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衣饊子

麻衣饊子

麻衣饊子是以小麥面、白砂糖為原料而製成的的油炸類糕點,其狀如“千鈞扣”,色澤金黃,表層為芝麻糖衣,內里灌滿糖飴,味道甜潤而柔膩。陸良麻衣饊子以其“香、脆、酥、甜”的特點而聞名,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陸良縣地方傳統風味食品,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基本信息

來源典故

麻衣饊子 麻衣饊子

相傳明朝時期,陸良縣三岔河街上有許多人家做“糖饊子”在街市上賣。最初是用糖水浸煮,因而又叫“水饊子”。一天晚上,有一家人正忙著做饊子,麥面已所剩無幾,主人一不小心把手邊的一盞油燈撞翻了,半盞菜油全潑在麵團上。主人心想:“反正饊子離不了油”,就把它揉和在麵團里,扭成麵團下鍋煎炸。等撈起來放進糖稀里煮後才發現,這些攙雜進燈油的饊子,顏色偏黑,不如平常鮮黃,賣相不佳。主人後悔不已,便一一揀了出來,並順手拈了一個嘗嘗,哪知其又香又酥又脆,更奇特的是,麵團心裡灌滿了飴糖,甜潤柔膩,舒心爽口!

次日,主人就在擺攤時將這些饊子當作樣品,請過往的顧客們都嘗上一個。顧客們無不嘖嘖稱好,紛紛要求主人專門做這種饊子來賣。主人依從顧客們的意見照辦了,但是做出來的饊子總是僵硬實心,中間灌不進糖稀去。經過反覆尋思,主人終於從打翻的油燈上悟出了名堂:若要灌進糖稀,麵團里少不了油,因為麵團里加油後,能起到分離疏孔的作用,再經油炸後,放入糖水一煮,糖稀便沿孔滲灌進去了。雖然找到訣竅,但攙入菜油炸出來的饊子,還是不如撞翻油燈那次的好。日思夜想,最後才悟出麵團和油兌合的比例要得當。為此,主人反覆試驗,才告成功。後來,又不斷改進制作工藝,將饊子穿上“芝麻犢衣”,便取名“麻衣饊子”。人們還根據它的特徵,贈一美名“血灌腸”。

分類

如今的陸良麻衣饊子主要分為兩類,即水饊子和乾饊子。

水饊子色澤偏黑,外表發亮,味道較為柔滑,但略微油膩。

乾饊子色澤呈乳白或白色,味道較為厚重,但不夠柔滑。

飲食文化

在陸良壩子裡,廣泛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

陸良特產三樣奇,

名目變換各不一。

密香梨原叫細皮梨,

風參子又叫金線魚。

有樣東西最有趣,

水饊子變成糖麻衣。

這首民謠道出了陸良三宗風味特產,即密香梨、金線魚、麻衣饊子。解放前,這三物齊全,遠近馳名,是饋贈親友、款待佳賓、逢年過節難得的美食和禮品。

如今,陸良三大風味特產,由於人為的、自然的種種原因,金線魚已經絕跡,蜜香梨樹也面臨老化,只有麻衣饊子得以發揚光大,並銷往各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