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壺俗

傳說明天啟年間,山下歙縣新任知縣聽說黃山雲霧茶泡在壺中,祥氣繚繞而上,並顯出一個美麗的姑娘用舌尖採茶的圖畫。於是他進京獻茶,但祥瑞之狀沒出現。皇帝認為欺君,怒斬了這個知縣,又下旨徽州府,要把製造邪說的鄉民處斬。徽州知府是個清官,不願濫殺無辜,急到茶鄉訪查。一個老茶農告訴他,黃山雲霧茶確實神奇,但茶葉要是穀雨當天采的穀雨尖,還要用砂壺、山泉水、栗樹柴燒的沸水沖泡,缺不可。知府攜帶一應材料進京,在殿上一試,果然祥瑞之氣中現出美麗的圖形。皇上撤回了聖旨,使黃山一帶的茶鄉百姓免遭了一場劫難。茶農們認為上過金鑾殿的砂壺、扁擔是救命之物,特別把壺看得非常珍貴,因之茶鄉自那時起就有供壺的風俗。
黃山除了有供壺的習俗,同時還有“掛壺認親”的風俗,而這個風俗又是從對歌試婚的風俗演變而來的。傳說,以前古歷三月三,山中青年男女便點起篝火對歌,對上後女的便到男家住一宿,來年三月三抱著孩子到男家正式結婚。如果連對歌三年還沒有生子的,只得進寡女村,一輩子不準結婚。後來這個風俗被一個俊美的茶姑打破了。這年三月三,茶姑對歌對上一個小伙子,卻不肯進男家門。她對小伙子說:“要是我這一夜不能懷孕呢?你看寡女村有多少受苦的姐妹。”她從懷中取了一隻茶壺給小伙子,說:“你要愛我,在穀雨那天把這隻壺掛在茶園的樹上。”穀雨那天姑娘們都在茶園採茶,又渴又累。茶姑說:“現在要有一壺茶解渴有多好!”姑娘們都打趣說:“除非天上神人愛上你,送你一壺水。”茶姑煞有介事地在茶叢中尋找,拿下了小伙子事先掛好的茶壺說:“大家快來喝啊。”姑娘們嘻嘻哈哈地喝起來,剩下的塞給茶姑,頑皮地說:“這是神仙的定情水,快喝。。”茶姑半嗔半嘻地說:“喝就喝,神仙敢來娶,我就嫁給他。”這時,那個小伙子走了出來,說:“誰拿了我的壺?”姑娘們更興奮了,說:“原來神仙是你,茶壺當媒人,你快娶茶姑吧!”老人們認為這是天意,就讓他倆結了婚。第三年生了個大胖小子。這樣,大家都認為“掛壺認親”比對歌試婚好,從此這個習俗就傳承下來了。
黃山有關壺的習俗真多,其中還有“吃茶講壺(和)”的風俗,又叫“吃講茶”,也就是喝茶講理,解決鄉鄰之間的糾紛。這個風俗也有一段傳說。元朝末年,朱元璋進軍徽州,遇到程、鮑兩姓糾紛、械鬥。朱元璋把兩姓的長輩請到軍營,沏茶款待。因軍營的茶具不多,兩姓人等捧來茶具,大家不由得評價起茶壺茶具來,氣氛緩和多了。朱元璋說:“你們的山是名山,茶是名茶,壺是名壺,爭執械鬥實在與‘名’字不相稱啊。”兩姓聽了很慚愧,各自作了檢討。軍師劉伯溫站起身說:“鄉親們,這個‘吃茶講壺(和)’使大家消氣為友,真好。”第二天朱元璋大軍離境,兩姓夾道相送。從此“吃茶講壺(和)”的風俗便傳了下來。
除以上的壺俗外,黃山還有“以壺還壺”的風俗。黃山人珍惜的禮物是茶壺。這壺不管產在哪裡,越遠越珍貴。回贈的禮品除了同樣有壺外還另有好茶葉。這個風俗據說始於明末清初,與金陵名妓董小宛兩上黃山有關。第一次,董小宛是拜訪雪莊和尚,切磋畫藝,臨走時雪莊送她一幅《雪天品茗圖》和一隻茶壺。說來也巧,小宛回去後,一個景德鎮的瓷商知道她愛壺,就別出心裁地燒了一套半個雞蛋大小的微壺送給小宛。董小宛二上黃山時,就把這套精巧的微壺送給了雪莊。黃山有個茶農給雪莊擔水劈柴10 年,孩子滿月,雪莊又把小宛送給他的壺送給了孩子。從此以壺還壺,以壺作禮的風俗流行開來。黃山至今還流傳一首民謠:“黃山茶鄉民風淳,珍貴禮物是茶壺,人生交往薄財利,一片冰心在玉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