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典故
《毛詩正義》註疏中說:“麟、身,馬足,牛尾,黃色,圓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鍾呂。”《大戴禮記》:“毛蟲三百六十,而麟為之長。”
《禮記》將“麟、鳳、龜、龍”,謂之“四靈”,而麟為“四靈之首,百獸之先”。有的把麒麟說成吐玉書,身上右翼,能從日月飛。被命名為天上星宿,成“五行之精”,“麒麟斗,則日月蝕”。以及麒麟屬無種而生、世不恆有,可活三千歲。麒麟性溫良,“不履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所以被認為是“仁獸”。“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或“王者至仁則書”。麟的出現,認為是聖王之“嘉瑞”。《漢書・終軍傳》:“從上幸雍,獲白麟,一角,五蹄。”漢武帝因幸雍獲麟,更改年號,築麒麟閣並賜諸侯白金。宋太宗得麟,宰相、群臣來賀。麒麟作為仁獸,故在古代裝飾中常見運用。如山東武氏祠畫像石;漢《麒麟碑》、《山陽鱗鳳碑》;陝西綏德漢墓畫像石等上面的,其形都象鹿,頭生一角,角上有圓球(有的為三角狀),以示有肉。北魏《元暉兆志》四神外,另有一獸,馬蹄、牛尾、頭生一角。北朝至隋的銅鏡紋飾,有獸作吐書狀,與麟吐玉書相合。宋李明仲《營造法式》中的,出現了“麟”身,軀體變為獅、虎式的猛獸形。明清時,以麒麟作為裝飾紋的更多,有的頭、尾漸變成龍狀有的蹄也變成為爪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