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叔謀

麻叔謀

麻叔謀,民間傳說人物,不見於正史記載,隋朝官吏。隋煬帝時期的開河督都護,負責督造大運河,但因吃人而臭名昭著。事發後麻叔謀被人告發,朝野震驚,隋煬帝派大將來護兒把他逮捕,以“食人之子、受人之金、遣賊盜寶、擅易河道”等罪名將其腰斬,陶榔兒兄弟也同時正法。但在《說唐》中,麻叔謀是被雄闊海殺死的,撕成了兩半。《隋書》無傳,麻叔謀開河官職又在議下,《隋書》不見著錄自不足怪。《隋書》煬帝時大將勇將常見者不過上十人,麻叔謀未入高品,自不著録。

基本信息

吃人事件

麻叔謀麻叔謀
隋煬帝下詔開汴渠,麻叔謀被任命為開河督都護。麻叔謀到達寧陵後患病,臥床不起,求醫診治,醫生說必須用肥嫩的肉蒸熟後加入藥物,一起服食。麻叔謀讓人找來幾支羊羔,同杏酪、五味子一同蒸食,名為「含酥臠」。鄉村百姓前來獻羊羔約有幾千人,麻叔謀收下羊羔,給了他們優厚的報酬。

寧陵縣下馬村有個叫陶榔兒的,富有錢財但為人凶暴,陶榔兒家的祖墳靠近河道,害怕挖河時被發掘,就偷了人家一個三四歲的男孩,覺得殺死後砍掉頭和腳,蒸熟裝入食盒獻給麻叔謀。麻叔謀吃著這肉,香美異常,覺得和羊羔肉味道不同,十分滿意,就下令讓河道在經過陶家墳地時繞了個彎。陶榔兒兄弟感謝麻叔謀的恩德,繼續偷盜小兒蒸熟獻給麻叔謀來討賞。其他百姓得知陶氏兄弟的行為,也效法他們,偷盜鄉間小兒換取賞賜。

當時,附村莊接連丟失小兒達數百名,到處可以聽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哭聲。於是,當地凡是有小孩的人家,都特製一個大木櫃,用鐵皮裹縫,夜裡就把小孩藏在櫃中,用大鎖鎖牢,而且全家人點著蠟燭值班看守。到天亮打開柜子,若小孩還在,全家老幼都一一慶賀。即使如此,丟失小兒的事件仍然不斷發生。

事發後麻叔謀被人告發,朝野震驚,隋煬帝派大將來護兒把他逮捕,以「食人之子、受人之金、遣賊盜寶、擅易河道」等罪名將其腰斬,陶榔兒兄弟也同時正法。

麻叔謀吃人的事不少書籍都有記載,明末阮大鋮的傳奇《牟尼合》中也寫了這樣的情節。

其實,醫生給麻叔謀開的藥方並不是人肉,麻叔謀因宵小諂佞之的蒙蔽而改食人肉,一吃上口就不可收,因而以吃人的惡跡名留史冊。但在《說唐》中,麻叔謀是被雄闊海殺死的,撕成了兩半。

原文

闊海上馬,同眾百姓殺出城來,遇著麻叔謀提兵前來,闊海上前大叫道:“麻叔謀這狗官,快快下馬受縛,免得爺爺動手!”叔謀大怒,也不回言,把手中刀劈面砍來。闊海把雙斧噹啷一架,叔謀兩手酸麻,把刀又一砍,哪裡是闊海對手?把斧分開刀,扯住刀柄,一聲響捻做兩段,登的一腳,把馬頭幾乎踢下。當下闊海把馬頭幾乎踢下,叔謀倒撞下來,被雄闊海提過,一斧砍作兩段 。

與媽糊

影視劇中的麻叔謀影視劇中的麻叔謀
在鹿邑,好多人們習慣稱媽糊為‘媽糊子’。其實這與隋朝開挖運河的麻叔謀有關係哩。
過去,鹿邑人們哄小孩哭鬧時要哄不好,就嚇小孩子說:別鬧啦,再鬧‘麻鬍子’來了。小孩聽後立馬不敢哭鬧了。其實,‘媽糊子’應該為麻鬍子,就是《開河記》上所載的,給隋煬帝開河,蒸死小兒的麻叔謀;正確地寫起來,須是“麻鬍子”。
當年隋煬帝下詔開汴渠,麻叔謀被任命為開河督護。他到達寧陵後患病,臥床不起,求醫診治。醫生說必須用肥嫩的羊肉蒸熟後加入藥物,一起服食。麻叔謀讓人找來幾隻羊羔,同杏酪、五味子一同蒸食,名為“含酥臠”。鄉村百姓前來獻羊羔約有數千人,麻叔謀收下羊羔,給了他們優厚的報酬。寧陵縣下馬村有個叫陶榔兒的地主,家財萬貫卻為人凶暴,他家的祖墳靠近河道,害怕挖河時被發掘,就偷了別人家一個三四歲的男孩,殺死後砍掉頭和腳,蒸熟裝入食盒獻給麻叔謀。麻叔謀吃著這肉,香美異常,和羊羔肉味道不同,十人滿意,就下令讓河道在經過陶家墳地時繞了個彎。陶榔兒兄弟感謝麻的恩德,繼續偷盜小兒蒸熟獻給麻叔謀來討賞。
結果麻叔謀吃上癮了,其他什麼也不想吃了,非吃蒸的小孩子肉不可;可是寧陵一帶小孩子被他吃了好多,嚇得當地百姓都把小孩子藏起來了,就這還有丟失小孩的,但麻叔謀就有斷餐的時候了,就有人給他出注意,去鹿邑偷小孩吃,結果麻叔謀就派人去鹿邑偷小孩回來蒸著吃。就這樣鹿邑當時好多人家的小孩接二連三的丟失,報官官不敢過問,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有把小孩子藏起來,並哄嚇小孩子:別哭,麻鬍子來了,聽見就不能抓去蒸蒸吃,結果小孩聽說麻鬍子三字嚇的一聲也不敢哭了。
後來鹿邑老君爺顯靈施法告知了隋煬帝,隋煬帝本來是昏君,見老君爺顯靈給他,不敢怠慢,就以“食之人子,受人之金,遣賊盜寶,擅易河道”等罪名懲治麻叔謀,派大將把他逮捕處死,陶榔兒兄弟也同時正法。
麻叔謀處死後屍體交給鹿邑的老百姓處理,鹿邑老百姓對麻叔謀是千仇萬恨,沒有一個不想吃他肉喝他血的,可是人太多分不過來,就有人想個法子,把麻叔謀剁碎燉湯喝就人人有份了,就這樣,把麻叔謀剁碎扔進大鍋,可是人太多,加水多湯就稀了,人們又想個法,把浸泡的黃豆、小米磨碎成沫,取汁放入這個大鍋,於是人們都喝上了麻鬍子湯,才解了一些心頭之恨。
自那以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件事,就把浸泡的黃豆、小米磨碎成沫,取汁煮成的湯叫麻鬍子湯,即好喝又解氣,所以鹿邑人民都愛喝這個,後來慢慢把‘麻鬍子’寫作‘媽糊子’(本來這個湯色味不亞乳汁,稱媽(俗指奶水)糊也不為過),不在提‘麻鬍子’了,以防噁心人的胃口。

作品描述

魯迅《二十四孝圖》
自從所謂“文學革命”以來,供給孩子的書籍,和歐、美、日本的一比較,雖然很可憐,但總算有圖有說,只要能讀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別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北京現在常用“馬虎子”這一句話來恐嚇孩子們。
或者說,那就是《開河記》上所載的,給隋煬帝開河,蒸死小兒的麻叔謀;正確地寫起來,須是“麻鬍子”。那么,這麻叔謀乃是胡人了。但無論他是什麼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還有限,不過盡他的一生。妨害白話者的流毒卻甚於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裡。——《二十四孝圖》

歷史評價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徵發民工五百餘萬人,命將軍麻叔謀開運河,自大梁至淮口,趁機貪墨,收宋襄公、宋偃王(疑宋偃王為徐偃王之誤)鬼魂之賄,應允不傷害其墳墓,乃擅自改變開挖線路。又常蒸食民間小兒。後奸贓敗露,被腰斬。——《說郛·開河記》
隋書·煬帝紀》載,大業元年建設東京,營顯仁宮,皆載主持大臣姓名,而開通濟渠(即運河)不載主持者。《通鑑》載主持者為尚書右丞皇甫議,非麻叔謀。《隋書》無麻叔謀傳,他處亦不見麻叔謀其人,故疑其人其事為小說家虛構,不足信。
但顏師古《隋遺錄》有麻叔謀。據此,則麻叔謀又實有其人。此書《隋書·經籍志》、《唐書·經籍志》未著錄,始見於《宋書·經籍志》,又可懷疑為唐宋間偽訛之書,不足信。但歷代《經籍志》失錄,後代始出之書亦有,又未可斷然否定為偽托。
唐昭宗時宗正少卿李匡文《資暇集》卷下有《非麻胡》條云:
"隋將麻祜性暴酷,煬帝令開汴河(即運河之西段),積威既盛,至稚童望風而畏,互相恐嚇曰麻祜來。童稚語不正,轉祜為胡。"
文指當時民間稱麻祜為麻胡系音訛;但麻祜為將軍為開河者,性暴酷,與《開河記》又吻合,祜字叔謀乎?
主持大臣皇甫議官位在令·僕射·左丞之下,《隋書》無傳,麻叔謀開河官職又在議下,《隋書》不見著錄自不足怪。《隋書》煬帝時大將勇將常見者不過上十人,麻叔謀未入高品,自不著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