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墓村

黃墓村

黃墓村位於南陵縣北部,下林都圩西南部,位於許鎮鎮西端5公里處,三獲公路穿插而過。街南有黃蓋墓。鎮上設定渡口,故名黃墓渡。2014年村轄15個村民組,有人口3322人,耕地面積5439.84畝,水面2100畝。 原為黃墓鎮,2003年併入許鎮鎮,成為黃墓村。

歷史淵源

原黃墓鎮是三國時期吳國黃蓋大將戰死後,東吳君主,為表達對一代豐功大將的敬重,特將他厚葬於南陵縣與繁昌縣交界處的郭城(1939年的南陵縣黃墓鎮郭城大隊),那裡有清水秀美的漳河每日淙淙流淌,更有風景迷人的馬仁渡風景區的群山守望。吳國君主將那時一繁華重鎮郭城更名為黃墓鎮(黃蓋捐軀墓葬於此)。

黃蓋墓 黃蓋墓

傳說黃蓋曾在黃公渡訓練水軍,幫助當地百姓興修水利,對南陵這塊土地充滿了深深的厚愛,也深得黎民百姓的崇敬。南陵是他仕途騰達的起點,也是他長眠之地。據民國《南陵縣誌·卷七輿地》記載:“丹陽都尉、偏將軍黃蓋墓:在下北鄉黃墓渡東,邑人歲祀黃將軍於此。康熙辛丑,知縣宋廷佐修其兆域,為文立石以表之。相傳其子孫今更王姓。”是說在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宋庭佐在南陵知縣任上,曾重修黃蓋墓,並於墓前立碑撰《黃將軍墓碑記》:“南陵之有黃墓,舊傳吳偏將軍黃蓋公覆葬地,在北郊三十里外,與繁壤接而介大河,有渡,即名黃墓。兩邑志皆同……”這說明黃蓋墓之說早而有之。  

發展變革

原黃墓鎮位於南陵縣北部,下林都圩西南部。街南有黃蓋墓。鎮上設定渡口,故名黃墓渡。

清代屬新美鄉,宣統二年(1910年)屬下北鄉。民國28年(1939年)置黃墓鄉,屬黃墓區。解放初,鄉名沿舊,建黃墓、永元、郭城、丁塘、洋河 、新塘、中塘行政村,屬黃墓區。1950年2月廢鄉,行政村不變,屬第九區。1952年設黃墓、郭城、新中3鄉,1956年1月合併為黃墓、洋河2鄉,均屬黃墓區。1957年2月合併為黃墓鄉,屬許鎮區。1958年9月屬奎湖公社。1961年9月建立黃墓公社, 1984年3月改公社為黃墓鄉,1985年2月改黃墓鎮,均屬黃墓區。

1992年撤區並鄉,仙坊鄉併入黃墓鎮, 1996年,黃墓鎮面積57.8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轄丁塘、郭城、黃墓、渭塘、新中、龍潭、許鎮、清城、東風、星火、馬仁、張橋、孟太、長青、仙南、仙北16個行政村, 2003年,撤銷黃墓鎮、奎湖鎮、東塘鄉、太豐鄉,設立許鎮。由此,黃墓鎮成了黃墓村。

隨著開放的深入,國家公路網建設得越來越通暢。特別是205國道在黃墓渡以東的四公里處通過,那裡很快興起了一個集鎮——許鎮。這時候,從事運輸的人們資本也雄厚起來,他們陸續丟棄水路掛槳船而改用機動車運輸。自2005年以後,大漳河裡幾乎沒有掛槳機船運輸了,人們物資交易,大多數改在了四公里以外的許鎮。黃墓渡因為公路交通不暢,於是,老鎮像蒼老的人,很快衰落;而許鎮卻奇蹟般地繁榮起來。

黃墓現狀

黃墓村位於南陵縣境北,下林都圩西南部,許鎮鎮西端5公里處,三獲公路穿插而過,有著名的黃墓渡碼頭,地面高程6.5~8.6米,西臨漳河。境內湖泊眾多,較大的有洋河、西沖湖、義興湖、新中塘、龍骨塘等。水面占總面積的22.1%。村轄15個村民組,現有人口3322人,耕地面積3600畝,水面1800畝,村莊規劃整齊,渠相通,路相連,自來水安裝率達6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60%,程控電話安裝率達98%。主要以水稻種植為主,2010-2014年來,食用茵和水產養殖發展較快,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引進菸葉種植項目,試種推廣,取得良好效果。

農作物以雙季稻為主。1990年產糧8804噸,油菜籽年產96噸。養殖水面6935畝,年產鮮魚64.2噸。黃墓渡(自然鎮)歷為農、漁產品集散地。土特產有圩豬、洋河藕。工廠有紡織機械廠、印刷製版廠、鋼砂廠、優質米精加工廠等9家,年產值167.3萬元。有黃墓到許鎮埠公路,與蕪(湖)南(陵)公路相接。漳河水運上抵縣城,下達蕪湖市,黃墓渡設航管站。

黃墓村有國中1所,許鎮農職業高中1所,國小7所,在校學生2165人。有衛生院、文化站、廣播站、影劇院。古蹟,街南有黃蓋墓。鎮上設定渡口,故名黃墓渡。還有神墩頭、郭城寺印紋陶遺址(含窯址)、古清溪庵。

黃墓圖冊

黃墓風光2 黃墓風光2
黃墓風情 黃墓風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