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家鄉成立於1984年3月。因建鄉時黨政機關住址在鹹家屯附近,故定名為鹹家鄉。
該鄉面積39.65平方公里,位於縣城北部平日公路西側,地勢低洼平坦。
1996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5112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農村經濟總收入36116萬元,比上年減少15.4%;人均存款940元,比上年增加110元;棉花總產55萬公斤,比上年增長1.9%;糧食總產1582萬公斤,比上年增長1.1%;大牲畜存欄0.77萬頭,比上年增長5.5%;豬存欄0.76萬頭,比上年增長52%; 肉類生產729.3萬公斤,比上年減少20.4%;果品總產10萬公斤,比上年增長3.1%;鄉鎮企業總產值802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7503萬元,分別比上年減少34.1%、28.2%。1996年底,農村機械總動力達到13740千瓦,比上年增長2%; 農村用電量達到320萬千瓦時, 比上年增長30%。 1996年底,全鄉總人口為12841人, 其中農業人口12518人,非農業人口323人,人口出生率為11‰,自然增長率為1.24‰。 糧食生產形成產業化發展格局。採取建立效益農業示範服務基地的方法,樹起糧食生產的“龍頭”。以基地為紐帶,外聯市場,內聯種田大戶,牽動全鄉農業向市場農業發展, 輻射帶動糧田面積達2.4萬畝。全鄉鄉村基地總面積為3700畝,實現“鄉級帶村級,村村有基地”的種植業發展格局。 棉花生產實現了區域化種植。採取“區域規劃、大戶承包、間作套種、統一服務” 的辦法,建立千畝棉田方2個,還建立起以市棉麻公司在鹹東村的良種繁育基地為主導、農技部門示範點為紐帶、各種植戶為基地的技術傳輸網路,以中棉12為主, W301、129和其它棉種補充的良種分布體系。1995年“雙百棉”達到1000畝。1996年,建立起了W301良種示範區5000畝,還建立了“一圖一冊” (即棉花區域化種植圖和規劃區內棉農花名冊),實行“五統一”(即統一耕地,統一播種時間,統一防治,統一覆膜,統一技術指導) ,棉花生產實現了良種化。並且有選擇地進行棉麥、棉蒜、棉蔥間作試驗。1996年,糧棉間作套種面積達4000畝,覆膜8000畝,是近年來種植面積最足、間作套種最多、覆膜率最高的年份,鄉政府多次被高密市政府授予“植棉先進單位”稱號。
鹹家鄉林果生產走上產業化發展道路。(1) 重點抓了徐廟村百畝優質果園。帶動全鄉1100畝果園管理向規範化制度化發展。(2) 確定了“台田棗,荒坡桑,柿樹林帶圍村莊”的發展思路,共植桑樹35.1萬株,棗樹14.4萬株,柿樹4萬株。(3)鄉政府制定完善了《關於林木管護的規定》等檔案,建立了一套正常的林木管護機制。1996年,全鄉建立和完善農田林帶4500畝。植樹18.1萬株。1995年,全鄉森林履蓋率達到了14%,同年通過了省級平原綠化達標驗收。 水產資源開發步伐進一步加快,狠抓了水產基地建設,以柳溝河水產開發為主戰場,輻射帶動村莊廢灣塘綜合開發利用。1996年,柳溝河二期工程開發養殖水面100畝,改造開發廢灣塘養殖水面達到250畝。當年淡水養殖收入達到42萬元。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自1986年以來,全鄉把著眼點放在“建設膠萊新型鄉”上,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擴建中心,綜合配套”的總體要求,對鄉區進行了短、中、長期規劃,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積極積蓄財力,逐步加大了小城鎮建設的進度。 1996年,全鄉投入250萬元,用於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有了明顯改觀, 全鄉100%的農民吃上了自來水。1996年,建成第一條3.8公里長的柏油路,改寫了“鹹家無柏油路”的歷史。鄉黨委、政府為加快經濟發展,狠抓了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45萬元的光纜程控通信系統勝利竣工,共安裝程控電話528門,平均每6.4戶就有一部電話,成為全市聞名的“電話鄉”。
1986年以來,鹹家鄉鄉黨委、政府深化企業改革,探索新路 子。全鄉企業迅速發展。 整組改造,深化改革。1993年~1995年,利用三年時間,先後完成了對鄉辦 福利廠的拍賣,建築公司、物資站等單位的承包,建材廠的租賃,增強了企業活 力, 促進了產值與效益的同步增長。1995年全鄉工業總產值達到10450萬元,比 1992年的2059萬元增長5倍還多。其中鄉辦企業完成2735萬元,實現利稅119.9萬 元。同時,抓住機遇,加快了企業發展速度,以原鍍鋅廠為依託,1994年與市供 電局合資建立了電力器材有限公司。村辦企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進入90年代以 來, 用於村辦企業的投資超過200萬元,新建和擴建了膠北化工廠、大侯磚瓦廠 等10多個項目。1995年,完成年產值3218萬元,比1990年的963萬元增長334%。 壯筋強骨,實現跨越。在發展鄉村企業過程中,以質量求生存,走“以強求 大,以大促強,壯筋強骨,全面發展”的路子。1994年以來,開始跨鄉合作,跨 地區合作。鄉鍍鋅廠與青島送變電單位建立長期的業務關係,規模由固定資產15 萬元的小廠,發展到轄鐵塔、鍍鋅、防盜螺栓三個分廠的有限公司,擁有固定資 產140萬元, 產品占領整個膠東半島,並遠銷浙江、江蘇、河南、東北等地。村 辦企業新上了大侯紙箱廠等,個體私營經濟集團化、公司化經營明顯加強。鄉建 華建築公司在全市同行業中占有一定優勢,闖出一條“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 創業之路。另外,一些以實現農副產品加工增值項目,如麵粉加工、食品製作等 相繼開業或擴大規模。
自1990年以來,鄉黨委、政府注重發揮資源優勢,培育支柱產業,發展以養雞為龍頭的養殖業生產,取得實效。全鄉確立了“抓養殖、興支柱、固根本、促發展”的整體規劃,先後制定了發展禽畜生產的有關政策。如出台《關於實施“百、千、萬”致富工程的決定》,突出以規模養殖為重點,各村統一划出養殖區和飼料地。1996年上半年,全鄉3個2500套規模的種雞場、120頭規模的良種豬培育繁育基地,24處規模養殖區(場)達到了“雞滿欄,豬滿圈”。徐廟村新建千隻規模養雞大棚14個。為保證提高禽畜產蛋效益,在全鄉推廣酵素菌增產套用技術。同時,鄉政府設立了黃牛改良的養殖諮詢、服務項目。黃牛改良設“一站兩點”,以西門塔爾、利木贊為主,先後改良黃牛達200頭。 全鄉把“重心”放在服務上。落實3項措施:(1)抓服務機構建設,成立全鄉禽畜批發交易中心,派駐一名副鄉長兼任中心主任,當好養殖後勤。(2) 建立規模養殖區, 建養殖大棚250個,引進美國“迪卡”豬等4個優良品種,建起500頭豬以上規模的豬場3個。(3)做好系列化服務。對規模養殖區實行政策傾斜,落實“四優先”。即:優先批地,優先貸款,優先提供水、電便利,優先享受養殖優惠政策。 對全鄉600多家養殖戶提供種苗、供種、防疫、消毒、銷售“五統一”系列化服務, 積極為農民辦實事、好事。1996年,由鄉政府出面代賒雞苗100萬隻, 自製自產“土曲子”飼料30噸,幫養殖戶討回欠雞款98萬元,扶持120個特殊家庭走上養殖致富路。 1996年,全鄉養雞飼養量達到380萬隻,肉牛7500頭,生豬1.4萬頭。畜牧業總收入突破億元,獲利1000萬元,人均增收600元,跨入高密市畜牧強鄉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