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據《舊唐書.杜亞傳》中說:「江南風俗,春有競渡之戲,方舟前進,以急趨疾進者為勝。」中唐時期的張建樹有首《競渡歌》曰:「鼓聲三下紅旗升,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千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相望木如瞬。」描繪了江南龍舟競渡畫圖。而留存至今的「鹽步老龍」是全國最長壽的龍舟,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宣德七年,至今已有580年。
「鹽步老龍」的傳承人邵巨熙(熙叔)謙虛地表示,他並不是什麼傳人、後人,他只是一個 「鹽步老龍」的追隨者,基於對老龍的熱愛,他這三、四十年來都一直對「鹽步老龍」的活動熱心參與,對老龍的歷史和故事都了如指掌,因此,熙叔被很多人稱之為「鹽步老龍」的傳承人。
熙叔說,「鹽步老龍」全長36.8米(不包括龍頭、龍尾),重約四噸,座位68個。它表現在資格老、姿態老和形態老三大特點。資格老指的是數百年來,老龍在珠三角河道上一直是眾多龍舟的長者,每年除了受廣州市荔灣區的泮塘小龍的探訪尊重外,還有不少龍舟慕名拜訪;而姿態老指的是,「鹽步老龍」100多年來沒有參與過傳統的龍舟競渡比賽,每逢龍舟競渡,它都只作游龍表演;形態老是指老龍頷長白須,在珠三角眾多龍舟中,長須的不多,長白須的更是絕無僅有。
作為珠三角賽龍奪錦的明星,幾百年來發生在鹽步老龍身上的故事引人入勝,而它與廣州荔灣泮塘小龍在470年前曾經結下一段「父子情」則更是佳話。
據悉,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年端午珠江龍舟賽,已經100多歲的鹽步龍舟和泮塘五約龍舟進入決賽,在決賽當天,臨近終點,鹽步老龍眼看奪標在即,不料泮塘五約的龍舟站龍頭的人一個魚躍撲下水去奪了錦旗,隨後以冠軍名義領了獎品燒豬。泮塘龍舟隊回家鄉時,泮塘父老得知詳情,覺得奪標應是鹽步老龍,便派人把燒豬送回鹽步,鹽步人不肯收下。最後,一位老人出來說:「這樣吧,鹽步老龍有須,泮塘的沒須,一個做契爺,一個做契仔。」
此後,每年的端午節,鹽步老龍就會到廣州荔灣探望「契仔」泮塘龍舟,而端午翌日,小龍就會到鹽步探望老龍。根據傳統,泮塘龍舟陪伴老龍來回巡遊的時候,泮塘龍舟的龍頭必定比老龍龍頭稍微落後,以示老龍地位尊崇。
在「鹽步老龍」的典故中,以慈禧太后對老龍的封賜最為傳奇,據傳說,慈禧太后得知賽龍結誼之事,便賜鹽步龍舟為「鹽步老龍」之稱,並賜12支「雉雞尾」、一面「百足旗」為標誌;賜泮塘九支「雉雞尾」。從此,「鹽步老龍」就成為長者,在龍舟競賽中不參加任何賽事,只作游龍表演,讓人們盡情欣賞「老龍」的英姿。而泮塘龍船到鹽步也只是助興,不參與龍船競賽。
邵巨熙又說,慈禧太后賞賜「五京奎」的傳說一直都是口耳相傳,並無文字數據的記錄,即使是他們最為驕傲的慈禧太后御賜「鹽步老龍」、金錢和12支雉雞尾,也沒有文字記錄。
歷經500多年歷史,「鹽步老龍」也是歷盡滄桑。據悉,1937年的五月初五,鹽步老龍前往廣州泮塘,回程在鶴洞水道,遇拖輪在旁行駛,龍船經受不住波浪而沉沒,九人遇難。
1956年的五月初五晚,「鹽步老龍」為廣州市端午節龍舟競渡活動助興,應邀在廣州文化公園中心台前表演《陸地龍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鹽步公社有幹部帶領「五類分子」對老龍實行「破四舊」,龍涌生產隊社員把老龍從「閘口」轉移到別的地方,老龍才逃過劫難。其後,龍涌生產隊有一個黨員因畫龍船,被認為是「頂風作案」而被關押三天,從此以後,划龍舟活動就停止了。
1980年,停止了多年活動的「鹽步老龍」再次啟程赴廣州泮塘,恢復昔日兩地相互往來的聯繫。老龍年經日久,更是老態龍鍾,漏水嚴重,泮塘鄉親見狀,要捐贈木料重造一艘新船。經商議,結果在鹽步船廠用泮塘捐贈的木料造一隻新船,原「老龍」送番禺船廠修理,從此以後,鹽步新、舊老龍兩條船同時出現在龍舟競渡活動中,但「鹽步老龍」現在僅作游龍表演,不參加競渡。
典故
泮塘和鹽步的龍舟往來,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據村中老人回憶)。當年在珠江上的龍舟比賽,群龍鬥爭激烈。泮塘和鹽步的龍舟都快到達終點時,鹽步的龍船比泮塘快半個龍船頭的位置,這時泮塘龍船的一個成員一躍而起,先奪取了錦旗,得到冠軍,領了燒豬。回村後,泮塘的父老得知,覺得應該是鹽步的龍舟得冠軍,就把燒豬送回去。鹽步龍舟也不肯接納,就這樣你送我往,最後燒豬都發臭了。這個事情傳到北京,慈禧太后便賜予“鹽步老龍”的稱號給鹽步龍船,賜12支“雉雞尾”和“百足旗”作為老龍標誌,所以現在看到鹽步老龍上面插的就是百足旗子。另外賜泮塘9支“雉雞尾”作為賞賜。後來兩家因此結下了深厚的情緣,每年的端午節,“契爺”初五從佛山鹽步來泮塘探望“契仔”;初六,“契仔”則會回訪“契爺”。
在初五日,泮塘本地會早早就準備迎接鹽步龍船的到來。五約的龍船和三約四約的龍船會到閘口排開,迎接鹽步龍船進河,然後就是相互游來游去。互相經過時,船上的人會抱拳作揖以示敬意。鹽步龍船要離開時,泮塘龍船就會依依不捨地相送,雙方在窄窄的河道上並排劃上好幾次。
初六,泮塘龍舟也會去鹽步。岸邊的人早早就占著位置。只要泮塘的龍舟一到,周邊的人都會說“契仔來了契仔來了”,很是動人。雙方還會在河道上一番禮讓,互贈禮物。
以前珠江的河道跟現在很不同,真要挨著村地扒過去,所以扒龍舟需要更大的體力。現在河道窄了,傳統的禮節也省略不少,但保留不變的是,泮塘五約每年都會送一支奪標的黑紗錦旗給鹽步老龍,上書對聯“昔日奪標同鼎甲,當年滄海占群龍”,而鹽步老龍也會回贈五約一副對聯“昔子交情詹子曰,幸同奪錦憶當年”,贈給泮塘三約四約龍船的則是“昔日奪標同結契,當年滄海占群龍”,以示區別。
泮塘龍舟是傳統的龍舟,傳統的龍舟是很長的,一條船上划船的72人,打鼓的4個,拿彩旗的2個,前後抓艄的4個,還有掌管銅鑼、羅傘和一個神台的人員,一共80多人。鼓上寫著“仁威”兩個大字,中間是區分不同龍舟的“五約”、“四約”的小字。在三條龍舟中,只有泮塘五約的龍舟是單獨一個黑羅傘,插的是黑色七星旗,而其他兩艘龍船則是黑白兩色羅傘。泮塘的龍船都是沒有龍頭的,其中五約的龍船是在兩側盯上眼珠,俗稱凸眼龍。這些都是五約契仔龍船的特點。至於為什麼沒有龍頭和龍尾,據老人們說,一般在北面的村,如石井等地方的龍舟都沒有龍頭裝飾,而在南面,如芳村、茶窖等地的龍船是有龍頭的。傳統下來就是這樣。
幾乎每一年的龍舟盛會都會讓老人很開心,只是跟以前相比,現在很多事情都簡約了。有些成了儀式的一部分,但不變的是雙方的交情一直延續了下來,每年鹽步和泮塘村的人互相到對方家拜訪都會受到熱情款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