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蛇,高高地爬到山裡去,躺在潮濕的山谷里,盤成一圈,望著海。 太陽高高的在天空中照耀著,群山向天空中噴出熱氣,波浪在下面衝擊著石頭。沿著山谷,在黑暗中、在飛沫里,山泉轟隆隆地衝擊著石頭,迎著大海奔騰而去。雪白的、激烈的山泉,完全浸在泡沫里,它切開山嶺,怒吼著倒入海去。
忽然,在蛇所呆的那個山谷里,天空中墜下一隻胸膛受傷、羽毛上染著血跡的鷹。他短促地叫了一聲,墜在地上,懷著無可奈何的憤怒,胸膛撞在堅硬的石頭上。
蛇嚇了一大跳,敏捷地爬開。但是,馬上看出這鳥兒的生命只能維持兩、三分鐘了。他爬到那受傷的鳥兒跟前,面對著他輕聲地說: “怎么啦,你要死了么?”
“是的,要死了。”鷹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回答說。 “啊,我美好的生活過了,我懂得什麼是幸福。我英勇地戰鬥過了,我見過天!喔,你是不會那么近的看到天的。唉,你這可憐蟲。”
“那有什麼了不起。天么?空空洞洞的,我怎么能在天上爬呢?我在這裡很好,又溫暖、又滋潤。”蛇對那自由的鳥兒這樣回答。他聽了那鳥兒的胡言亂語,心中暗暗好笑。而且,蛇還這樣想: “哼,飛也好、爬也好,結果還不是一樣,大家都要埋入黃土,都要化為灰塵的?”但是,那勇敢的鷹忽然抖擻精神,微微的挺起身來,向山谷里看了一眼。水穿過灰色的石頭滴下來,陰暗的山谷里氣悶不堪,散發這腐臭的氣味。鷹使出全身精力,悲哀而痛苦地喊叫起來: “啊,要是能夠再飛到天上去一次,那該多好呀!我要把敵人緊壓在胸膛的傷口上,讓我的血嗆死他。喔,戰鬥是多么幸福啊!”
但是,蛇卻想到:“天上的生活嗎,喔,大概的確是很愉快的吧。要不然為什麼他要呻吟呢?”他給那自由的鳥兒出了個主意。 “哎,那么,你挪到山谷邊,跳下去。也許翅膀會把你托起來,你就可以在你的世界裡再活一些時候啦。”
鷹顫抖了一下,高傲地叫了一聲,順著石頭上的黏液滑到懸崖邊上。到了邊上,他伸開翅膀,胸中吸足了氣,眼睛裡閃著光輝,向下面滾去。他像石頭似的順著山崖滑下去,迅速地下墜。啊,翅膀折斷,羽毛也掉下了。山泉的波浪把他捲入,泡沫里映著血,衝到海里去。海浪發出悲傷的吼聲撞擊著石頭,那鳥兒連屍體都看不見了。
蛇躺在山谷里,對於那鳥兒的死亡,對於那嚮往天空的熱情,想了很久。他注視著那令人看了總要產生幸福的幻想的遠方:“那死去的鷹,他在這沒有底、沒有邊的天上,究竟看見了什麼呢?象他這樣,為什麼在臨死的時候,要為了熱愛飛到天空中去而心裡苦惱呢?嗨,我只要飛到天空中去一次,不久就可以把這一切看清楚了。”說了就做。他盤成一圈兒,向天空中跳去,象一條窄長的帶子似的,在太陽光下閃耀了一下。
天生要爬的是飛不起來的,這他忘記了。結果掉在石頭上,嗯,不過沒有摔死。他哈哈大笑起來: “哈哈,你們瞧哇,飛到天空中去有什麼好呀?好就好在掉下來了嗎?嘿嘿,可笑的鳥兒呀,他們不懂得地上的好處,呆在地上就發愁,拚命想飛到天空中去,到炎熱的天空中去追求生活。天上不過空空洞洞,那裡光明倒是很光明的。但是沒有吃的東西,沒有支持活的東西的立腳點。嗨,為什麼要高傲呢?為什麼埋怨呢?為什麼要拿高傲來掩飾自己的狂熱的願望呢?自己不能生活下去,為什麼要埋怨呢?哼,可笑的鳥兒呀。不過,現在我再也不會受他們的騙了,我什麼都懂得了,我見過了天。我已經飛到天空中去過,而且把天空打量了一下,認識到了掉下來的滋味兒。但是沒有摔死,自信心倒是更強了。喔,讓那些不喜歡地上的,靠欺騙去生活吧。我是懂得真理的,他們的口號,我不會相信了。我是大地的造物,我還是靠大地生活吧。”於是,他就在石頭上自豪地盤成一團。
海還在燦爛的光輝中閃耀,浪濤威嚴地衝擊著海岸。在浪濤的吼聲中,轟隆隆地響著頌讚那高傲的鳥兒的歌聲。山岩被浪濤衝擊得發抖,天空被那威嚴得歌聲震撼得戰慄了。 我們歌頌勇士們的狂熱的精神。勇士們的狂熱的精神,就是生活的真理。啊,勇敢的鷹,在和敵人的戰鬥中,你流盡了血。但是,將來總有一天,你那一點一滴的熱血將像火花似的,在黑暗的生活中發光。許多勇敢的心,將被自由、光明的狂熱的渴望燃燒起來。你就死去吧。但是,在精神剛強的勇士們的歌曲里,你將是生動的模範,是追求自由、光明的號召。 我們歌頌勇士們的狂熱的精神!
創作背景
1894至1906年,是俄國革命發展中重要的歲月,它已開始了俄國解放運動的第三階段,即無產階級階段。1895年列寧領導的“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宣告成立,俄國工人開始在有組織的領導下進行鬥爭,到1905年,俄國爆發了大革命。正是在這一年,1905年,列寧在《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中明確提出了對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新文學的要求。這十年來,對於高爾基,同樣是重要的歲月,他的生活、思想始終與革命保持著聯繫,並日趨密切,曾於1898年、1901年幾次被捕入獄。生活、思想的發展促成他的創作與革命鬥爭的聯繫更加堅定、自覺,也對作品中的對立形象賦予愈益深廣的社會鬥爭的內涵。
作品賞析
主題思想
《鷹之歌》的主題思想即頌揚自由和為爭取自由而進行的鬥爭。作者把鷹作為革命戰士的形象、“生活的榜樣” 來塑造、來歌頌。
勇士精神
《鷹之歌》發表於1895年。1899年再版時,由於作者在世界觀方面的不斷進步,提高了對改變客觀世界的認識,因而對作品內容作了重要的更動。
首先從序言部分對大自然的描繪談起。自然景象在作者的筆下,不論是大海、天空、高山和岩石,還是波浪、火光、浪花和影子,“好像什麼東西都是透明的、有靈魂的,可以讓人了解透徹的……”令人感到親近和溫暖,充滿著感情。請看:高山在沉思,大海在親熱地拍著岸,波浪在頑皮地與人們嬉戲……這些擬人化的自然景象描寫將讀者帶入了童話般的境界,此情此景中,人的“心非常純潔,非常輕鬆,除了思索以外,就再沒有任何欲望了。”突然筆鋒一轉,講述人向老拉吉姆央求“講個故事吧”,他回答說:“你願意聽的話,我就給你講個歌吧!”於是奏響了一曲鷹之歌。“歌”一詞本身就含有歌頌、歌唱之意,同時這個詞帶著民間傳說的色彩,立即讓人想起俄國民間那些勇士的壯歌,而演唱者正是那個面對大海談哲理的老拉吉姆。作者寫道:“我願意聽他古老的歌,他極力保持歌的獨特的旋律,就用一種郁沉的吟誦調講起來” 。
從結構上來看,作品的序言和結尾兩部分都有講述人參加,這種寫法是高爾基早期浪漫主義作品的藝術特點之一。作家意識到,只有英雄人物才是改變“貧乏的生活”的動力,因而,他以其創造性的藝術魅力,使人們在寓言式的勇士們身上找到自己學習的光輝榜樣。
《鷹之歌》與作者其他早期作品一樣,提出了“應該怎樣生活”的問題。
第一部分向讀者介紹了鷹與蛇的兩種不同生活態度,第二部分通過蛇的自我解剖,使讀者進一步認清蛇的市儈哲學。最後,作者滿懷激情地歌頌了鷹的奮不顧身精神。
先來欣賞故事的第一部分。作者在描述鷹與蛇的種種不同時,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點出了蛇與鷹的兩種絕然木同的生活方式:蛇終年“躺在潮濕的峽谷”,而鷹卻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接著它們就進行了一場富有戲劇性的對話,蛇對著鷹的耳朵問道:“怎么,要死嗎?”鷹長嘆一聲回答道:“我痛快地活過了!……我懂得幸福!一我也勇敢的戰鬥過……我看見過天空……你絕不會離得這么近地看到天空!……唉,你這個可憐蟲!”蛇驚惑不解地說:“哼,天空是什麼東西?——一個空空的地方……我怎么能爬到那兒去呢?我這兒就很好……又暖和,又潮濕!”並且得出一個典型小市民的結論:“不論飛也好,爬也好,結局只有一個:大家都要躺在地里,大家都要變做塵土……”針對蛇的濫言,鷹發出了熱烈的號召:“啊,只要我再升到天空去一次……啊,戰鬥的幸福!......” 這就形象地告訴了讀者,蛇喜歡的是陰暗潮濕的峽谷,而鷹喜歡的是陽光燦爛的天空,蛇的幸福就是盤在暖和的窩裡,而鷹的幸福卻是勇敢地戰鬥,所以蛇只能爬,而鷹需要的是飛上天空,自由地翱翔。作者告訴人們世上有兩條生活道路,即鷹所嚮往的戰鬥幸福,蛇所眷戀的爬行安樂。但這僅僅是前奏,至於涉及到應該走哪條路的問題,作者在故事的第二部分才作了正面的回答。
故事的第二部分前面一半都是蛇的獨白,因為鷹已經消逝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了。從表面上看,似乎作者大部分的筆墨用在蛇的形象上但這樣做的目的正是為了更進一步的揭露蛇的醜惡靈魂,使其盡情地自我揭發,從而更鮮明地襯托出鷹的偉大。作者在蛇尚未充分表演之前,就使用了一句譏俏有力的格言“生來爬行的東西不會飛!”,這一警句對蛇的本質的揭示是再恰當不過了,同時,它也包含了極其普遍而深刻的社會意義。作家在揭露蛇的市儈心靈時,又採取了另一種手法,即透過描述蛇貶低鷹的途徑來進行的:在蛇的眼中鷹是“可笑的呆鳥” , 鷹嚮往著飛上天空是出於“驕傲”的緣故,而這從蛇的觀點來說,就是“瘋狂的欲望”,而且相當自信地認為,這些都是騙不了它的,所以它“洋洋得意地”繼續在那“陰暗” 、“氣悶” 、“而且散布著腐朽氣味”的峽谷里生活。
作家在這裡強調指出:儘管鷹死了,而蛇還活著,但那是一種死氣沉沉,可卑可憐的生活,鷹雖然犧牲了,“在跟仇敵戰鬥中流了血”,“可是在勇敢、堅強的人的歌聲中”鷹“永遠是一個活的榜樣,一個追求自由、追求光明的驕傲的號召!”在蛇看來,鷹的奮不顧身精神是瘋狂,但作家卻滿腔熱情地在結束鷹的壯歌時高呼:“我們歌頌勇士的奮不顧身精神!”,作家一再指出:生來的“可憐蟲”(市民)是無法理解革命者的高尚情操的。
第二部分結尾前的一大段(從“海面充滿燦爛的陽光在閃爍”起,至“我們歌頌勇士的奮不顧身精神”在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在揭示主題思想方面是關鍵性的篇章。
在第一版中,作者寫到“波浪”為勇士的犧牲感慨萬分時是這樣描繪的:“波浪喧嚷地打擊著海岸”;接著說:“在它們那種安靜的嘩嘩聲中奏起了讚美熱愛過天空的勇敢的鳥的歌聲”,然而第二版經過修改後卻是:“在它們那種獅吼一樣的嘯聲中響起了雷鳴似的讚美驕傲的鳥的歌聲,海浪打得岩石發抖,威嚴的歌聲使得天空顫傈”;再版後作家又添寫上兩句戰鼓齊鳴般的詩行:“我們歌頌這種勇士的奮不顧身精神!萬“勇士的奮不顧身精神就是人生的智慧!”這種分量十足的革命詩句只有在第二版中才能出現。由於高爾基在一八九五年時還沒有具體地看到革命者的這種奮不顧身精神,因此,對鷹所為之鬥爭的革命遠景尚停留抽象的概念上,所以下面的一段在第一版中是這樣寫的:”啊,勇敢的鷹!你在無邊的天空上生活過,陽光的熱愛者!啊,在大海中找到的勇敢的鷹,這無邊際的大海就是你的墳墓!”最後一句甚至還帶有一些悲哀的情調,這一點無疑作者本人也意識到了,所以第二版的詩句就大大地前進了一步:“啊,勇敢的鷹啊!你在跟仇敵戰鬥中流了血……可是將來有一天——你那一點一滴的熱血會象火花一樣,在人生的黑暗中燃燒起來,在許多勇敢的心裡燃起對自由、對光明的狂熱的渴望!”鷹將永遠是一個追求自由與光明的活的戰士形象。《鷹之歌》再版後的這些變化,是與當時工人解放運動不斷高漲的歷史條件密切相關的,時代發展的新號角促使高爾基重新修訂上述重要的詩行,賦予它們新的思想內容,新的鬥爭使命。
“我們歌頌勇士的奮不顧身精神!”——它充分地體現了新時代的戰鬥任務,它加強了這首讚歌的英雄主義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作者在懷念勇士的同時,亦指出,雖然他奮不顧身的犧牲了,但這種犧牲是非常可貴的,因為它將喚醒更多的勇士,踏著先人的血跡勇往直前。高爾基在一封信中談到該名言時曾說:“我也很偏愛這種勇全的奮不顧身精神” 。1920年,在《共產國際》雜誌上,高爾基發表了一篇寫列寧的文章,其中寫道:“列寧在一個最落後的國家裡領導了偉大的革命,在這個國家裡,很多人認為勇敢就是瘋狂。”高爾基還明確指出:“我還是要歌頌這些勇士神聖的奮不顧身精神!在他們當中最勇敢的首先就是列寧。”十月革命後,高爾基對“鷹”所從事的革命事業評價就更高、更具體了。他將勇士的奮不顧身精神,直接與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偉大領袖列寧的形象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而列寧同志在自己的論文中,也喜歡用“勇士的奮不顧身精神”這一詞句來形容革命者的勇敢獻身精神。
社會評論
“鷹”那奮不顧身的勇士以及光輝的英雄主義精神,永遠激勵著人們為美好的未來而獻身。
——婁力
作者簡介
俄國著名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 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耶維奇·彼什科夫。1892年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從此專心從事寫作。1898年,他的第一個作品集《隨筆與短篇小說集》問世,引起國內外廣泛注意。在其早期創作中,既有浪漫主義作品,也有現實主義作品。浪漫主義作品有《少女與死神》、《伊則吉爾老婆子》、《鷹之歌》、《海燕》等。早期的現實主義作品有《切爾卡什》、《奧爾洛夫夫婦》、《柯諾瓦洛夫》、《淪落的人們》、《草原上》、《因為煩悶無聊》、《二十六個和一個》等,主要批判資產階級世界和市儈的卑鄙齷齪,同時也表現人民民眾在政治上的覺醒,表達他們對剝削制度的憤怒和抗議。20世紀初,高爾基的創作轉向戲劇方面,以最直接的形式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1901—1905年先後寫出了《小市民》、《底層》、《避暑客》、《太陽的孩子們》、《野蠻人》等許多重要的社會政治劇本,其中有的反映掙扎在死亡線上的貧苦人民的生活,有的揭露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市儈的精神空虛。