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據《吳氏家譜》載,宋代稱廬山,後因村東鸕鶿殿香火繁盛,遂以鸕鶿名之。南北兩水會於村口,向東注入小溪,公路東下沙灣、景寧西進慶元、南接、英川、龍泉。四面環山,中平曠,海拔較高而散熱慢,農作物早熟。古有“高山好合湖,低山好鸕鶿”之說。
新村
鸕鶿村根據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村莊配套綠化總體要求,制定了村級“村莊綠化,衛生潔化,河道淨化”的發展思路,實行了統一規劃、統一安排、統一標準,充分發揮全村村民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加大林業基地投入,提高了全村森林覆蓋率。通過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義務植樹等活動,提高村莊綠化率。連續三年來,鸕鶿村在燕山發動民眾參加義務栽植常綠闊葉林苗木1萬餘株;在路後殿林里栽植木荷、銀杏等苗木6000株,全村的宜林荒山已全部綠化。綠化造林面積500畝,宜林荒山綠化率100%,道路、河道綠化率100%,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90%。中心村綠化覆蓋率達到22%。
自從被列入“省綠化示範村”建設以來,鸕鶿村借集鎮建設為契機,大力開展了村莊道路、河道、宅旁路旁及公共休閒綠地建設,同時推進了村莊庭院綠化美化,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通過努力,全村的生態環境大為改觀,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5年,鸕鶿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05元,年均增長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