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簡介
該彈採用與鷹擊-6飛彈不同的正常式氣動外形布局,四片前緣後掠的切梢三角形大彈翼位於彈體中部,四片前緣後掠的切梢三角形控制舵面位於彈體尾部,彈翼和舵面呈X形配置,位於同一平面,彈體下部裝有流線型腹鰭。該彈採用整體式結構,彈體、彈翼和舵面均用鋁合金製成,內部艙段採用鑄造和旋壓成形,翼、舵用壁板機加成形。彈體內部從前到後分為5個艙段,雷達艙、戰鬥部艙、自動駕駛儀艙、發動機艙和後設備艙。飛彈採用自動駕駛儀和無線電高度表進行中段自控、並採用脈衝都卜勒主動雷達進行末制導,中段飛行高度為20m-30m,末段飛行高度為5m-7m。
研製背景
鷹擊八號系列飛彈屬於多用途反艦飛彈,可搭載于飛機、艦艇、潛艇或岸基發射。起初由海軍航空兵部提出需求,要求研製一型可搭載於“強五魚雷機”的反艦飛彈,第三航空學院在論證後拿出設計總體方案,並通過海軍主持的審定,確定了總體方案和各分系統技術要求。報請中央軍委批准後,第三航空學院全面開展研製工作。鷹擊八號飛彈的總體方案論證及總體設計工作由三院負責;高燃速複合推進劑研製由三院31所承擔;自動架勢儀由三院558廠負責研製;無線電高度表研製由三院558廠、239廠負責;末制導雷達由三院239廠負責研製;戰鬥系統研製任務由三院5013廠負責;引信系統由三院三線基地工廠研製;儲運發箱由三院8359廠研製;三院239廠為飛彈總裝廠。
1978年,岸基發射2枚模型彈成功;1981年進行了自行飛彈飛行試驗,總計發射5枚,試驗暴露出很多問題,如助推器燒穿、彈體剛度不夠等等,事後進行了改進整改。
1981年8月,經總參謀部和國防工辦聯合批准,將鷹擊八號飛彈裝載於24型飛彈艇進行試驗,試驗性質是鷹擊八號飛彈武器系統全系統試驗。任務下達後,24型飛彈快艇改裝技術總體由第七航空學院701所承擔;改裝施工由三院4805廠承擔;飛彈武器系統的改裝由三院承擔。改裝完成後,進行了4枚飛彈在24型快艇上的發射試驗,試驗順利。
1984年10月至11月,在遼西飛彈試驗場進行了鷹擊八號飛彈設計定型飛行試驗,母船是24型飛彈快艇,總計發射3枚飛彈,第一枚命中目標,第二、三枚在目標前方自動入水,試驗終止,查找原因,進行改進。整改後於1985年4月,在潛艇水面發射鷹擊八號飛彈,對改進措施進行驗證。
1985年9月,在遼西再次進行24型飛彈快艇發射鷹擊八號飛彈試驗,試驗性質為設計定型,總計發射6枚飛彈,全部命中。試驗主要考核了近、中、遠三個不同射程及毀傷威力,全系統性能等。發射採用單發和雙發齊射形式。靶船是一艘報廢護衛艦,一發彈直接貫入船體內爆炸,將船甲板掀飛並導致大火燃燒,在拖帶返回時沉沒。
主要過程
1970年,海軍航空兵部提出可搭載強五型反艦飛彈需求。1973年,三院上報小型反艦飛彈總體方案。
1975年11月,海軍審定三院總體方案及分系統方案。
1977年9月,中央軍委正式批准研製方案,命名為“鷹擊八號”飛彈。
1978年,第一枚鷹擊八號飛彈試製成功。
1979年11月至1980年11月,發射自控彈7枚,成功6枚。
1981年,發射自飛彈5枚。
1981年8月,總參謀部和國防工辦聯合批准,將鷹擊八號飛彈裝載於24型飛彈艇進行試驗。
1982年6月,總參謀部、國防科工委決定將鷹擊八號飛彈裝載於國產護衛艦。
1984年10月至11月,海上設計定型試驗,試驗終止。
1985年4月,潛艇水面發射鷹擊八號飛彈試驗。
1985年9月,鷹擊八號飛彈再次進行設計定型試驗,試驗成功。
信息概括
最大射程:42km最小射程:8km
最大速度:M0.9
使用高度:500~1200m
制導系統:自控加主動雷達末制導
引 信:機械引信和電引信
戰鬥系統:半穿甲爆破戰鬥部,重165g
動力裝置:1台固體火箭主發動機加1台固體火箭助推器(C801)
彈 重:815kg
彈 長:5.81m
彈 徑:360mm
翼 展:122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