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強化免疫

麻疹強化免疫

為貫徹落實《2006-2012年全國消除麻疹行動計畫》,實現2012年麻疹發病率控制在1/100萬以下的目標,近年來,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本地對麻疹的控制需要,在短時間內對規定的年齡組人群進行麻疹疫苗的強化接種,這是短時間內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斷麻疹病毒傳播的有效手段。這就是麻疹強化免疫。實施免疫規劃是控制乃至消滅傳染病的主要策略。2005年我國所在的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所有國家承諾到2012年實現消除麻疹的目標。消除麻疹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是組織開展麻疹疫苗強化免疫。

簡介

實施免疫規劃是控制乃至消滅傳染病的主要策略。2005年我國所在的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所有國家承諾到2012年實現消除麻疹的目標。消除麻疹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是組織開展麻疹疫苗強化免疫。為貫徹落實《2006-2012年全國消除麻疹行動計畫》,實現2012年麻疹發病率控制在1/100萬以下的目標,近年來,
麻疹疫苗 漫畫麻疹疫苗 漫畫
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本地對麻疹的控制需要,在短時間內對規定的年齡組人群進行麻疹疫苗的強化接種,這是短時間內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斷麻疹病毒傳播的有效手段。這就是麻疹強化免疫(以下簡稱麻疹強免)。

執行標準

對規定年齡組人群不論是否接種過麻疹疫苗或是對沒有患過麻疹的,都接種1劑麻疹疫苗。

適用條件

從上述麻疹強免的執行標準來看,這是一種粗放的、一刀切式的公共衛生策略。上世紀80-90年代,我國的預防接種工作做的不是太規範,人群麻疹疫苗接種率普遍不高且缺乏書面接種記錄證明,對人群進行書面接種記錄驗證後對無接種史者進行接種在操作上反而顯得繁瑣。因此對規定年齡組人群無論接種史都接種1劑麻疹疫苗有利於簡化接種流程和迅速提高該人群的麻疹免疫力。可以說,麻疹強免只是在特定背景條件下的一種公共衛生行動,其粗放和一刀切的本質決定了其不能作為一種常規的疾病控制手段。

局限性

常規接種麻疹疫苗者無需多接種

進入21世紀後,我國的預防接種工作越來越規範,多數公眾對於打預防針也越來越認同,因此兒童的2劑次麻疹疫苗接種率(統計接種劑次時,麻疹疫苗、麻腮風疫苗、麻風疫苗、麻腮疫苗均計算在內)也維持在較高水平(90%以上)。並且更重要的是,國家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接種麻疹疫苗均在預防接種證上留有書面記錄。麻疹強免則是將所有兒童視為未種狀態,導致90%的已種兒童被10%的未種兒童所累而多接種了1劑麻疹疫苗。多接種1劑麻疹疫苗對於已種兒童避免罹患麻疹基本沒有好處,因為按正常接種程式接種2劑次者已經有95%對麻疹產生了免疫力。專家普遍認為人群中95%有免疫力即可阻斷麻疹傳播,多接種1劑麻疹疫苗或許可以將人群免疫力提高到98%,但多接種1劑麻疹疫苗付出的社會成本和可能增加的不良反應風險要遠遠高於3%的免疫力提高效果。

無法覆蓋全部發病人群

2010年9月即將開展的麻疹強免對象是8月齡-4歲(部分地區為8月齡-14歲)兒童,截止2012年累計強免對象數將達到1.3億(2011和2012年會繼續麻疹強免)。我國2009年的麻疹發病率不低於30/100萬,麻疹病例中52%為<8月齡和>14歲人群,如果麻疹強免確實能夠避免8月齡-14歲兒童的發病,也只能將麻疹發病率降到15/100萬,距離1/100萬的消除麻疹標準還有很大的距離。沒有理由認為針對8月齡-14歲兒童的麻疹強免能夠降低其他人群的麻疹發病率。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10%的未種兒童仍然沒有接種到麻疹疫苗的可能性很大,因為預防接種人員正在忙於應付為90%的已種兒童接種,無法更好地發現10%的未種兒童。

已部分替代常規接種

我國許多地區的基層接種人員的經濟收入低,麻疹疫苗是免費疫苗,接種麻疹疫苗沒有差價收入,國家補貼的每劑次3元也遠遠不夠基層接種人員付出的成本,這些地區常規的2劑次麻疹疫苗接種率很低。由於麻疹強免有國家經費支持,這些地區就偏廢了常規接種工作,反而依靠每年的麻疹強免來提高接種率和控制疫情。我國的脊灰疫苗強免已經持續了10多年,許多孩子都接種了10次以上脊灰疫苗(按標準接種程式,脊灰疫苗只需要4次);我國麻疹強免也輪換著不同省份做了許多年。在麻疹強免過程中,由於對接種率低的人群接種後確實可以暫時有效控制疫情,強免看似效果很好。但是,這些地區過了幾年後,新出生人群還是接種率低,疫情會捲土重來,這時就不得不再進行強免,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知情同意的倫理問題

麻疹強免作為一項全國性的公共衛生運動,可以引起社會公眾對於消除麻疹的關注,有一定的宣傳作用,一些未種兒童的家長可能會因為社會性宣傳動員而前來接種麻疹疫苗。但是,這種效果不能抹殺一個基本的科學事實,即接種過2劑麻疹疫苗者沒有必要再多接種1劑。預防接種需要簽署知情同意書,如果知情同意書中沒有告知兒童家長“接種過2劑麻疹疫苗者可以不接種”的科學事實,則意味著違反了倫理學原則。

群體性接種的巨大風險

2010年的麻疹強免涉及近9000萬兒童,要求在10天內完成對該人群的接種,並且接種率達到95%。這意味著此次麻疹強免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群體性接種,與2009年的甲流疫苗接種量相當(後者是在幾個月內完成的,單位時間接種人次遠低於麻疹強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8年人群年死亡率為7‰,假設強免對象的年死亡率僅為1‰,則在9000萬兒童在強免之後10天內死亡數將為9000萬×1‰×10天/365天=2465人;假設2465人中死於顯而易見的原因比例占95%,則仍有123人(2465×5%)將在接種後10天內不明原因死亡。這些不明原因死亡全部是巧合,但如果新聞媒體報導了這樣的接種後死亡事件,則將使麻疹強免陷入困境,並將再次引發公眾對預防接種安全性的質疑。

科學策略

查漏補種

在當前的預防接種背景情況下,持續開展對未種人群的麻 各地麻疹強化免疫啟動
疹疫苗查漏補種是一種更好的策略選擇。這種策略依據公認的科學事實,對沒有接種過2劑的人群進行麻疹疫苗補種,能夠真正提高了人群的免疫力,避免了大量的無用功,也避免了群體性接種中存在的風險。

常規接種

需要做麻疹強化免疫意味著最基礎的工作還沒有做好——保證兒童2劑次麻疹疫苗的常規接種。政府應該研究常規接種工作沒有落實的真正原因,從制度上保證基層接種人員能夠按國家規定的接種程式為適齡人群提供2劑次常規的麻疹疫苗接種服務,才是能夠最終消除麻疹的保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