,它真的想要拒絕那么多不屬於它的東西,可是,這柜子,總是要考慮到我的感情,它在向我屈服,在向我妥協,在認真的維繫著我們的關係罷了。在它實在是無法忍受與承擔來自於我的壓力的時候,它終於選擇了出聲,一種低悶的,帶有強烈反抗色彩的聲音,儘管是很低的聲響,但是憑藉著我對它的了解和感情,這可是極其容易感受得到。

柜子的聲音作者不會輕易忽略,隨時會為柜子而興起情感的波瀾,“大音希聲,我離得太近,覺得只是很小的聲音,實際上那聲響卻驚天動地。”讀到這裡,這個柜子已然牽動我的閱讀神經。柜子和柜子發出的聲音,總是那么容易被人忽視,一個尋常的柜子,作者看到的、寫出的,已不同尋常了。

等朋友們拿回寄放在柜子里的東西,作者聽到它“落寞的聲音”,是否它“對於友誼的反感後陷入了深深的落寞之後的人性回歸”?——到了此處,一個柜子漸漸鮮活起來。

我們看看作者如何收結全文的:

我終於,找到那些朋友,我終於自己主動開口,願意幫他們保管一些小東西。奇蹟的是,他們願意再次將他們的一些心愛之物交給我。我知道,這又是那個該死的柜子的魅力了,我的魅力是不至於如此的,它再次把聲音傳給我的朋友。後來,我就不願意再去頻繁地打開,鎖上後,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質量,這個柜子,裝了很多東西,有一些是應該珍藏一輩子的。

這篇文章用了一千六百多字,寫一個柜子,行文卻不是通過有很多情節的故事來展開,這使我稍稍感到驚訝。這還不是關鍵,也不能顯示出作文的獨到。此文寓意何在?柜子的象徵意味在哪?從結句“這個柜子,裝了很多東西,有一些是應該珍藏一輩子的。”我們嘗試去揣摩一下作者的寓意吧。這個結尾,不很高明,也絕不稚拙,因為它前面的那一千多個文字,不是虛設。——若論這個集子中文思細密之作,此其一。

黃建華的文章有意避開艱深的、華而不實的筆調,這是正道!《百寶箱》這篇千字文,文風樸實,行文乾淨利索,結構緊湊。文中由百寶箱講述到一件真事,一個老收藏家藏品被盜,好在他利用了人性的弱點,“人們總是對於箱子裡面的寶物感興趣,誰曾想到這箱子本身,是一件更值錢的寶物”,從而保住了箱子。老收藏家無意間向偷盜幽了一默,也向世人傳了一奇。

作者最後筆鋒一轉,“佩服完了,心中還是會突發奇想:要是賊子把箱子連同寶物一起抱走了呢?”這段話看似很不經意,實則暗藏波瀾,更深入地透視人心的不足,人性中黑暗的、無底的貪婪。

黃建華完成於國中階段的《人格的魅力》已初露了這種質樸的散文風貌。還有《玉》也約略如此。雖然它們的主題存在很大拓展的空間,比起那些寫得花拳繡腿的文章,這類文字更獲我心。

《平等塔》一文也以樸實的語言風格呈現。不同的是,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五台山上關於堆塔的見聞,注入了更多自己親歷後的感受。

佛塔在宗教上有它特別的意義,相對於我們常見的莊嚴高塔,作者見到“地面上,擺滿了很多石頭堆,走近一看,是一層一層疊上去的,最下面的一層,鋪了大塊的石頭,再往上就一層一層的減小,最上面再放上一顆小小的石頭,聽說這叫做瑪尼石堆,象徵著佛塔。” “重要的是,它能夠滿足人的精神需求,一座高大的塔,花費大呀,在經濟不發達地區,沒幾個人能夠造的起,這種石堆塔,就人人可以造了,而且從宗教的角度來講,效果是一樣的。這時候,我感嘆,這是創舉,這是眾生平等。”

平等塔,是作者給這種微小的塔的命名,我想,作者不是簡單地寫出平等在宗教上的意義,平等相處是人類社會一種非常普遍的精神需求,古今中外皆然。在當代社會,平等精神更是被廣泛重視的人際關係基礎。

對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寫出來的感受總是來得真切一些。《牆畫》寫兒時在牆面塗鴉:

隨著太陽的緩步西下,打在牆上的光,把牆染成種種其他的色彩,牆不是白的了,可是整體的圖畫看起來還是那么的美麗,甚至更加具有奇幻的色彩,南瓜的暈黃更加的真實,金色的鳥兒,羽毛更加的成熟,國王的皇冠更加的威嚴——我就是這樣王國的主人!

——這樣靈動的句子,在集子裡並不多見,所以當我讀到這裡,我的目光稍稍作了停駐,寫本文我還是願意把它摘錄下來,再欣賞一遍。寫作的時候,要時刻不忘讓自己的文心靈動起來,寫出來的文字才會新鮮活潑。

黃建華的文章結尾處比較優美的句子,能夠給人回味的句子比比皆是——

它不把目標一下咬死,遊戲神通,得到食物,得到歡愉,就這一點而言,人,很難企及。(《說貓》)

美好的東西需要藏起來,等著懂的人去明白。(《說菇》)

這究竟的一動一靜,就分布兩邊,卻彼此相知,就是因為這一張帘子。它是信使,應該時不時的拿下來洗洗,處在這交界地帶的信使,應該保持它的純潔,也給自己一個乾淨純潔的空間,難道不是這樣嗎。(《窗簾》)

一切的罪魁,應該是一把刀,可是,刀的後面是人,人的心裡,有毒,嫉恨之毒。(《西瓜地里的屠殺》)不執著於形式,簡單即茶者初心。(《吃茶去》)

黃建華[青年作家] 黃建華[青年作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