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名:鹼蒿系——Ser. 11. Anethifoliae Poljak菊科
蒔蘿蒿組
基本特徵
多年生或一、二年生草本。主根明顯,略呈狹紡錘形。莖單生,稀少數;莖、枝、葉兩面及總苞片背面初時被灰白色蛛絲狀柔毛或短柔毛,後脫落或僅總苞片背面毛宿存。中部葉二至三回或二回羽狀全裂,小裂片細狹。頭狀花序直徑1.5-3(一4)毫米,在莖上排成圓錐花序。本系我國有4種。
地理分布
黑龍江(西部)、內蒙古、河北、山西(北部)、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河南(北部)、四川(北部)、山東、江蘇及新疆等省區;國外朝鮮、日本也有。屬下物種
鹼蒿
鹼蒿(Artemisia anethifolia Weber ex Stechm),一、二年生草本;植株有濃烈的香氣。主根單一,垂直,狹紡錘形。莖單生,稀少數,高20-50厘米,直立或斜上,具縱棱,下部半木質化,分枝多而長;莖、枝初時有短絨毛,後漸脫落無毛,葉初時被短柔毛,後漸稀疏,近無毛。基生葉橢圓形或長卵形,長3-4.5厘米,寬1.5-2.5(-3)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3-4枚,每裂片再次羽狀全裂,小裂片狹線形,長(3-)4-8毫米,寬1-2毫米,先端鈍尖,葉柄長2-4厘米,開花時漸萎謝;中部葉卵形、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2.5-3厘米,寬1-2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3-4枚,側邊中部裂片常再次羽狀全裂,裂片或小裂片狹線形,開展,長0.6-1.2厘米,寬0.5-1.5毫米;上部葉與苞片葉無柄,5或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苞片葉狹線形。頭狀花序半球形或寬卵形,直徑2-3(-4)毫米,具短梗,下垂或斜生,基部有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疏散、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中層總苞片橢圓形或披針形,背面微有白色短柔毛或近無毛,有綠色中肋,邊緣膜質,內層總苞片卵形,近膜質,背面無毛;花序托凸起,半球形,具白色托毛;雌花3-6朵,花冠狹管狀,花柱伸出花冠外,上端分叉長,叉端稍鈍;兩性花18-28朵,花冠管狀,檐部黃色或紅色,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花葯基部有小尖頭或稍鈍,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叉口與叉端有睫毛。瘦果橢圓形或倒卵形,頂端偶有不對稱的冠狀附屬物。花果期8-10月。產黑龍江(西部)、內蒙古、河北、山西(北部)、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及新疆等省區;常生於海拔800-2 300米附近的乾山坡、乾河谷、鹼性灘地、鹽漬化草原附近、荒地及固定沙丘附近,在低濕、鹽漬化地常成區域性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種。蒙古及蘇聯(西伯利亞)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蘇聯貝加爾湖附近。
民間采基生葉作中藥“茵陳”代用品。牧區作牲畜飼料。
蒔蘿蒿
蒔蘿蒿(Artemisia anethoides Mattf),一、二年生草本;植株有濃烈的香氣。主根單一,狹紡錘形,側根多數。莖單生,高30-60(-90)厘米,淡紅色或紅色,分枝多,具小枝;莖、枝均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兩面密被白色絨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長卵形或卵形,長3-4(一5)厘米,寬2-4厘米,三(至四)回羽狀全裂,小裂片狹線形或狹線狀披針形,葉柄長,花期均凋謝;中部葉寬卵形或卵形,長2-4厘米,寬1-3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1-)2-3枚,小裂片絲線形或毛髮狀,長2-5毫米,寬0.3-0.5毫米,先端鈍尖,近無柄,基部裂片半抱莖;上部葉與苞片葉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狹線形。頭狀花序近球形,多數,直徑1.5-2(-2-5)毫米,具短梗,下垂,基部有狹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復總狀花序或為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中層總苞片橢圓形或披針形,背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具綠色中肋,邊緣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卵形,近膜質,背面無毛花序托具托毛;雌花3-6朵,花冠狹管狀,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銳尖;兩性花8-16朵,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或有短尖頭,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叉口與叉端有睫毛。瘦果倒卵形,上端平整或略偏斜,微有不對稱的冠狀附屬物。花果期6-10月。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山東(北部)、河南(北部)和四川(北部);通常分布在低海拔地區,西北省區可分布到海拔3 300米地區;多生長在乾山坡、河湖邊沙地、荒地、路旁等,鹽鹼地附近尤多,在草原、半荒漠草原與森林草原附近也有,在低濕、鹽漬化的局部地區可成為區域性植物群落的優勢種或次優勢種,常侵入到旱田裡,成為田間有害的雜草之一。蒙古、蘇聯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我國北方。
《植物研究》[7(3): 79, fig. 1, 1987]發表的肇東蒿 A. zhaodongensis G. Y. Chdng et M. Y. Liou 從描述的形態特徵及附圖看與本種同,故予歸併。
民間常采基生葉作中藥“菌陳”的代用品。在牧區作牲畜的飼料。
海州蒿
海州蒿(Artemisia fauriei Nakai),多年生草本。主根單一,垂直,狹紡錘形;根莖稍粗短,直立,直徑0.5-1.5(-2)厘米,偶有營養枝。莖單一,稀少數,高20-60厘米,紫褐色或淡褐色,有縱棱;分枝多,斜上展;莖、枝初時被灰白色蛛絲狀絨毛,後脫落。葉稍肉質,初時被蛛絲狀絨毛,後無毛,基生葉密集著生,卵形或寬卵形,長11-18厘米,寬8-16厘米,三(至四)回羽狀全裂,小裂片狹線形,長(1-)1.5-3厘米,寬0.5-1.5毫米,先端稍鈍尖,葉柄長5-13厘米,花期葉萎謝;下部與中部葉寬卵形,長、寬3-5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3-4枚,裂片間隔疏離,小裂片狹線形,長0.5-1.5厘米,寬0.5-1.5毫米,先端鈍尖,葉柄長0.8-1.2厘米,基部略寬,半抱莖;上部葉、苞片葉與小枝上的葉倒卵形,3-5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苞片葉狹線形,長1-3厘米,無柄,基部有假託葉。頭狀花序卵球形或卵球狀倒圓錐形,直徑2-3(-4)毫米,多數,下垂,具短梗或近無梗,有細小的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復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略開展或狹長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初時背面微被蛛絲狀絨毛,後近無毛,具綠色中肋及膜質邊緣,內層總苞片長卵形,半膜質;花序托凸起,有白色托毛;雌花2-5朵,花冠狹管狀,外面密被腺體,檐部具2-3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鈍尖;兩性花8-15朵,花冠管狀,背面下部有腺點;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稍叉開,叉端截形。瘦果倒卵形,稍壓扁。花果期8-10月。產河北、山東、江蘇三省沿海地區的灘涂或溝邊。朝鮮、日本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朝鮮。
作者查閱了A. fauriei Nakai的模式標本 (Faurie 361,存巴黎自然博物館標本館)與A. haichowensis Chang的模式標本 (T. P. Chang 757,存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發現二者體態、葉形及頭狀花序結構等無甚差別,故將後者歸併於前者中作為晚出的異名。
矮濱蒿
矮濱蒿(Artemisia nakaii PAMP),二年生草本。主根單一,垂直,近狹紡錘形。莖單生或少數,高30-60厘米,淡褐色或淡紫褐色,具細棱;分枝多而長;莖、枝、葉兩面初時密被蛛絲狀絹質柔毛,後脫落無毛,微有白霜。基生葉多數,密集卵圓形,長、寬8-15厘米,三回羽狀全裂,小裂片狹線形,長0.6-1.5厘米,葉柄長4-10厘米,花期萎謝;莖下部與中部葉近圓形或卵圓形,長、寬1.5-8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3枚,疏離,開展,側邊中部裂片常再3全裂,裂片或小裂片狹線形,長0.4-1.5厘米,寬0.5毫米,先端鈍尖;上部葉及苞片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裂片狹線形。頭狀花序橢圓狀倒圓錐形,直徑(2-)3(一4)米,下垂,具短梗及狹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總狀或復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中等開展或狹長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背面初時密被蛛絲狀綿毛,後稍稀疏或微有毛,有綠色中肋及膜質邊緣,內層總苞片半膜質,背面近無毛;雌花2-5朵,花冠狹管狀,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鈍尖;兩性花8-16朵,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花柱近與花冠等長或略短於花冠,先端稍叉開。瘦果倒卵狀橢圓形。花果期8-10月。產遼寧、河北及內蒙古(東南部);生於低海拔地區的海、河岸邊及草原地區。朝鮮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