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蓬萊水美宮
明洪熙元年(1425年)八月初一,神像被民眾安奉在興一里上地鄉(今蓬萊鎮上東村)水尾岩壁的石獅喉內供奉。清代建宮崇奉,為土木結構,“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破壞。1982年,當地信眾重粉金身。1991年後,旅外僑親及當地信眾先後捐資興建了宮地的沿溪堤岸、上下石埕、六角涼亭、金亭水尾橋亭,開通了自植洋通往景區的2.34公里的公路,並於2000年鋪設了水泥路。今宮主殿前有六角形拜亭,石柱支撐,重檐翹脊,雕樑畫棟,華麗壯觀,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宮聯有:“地豈桃源,水口宛然洞口;林非棠樹,麻公勝似召公。”每年農曆八月初一為“佛生日”,村內外信眾,焚香點燭,設醮演戲,十分熱鬧。2006年春,泉州嘉龍房地產公司莊凌又捐資120萬元,委託水美宮管委會興建龍美殿,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殿內有聯曰:“龍播夢音陶性情;美傳佛義度心明”,“上智水美山明澗秀;麻三相公廟顯神靈。” 水美宮以岩峰為屏,依山面溪,秉龍脈之靈氣,沐古洞之雄風,鐘山川之靈秀,自建以來,香火鼎盛,聞名遐邇,並遠播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