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黃人祥,字瑞生,化名黃瑞紳、黃子仁、黃瑞卿、王振榮等,安徽省六安縣黃澗河沙家灣村人;生於1904年8月,卒於1930年9月20日,年僅26歲。
人物經歷
1918年秋,考入六安省立第三甲種農業學校,受進步教師朱蘊山、沈子修、桂月峰等人和“五·四”運動的影響,積極投身革命,閱讀了大量進步書刊,參加學校組織的“中國革命小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五·四”運動期間,為了鬥爭的需要,“三農”成立了學生會,黃人祥先後任學生會副會長、會長,與翟其善、桂伯炎、吳岱新等人積極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為使鬥爭持久堅持下去,他與“三農”學生會其他同學,發起組織“六安學生聯合會”。為喚起民眾,把反帝反封建鬥爭進行到底,在沈子修、朱蘊山等人的支持下,組織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到工、農、商民眾中宣傳演講,號召民眾抵制日貨。在聲援“六·二”學潮、反對第三屆省議會賄選和驅逐六安縣知事駱通等鬥爭中,黃人祥均一馬當先,表現了高度組織才能和反帝反封建的鬥爭精神。民國10 年,加入六安縣農民協會,成為六安農民運動的骨幹。
投身革命
1924年,考入國立西北大學,1925年因參與領導反對陝西省封建勢力的鬥爭,被開除學籍,是年夏,入北京勵群學院補習英語,後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大學農藝系。
黃人祥在國立北京農業大學求學期間,經歷了三·一八慘案,他是抗議八國最後通牒、要求驅逐八國公使、廢除不平等條約請願鬥爭中國立北京農業大學請願隊領隊之一。他率領本校學生走上街頭,高呼口號,遊行示威,同段祺瑞反動執政府的軍警進行了面對面的鬥爭。在反動軍警對愛國學生進行血腥鎮壓的緊急時刻,他毫不畏懼,鎮定自若地指揮遊行隊伍撤退,並不顧個人的安危,親自奔走各醫院,慰問受傷同學,處理善後工作。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任中共北農大黨支部書記和共青團支部書記。
三·一八慘案發生後,中共北方區負責人李大釗同志決定將一些身份暴露的同志調離北京,黃人祥和其他17位黨員同志被送往黃埔軍校學習。在廣東,他參加了東征戰役。不久,他被調到黨中央機關工作。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為加強中共江蘇省委的領導,他又被調到中共江蘇省委工作。
1928年5月,中共南京市委遭到敵人第三次大破壞。為了恢復中共南京市委,以李富春為首的中共江蘇省委決定由黃人祥擔任中共南京市委宣傳委員。同年9月,他化名黃子仁,到蔣介石的統治中心開展地下工作。他很快重新建立了3個黨支部,黨員有43名。這年12月,中共江蘇省委再次改組中共南京市委,他繼續擔任宣傳委員。到1929年2月,中共南京市委所屬黨組織恢復到18個黨支部,有黨員158名。
1929年4月,由於中共南京市委主要領導成員變動較大,中共江蘇省委決定由他負責中共南京市委的所有工作。他受命後,秘密地開展了工作。
被捕犧牲
1929年6月,由於叛徒王昭平的出賣,黃人祥被捕。
在敵人面前,他表現出高尚的革命情操和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在獄中,他針對敵人虐待被捕人員一事,組織獄中同志同敵人展開了尖銳的鬥爭,一面組織獄友同敵人進行面對面的鬥爭,爭取改善政治、生活待遇;一面利用抗訴狀這一合法手段,與敵人進行堅決鬥爭。
他在江蘇高等法院做出判決之後,立即抗訴至中華民國最高法院。雖然抗訴未獲勝,但表現了他雖身陷囹圄,可革命鬥爭不動搖的高貴品質。從被捕入獄到英勇獻身,敵人始終沒有從他的嘴裡得到一點黨的秘密。
1930年9月,黃人祥與共產黨員張惠如、傅天柱、夏東山、郭振青等人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他的事跡陳列於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